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CT表现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
作者 赵丰年 赵云晴 +2 位作者 谢永生 闫庆娜 叶兆祥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其中左肺3例,右肺5例,直...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原发性肺LELC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主要表现为单发的类圆形肿块,中央型1例,周围型7例,其中左肺3例,右肺5例,直径2.0~7.3 cm,平均直径(4.1±1.6) cm。边界清楚,密度多均匀,6例边缘呈浅分叶状,1例伴血管包埋征,6例伴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显示8例均表现为轻度或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伴小斑片状液化坏死。结论原发性肺LELC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但单凭CT诊断仍有一定困难,最终确诊还需依据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上皮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EB病毒
下载PDF
全身低剂量CT用于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时的毫安秒设置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科民 李楠 +5 位作者 王博 赵云晴 蒋晗 张天佑 栾洋 李英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2年第10期62-66,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毫安秒(mAs)设置下全身低剂量CT(whole body low-dose CT,WB-LDCT)的图像质量,拟发现最优的mAs设置,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某院60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0~28.9 kg/m2的多... 目的:比较不同毫安秒(mAs)设置下全身低剂量CT(whole body low-dose CT,WB-LDCT)的图像质量,拟发现最优的mAs设置,为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取某院60例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4.0~28.9 kg/m2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随机分为3组(50 mAs组、70 mAs组和90 mAs组),每组20例,均行WB-LDCT检查,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由2位医师分别对3组CT图像进行客观评分、主观评分及溶骨性病灶识别。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采用Kappa值和组内相关系数(intra-group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90 mAs组、70 mAs组和50 mAs组的ED分别为(10.6±0.9)、(8.0±0.9)和(6.4±0.6)mSv,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 mAs组右侧肱骨头、胸10椎体、腰4椎体、右侧髂骨翼的SNR和CNR均高于其余2组(P<0.05);90 mAs组颈4椎体、右侧股骨头的SNR和CNR均高于50 mAs组(P<0.05),但与70 mA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mAs组右侧肱骨头的SNR和CNR高于50 mAs组(P<0.05),其余部位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 mAs组所有部位的主观评分、总评分均低于其余2组(P<0.05),70 mAs组与90 mAs组的主观评分、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0 mAs组和90 mAs组的所有部位病灶计数一致性均较好(ICC>0.80)。结论:WB-LDCT采用70 mAs检查时图像客观评分、主观评分及多发性骨髓瘤病灶识别均较好,且有效辐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低剂量CT 毫安秒 低剂量 多发性骨髓瘤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影像检查新技术:全身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科民 安刚 +5 位作者 唐红 王晓雪 赵云晴 蒋晗 杜瑞辉 孙洪砚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498-502,共5页
目的:检验全身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效能。方法:对2019-02-2019-06在我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且接受全身数字X线摄影(DR)检查的共40例患者行全身LDCT复查(间隔不超过30 d),在病灶识别、D-S临床分期、辐射剂... 目的:检验全身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评估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效能。方法:对2019-02-2019-06在我院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且接受全身数字X线摄影(DR)检查的共40例患者行全身LDCT复查(间隔不超过30 d),在病灶识别、D-S临床分期、辐射剂量、检查时长、患者耐受度、意外发现方面进行两两比较(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LDCT与DR检出全身平均溶骨性病灶个数分别为69.9 vs 31.2,DR总漏诊率5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肩胛骨、颈椎、锁骨、胸椎、肋骨、腰椎、胸骨、骨盆依次为DR漏诊率>50.0%的部位。共6例(15.0%)患者D-S临床分期不一致(LDCT vs DR)。LDCT与DR的有效辐射剂量(ED)、检查时长、耐受度分别为9.4 mSv vs 3.6 mSv,3.5 min vs 16.6 min,100%好vs 65%中、35%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股骨髓腔浸润(85.0%)、肱骨髓腔浸润(72.5%)、肋骨骨折(35.0%)、髓外浸润(17.5%)依次为LDCT常见的重要意外发现。结论:LDCT在溶骨性病灶识别、D-S临床分期、检查时长、患者耐受度、意外发现方面均明显优于DR,且辐射剂量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病 低剂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