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白杨素对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赵令斋 曾耀英 +4 位作者 曾祥凤 林长乐 黄秀艳 王通 肇静娴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79-783,共5页
目的:研究白杨素(CR)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活化T细胞CD69的表达情况;用羧基荧光素已酰已酸(CFDA-... 目的:研究白杨素(CR)对刀豆蛋白A(ConA)刺激的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活化T细胞CD69的表达情况;用羧基荧光素已酰已酸(CFDA-SE)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增殖相关指数;用碘化丙锭(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结果:加入终浓度为5、25、50μmol/L的CR后,活化T细胞CD69的表达率由ConA对照组的(85.12±1.07)%,分别降低为(78.42±1.82)%、(66.24±1.43)%和(53.09±1.77)%;72 h的T细胞增殖指数由ConA对照组的2.29±0.14分别降至1.91±0.02、1.47±0.03和1.14±0.0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表现为:随着CR浓度升高,处于G0/G1期的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25μmol/L时,G2/M期细胞也减少。结论:CR能有效抑制小鼠T细胞的体外活化和增殖,阻滞活化细胞从G1期进入S期,是一种潜在的免疫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素 CD69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白杨素对HIV-1感染、复制和CD4^+ T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令斋 曾耀英 +4 位作者 曾祥凤 林长乐 李海仙 黄秀艳 王通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9-102,107,共5页
目的:研究白杨素(CR)体外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和复制的影响及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正常人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以CR对Calcein-AM标记的慢性感染HIV-1ⅢB的H9细胞(H9/HIV-1ⅢB)和MT-2细胞的融合、对HIV-1诱导的... 目的:研究白杨素(CR)体外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和复制的影响及对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的正常人外周血CD4+T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以CR对Calcein-AM标记的慢性感染HIV-1ⅢB的H9细胞(H9/HIV-1ⅢB)和MT-2细胞的融合、对HIV-1诱导的MT-2细胞形成合胞体及对感染HIV-1的MT-2细胞产生p24抗原的影响,探讨其抗HIV-1活性;以PHA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分析CR对免疫活化的影响。结果:CR抑制H9/HIV-1ⅢB细胞与MT-2细胞融合、HIV-1诱导的MT-2细胞形成合胞体和P24抗原产生的选择指数分别为7.24±0.43、6.74±0.47和8.16±0.30;CR降低PHA刺激的CD4+T细胞CD69的表达。结论:CR体外对HIV-1的感染和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抑制抗原刺激的CD4+T细胞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素 HIV-1 细胞融合 慢性免疫活化 流式细胞术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对小鼠T细胞行为和DTH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赵令斋 曾耀英 +3 位作者 黄秀艳 曾祥凤 侯会娜 尹乐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7-411,417,共6页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KL)对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细胞周期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QKL作用于小鼠淋巴细胞4h后,加入刀豆蛋白A(ConA)刺激,于不同时间点收获细胞,利用流式...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KL)对小鼠T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细胞周期和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QKL作用于小鼠淋巴细胞4h后,加入刀豆蛋白A(ConA)刺激,于不同时间点收获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情况;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二硝基氟苯(DNFB)诱导的DTH模型组和QKL治疗组,通过分析小鼠脾脏指数和耳朵肿胀率评价QKL对DTH的影响。【结果】ConA刺激12h后,T细胞表面CD69表达率为63.1%±1.3%,QKL下调CD69的表达,加入浓度为1/1280、1/320和1/80的QKL后,CD69表达率依次降为56.2%±2.4%、51.9%±2.8%和39.1%±1.4%,与ConA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浓度QKL明显降低ConA刺激的细胞增殖指数,且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表现为:QKL增加ConA激活的细胞中处于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目,降低处于G0/G1期的细胞数目;体内应用QKL治疗小鼠DTH的结果为:QKL治疗组小鼠脾脏指数为4.96±0.90,与模型组(脾脏指数为5.78±0.85)相比,P<0.05;发病耳的肿胀率为28.4%±4.2%,与模型组(肿胀率为42.4%±4.6%)相比,P<0.01。【结论】QKL是一种有效的负向免疫调节剂,能抑制体内外的免疫反应,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 细胞活化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迟发型超敏反应
下载PDF
清开灵注射液体外抑制HIV-1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令斋 曾耀英 +3 位作者 黄秀艳 曾祥凤 林长乐 唐先高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6-179,共4页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KL)体外抑制HIV-1的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QKL对H9/HIV-1ⅢB细胞(慢性感染HIV-1ⅢB的H9细胞)和MT-2细胞的毒性;采用荧光染料Calcein-AM标记的H9/HIV-1ⅢB细胞和系列稀释的QKL作用后,与MT-2细胞混合培养,2 ... 目的:研究清开灵注射液(QKL)体外抑制HIV-1的作用。方法:用MTT比色法检测QKL对H9/HIV-1ⅢB细胞(慢性感染HIV-1ⅢB的H9细胞)和MT-2细胞的毒性;采用荧光染料Calcein-AM标记的H9/HIV-1ⅢB细胞和系列稀释的QKL作用后,与MT-2细胞混合培养,2 h后在荧光下计数融合细胞数目,评价QKL对两种细胞早期融合的影响;用MTT法检测QKL对HIV-1ⅢB急性感染的MT-2细胞的保护作用;用HIVp24抗原试剂盒检测HIV-1ⅢB感染的MT-2细胞的培养上清p24抗原的含量,分析QKL对HIV-1复制的影响。结果:QKL对H9/HIV-1ⅢB细胞和MT-2细胞的CC50分别为1/50.76和1/36.97;抑制H9/HIV-1ⅢB细胞和MT-2细胞早期融合作用的EC50=1/235.29,SI=6.36;对HIV-1ⅢB感染的MT-2细胞保护作用的EC50=1/144.93,SI=3.92;抑制p24抗原产生作用的EC50=1/175.44,SI=4.75。