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地区铜钼矿床成矿区带背景及找矿前景分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贾盼盼 魏俊浩 +1 位作者 巩庆伟 赵万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1-162,共12页
本文根据区域构造背景和已知铜钼矿床的分布规律,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分为西拉木伦河钼多金属、大兴安岭南段铜钼、大兴安岭北段铜钼和额尔古纳铜钼4个成矿带。归纳了研究区铜钼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热液脉型、矽卡岩型等,并就各... 本文根据区域构造背景和已知铜钼矿床的分布规律,将大兴安岭地区划分为西拉木伦河钼多金属、大兴安岭南段铜钼、大兴安岭北段铜钼和额尔古纳铜钼4个成矿带。归纳了研究区铜钼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热液脉型、矽卡岩型等,并就各成因类型进行了典型矿床的举例。对研究区铜钼矿床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并按照典型矿床形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重点探讨了大兴安岭铜钼矿床可能形成的构造背景,即主要与以下阶段有关:西伯利亚板块与中蒙古-额尔古纳地块的后碰撞阶段(>480Ma)、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后碰撞阶段(250~240Ma)、蒙古-鄂霍茨克洋向南俯冲阶段及其最终闭合后的后碰撞阶段(180~145Ma)、早白垩世以来太平洋板块俯冲所导致的构造伸展阶段(<145Ma)。最后对研究区内铜钼矿床的找矿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对研究区内铜钼矿床的找矿前景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西拉木伦河钼多金属成矿带以寻找印支期、燕山期斑岩型钼矿床为主;大兴安岭南段铜钼成矿带以寻找燕山期热液脉状铜矿和斑岩型钼(铜)矿为主;大兴安岭北段铜钼成矿带以寻找早古生代斑岩型铜矿和中生代斑岩型、矽卡岩型铜矿为主;额尔古纳铜钼成矿带以寻找与中生代浅成斑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钼矿床 成岩成矿时限 构造背景 找矿前景 大兴安岭
下载PDF
综合地物化技术在额仁陶勒盖矿集区地质找矿中的应用——布日罕特银多金属矿点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胜金 高利东 +6 位作者 武中华 于海洋 周颖帅 柳志辉 朴丽丽 张猛 赵万莉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9,共9页
在大兴安岭北段额仁陶勒盖大型银矿外围东部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地区开展了地质、激电、高精磁、土壤综合剖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进展。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连续高极化高电阻率异常带,该异常带对应叠加有多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综合... 在大兴安岭北段额仁陶勒盖大型银矿外围东部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地区开展了地质、激电、高精磁、土壤综合剖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进展。发现了一处规模较大的连续高极化高电阻率异常带,该异常带对应叠加有多元素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综合判断为矿致异常,结合物化探工作及地表工程验证新发现了布日罕特银多金属矿点,并圈定了矿体,判断深部矿化体具有一定规模。通过地质填图工作在额仁陶勒盖大型银矿南部新发现了钼矿化点,综合显示出额仁陶勒盖矿集区有较好的找矿远景。该区的综合地物化找矿方法为大兴安岭北段及相邻地区找矿勘查提供了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功率激电剖面 地物化综合剖面 额仁陶勒盖矿集区 布日罕特银多金属矿点 高极化高电阻率异常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胜金 高利东 +7 位作者 于海洋 朴丽丽 柳志辉 周颖帅 张猛 张玉龙 杨海星 赵万莉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18-726,共9页
大兴安岭北段西部新巴尔虎右旗地区新厘定出非正式填图单元——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其岩石组合为灰黑色、深绿灰色、紫褐色玄武岩以及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等。锆石SHRIMP U-Pb定年法测得其年龄数据为(14... 大兴安岭北段西部新巴尔虎右旗地区新厘定出非正式填图单元——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其岩石组合为灰黑色、深绿灰色、紫褐色玄武岩以及气孔杏仁状玄武岩、碱性橄榄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等。锆石SHRIMP U-Pb定年法测得其年龄数据为(146.7±3.1)Ma,时代为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哈日陶勒盖玄武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中Sr含量低,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稀土元素含量总体较高,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略具有铕负异常。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的厘定说明,大兴安岭地区存在晚侏罗世基性火山岩浆活动事件。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对比,上侏罗统哈日陶勒盖玄武岩与上侏罗统伊列克得组原始定义相符,二者实则为同物异名,建议恢复上侏罗统伊列克得组。这一认识对大兴安岭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的研究及中生代火山岩地层划分对比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日陶勒盖玄武岩 上侏罗统 U-PB测年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大兴安岭北段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喀喇沁断隆隆升机制 被引量:8
4
作者 方曙 朱洪森 +3 位作者 朱慧忠 贾文 张庆洲 赵万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5-11,共7页
根据喀喇沁断隆内部地质构造特征,断隆边缘断层特征,断隆两侧断陷盆地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喀喇沁断隆主要经历了中三叠—中侏罗世的岩浆热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右行上隆和晚白垩世的掀斜上隆三个阶段,其中,在岩浆热隆的初期形成了韧... 根据喀喇沁断隆内部地质构造特征,断隆边缘断层特征,断隆两侧断陷盆地特征的综合分析,得出喀喇沁断隆主要经历了中三叠—中侏罗世的岩浆热隆、晚侏罗—早白垩世的右行上隆和晚白垩世的掀斜上隆三个阶段,其中,在岩浆热隆的初期形成了韧性隆滑构造。断隆的隆升受控于地幔热柱与区域构造应力场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喇沁断隆 韧性隆滑 岩浆热隆 右行上隆 掀斜上隆 降升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