结论:QKL体外有抗HIV-1活性,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靶点的,可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和胞内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开灵注射液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 细胞融合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张健珍 杨葆业 +4 位作者 陈铿 张春兰 姚细安 赵令斋 谭奕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609-2611,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治疗组75例,恩替卡韦组治疗组65例,疗程均为72周。观察两组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治疗8、12、24、52、72周时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12、24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52周及72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30.7%和16.9%(P<0.05),36.0%和23.1%(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快速强效抗病毒作用,近期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值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52、72周时替比夫定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恩替卡韦组。两药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病毒载量 替比夫定 恩替卡韦
下载PDF
鹰嘴豆芽素A抗HIV-1活性及抑制CD4^+淋巴细胞早期活化作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林长乐 曾耀英 +4 位作者 曾祥凤 赵令斋 王通 李海仙 李莉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14-218,共5页
目的研究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ioA)对HIV-1活性及CD4+淋巴细胞早期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①以MT-2和H9/HIV-1ⅢB细胞或HIV-1病毒共培养建立HIV-1感染模型,以不同浓度的BioA干预该过程,观察细胞融合情况和测定培养上清中的p24抗原含... 目的研究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ioA)对HIV-1活性及CD4+淋巴细胞早期活化作用的影响。方法①以MT-2和H9/HIV-1ⅢB细胞或HIV-1病毒共培养建立HIV-1感染模型,以不同浓度的BioA干预该过程,观察细胞融合情况和测定培养上清中的p24抗原含量变化,以评价BioA的抗HIV-1活性。②以PHA刺激剂诱导人外周血CD4+淋巴细胞活化,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BioA对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的表达影响。结果①BioA在本实验所设浓度下均能减少由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数(EC50=5.1μmol.L-1,SI=39)及p24抗原的表达量(EC50=38μmol.L-1,SI=5.2)。②终浓度5、10、25、50μmol.L-1的BioA对CD4+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抗原CD69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中50μmol.L-1达到最大抑制率,能使活化率从(60.42±0.52)%降低到(19.70±0.38)%。结论BioA具有抗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和HIV-1复制的活性及抑制CD4+淋巴细胞早期活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chanin A HIV-1 细胞融合 P24抗原 早期活化
下载PDF
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20
7
作者 聂大奥 赵一俏 +5 位作者 靳文 李志樑 傅强 叶文胜 赵令斋 邓西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32-536,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诱导斑块进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患者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构成比例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诱导斑块进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及治疗患者57例,其中造影检查正常13例(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5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CD4+、CD8+细胞占T淋巴细胞比例,以及CD4+CD25+Treg和CD4+CD28-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评价各组间差异,并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改良Gensin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CD3+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组CD4+及CD8+细胞占CD3+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CD25+Treg及CD4+CD28-T细胞占CD4+细胞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周血CD3+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08,P<0.01);CD4+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4,P<0.01);CD8+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548,P<0.01);CD4+CD25+Treg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17,P<0.01);CD4+CD28-T细胞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大(r=0.399,P<0.01)。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广泛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对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流式细胞术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鹰嘴豆芽素A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林长乐 曾耀英 +3 位作者 曾祥凤 赵令斋 黄秀艳 叶雪仪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ioA)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运用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bioA对小鼠T淋巴细胞在多克隆刺激剂(ConA)刺激下早期活化抗原CD69表达的影响;运用羧基... 目的:研究黄酮类化合物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ioA)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周期的影响。方法:运用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bioA对小鼠T淋巴细胞在多克隆刺激剂(ConA)刺激下早期活化抗原CD69表达的影响;运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DA-SE)标记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T淋巴细胞增殖相关指数;用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分析T淋巴细胞细胞周期变化。结果:终浓度为25、50μmol/L的bioA对ConA刺激下的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抗原CD69表达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50μmol/L抑制达到峰值;CFDA-SE染色法显示,25、50μmol/L bioA对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终浓度为5、25、50μmol/L的bioA能够使ConA刺激的T淋巴细胞滞留于G0/G1期,减少处于S期和G2/M期细胞数。结论:BioA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周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芽素A T淋巴细胞 早期活化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下载PDF
不同临床类型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健珍 曾春燕 +4 位作者 张春兰 张烈光 赵令斋 姚细安 袁小珍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50例中度、32例重度、64例肝硬化、51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和30例健康人,采用特异性荧光抗体标记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以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下降最显著;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数较HBeAg阳性患者显著减少(P<0.05);HBV DNA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数和CD4+/CD8+比值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严重的HBV感染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调节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衰竭 T淋巴细胞亚群 HBV DNA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体外抗HIV-1作用 被引量:8
10
作者 曾祥凤 曾耀英 +3 位作者 林长乐 赵令斋 李海仙 李莉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4-147,156,共5页
【目的】探讨双黄连药物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是否有抗HIV-1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ienAM标记H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IV-1ⅢB)分别与不同稀释浓度的双黄连药物和药物血清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IV-1Ⅲ... 【目的】探讨双黄连药物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是否有抗HIV-1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ienAM标记H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IV-1ⅢB)分别与不同稀释浓度的双黄连药物和药物血清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IV-1ⅢB融合细胞的变化;MTT法检测药物对HIV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HIV-1p24抗原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的变化。【结果】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能够抑制MT-2和H9/HIV-1ⅢB细胞融合,能够保护HIV感染细胞的死亡,减少HIV-1p24的表达。【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及其药物血清在体外具有抗HIV-1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HIV-1 细胞融合 药物血清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健珍 冯婉婷 +3 位作者 李笑群 张春兰 赵令斋 袁小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2874-2877,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期间外周血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与治疗转归的关系。方法:收集接受替比夫定治疗的8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在基线与治疗8、12、24、36、52周时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IL)-2、-4、-6、-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与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进行动态检测,比较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无应答组及各组在不同治疗时间点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的Th1型细胞因子水平高于无应答组;而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则低于无应答组(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IL-2、TNF-α及IFN-γ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IL-4、IL-6及IL-10水平自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应答组内从服药36周起IL-2、TNF-α、IFN-γ水平较基线时升高,IL-4、IL-6及IL-10从服药36周起较基线时降低(P<0.05);无应答组在服药52周时IL-4、IL-6及IL-10水平较基线时明显升高(P<0.05)。结论: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活性平衡与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CHB患者的转归有一定相关性,替比夫定通过抑制HBV复制,能够上调Th1型细胞因子,下调Th2型细胞因子,可以改善CHB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E抗原阳性 细胞因子 替比夫定
下载PDF
桑色素对小鼠T细胞增殖、周期和巨噬细胞分泌NO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臧宁 曾耀英 +4 位作者 季煜华 叶雪仪 黄秀艳 赵令斋 周建国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41-344,共4页
目的:研究桑色素(morin)对小鼠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的影响。方法:以佛波醇酯(phorbol 12,13-dibutyrate,PD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联合刺激淋巴结来源的小鼠T淋巴细胞,再以不... 目的:研究桑色素(morin)对小鼠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腹腔巨噬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um,NO)的影响。方法:以佛波醇酯(phorbol 12,13-dibutyrate,PD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联合刺激淋巴结来源的小鼠T淋巴细胞,再以不同终浓度的morin与上述细胞共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FCM),以羧基荧光素双醋酸盐琥珀酰脂(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e ester,CFDA-SE)染色检测T细胞的增殖;以碘化丙锭(pro-pidium iodide,PI)染色分析T细胞的细胞周期;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与不同浓度morin共培养,以Griess反应检测上清液中的NO含量。结果:CFDA-SE染色分析显示,PDB+Ion组的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为1.70±0.05,各浓度的morin对PDB+Ion刺激的T细胞增殖,具有明显地抑制作用,以100μmol/L的morin抑制作用最明显,PI为1.03±0.01(P<0.01)。细胞周期的分析结果表明,morin组中处于S期的细胞比率较高,与PDB+Ion组相比有明显差异。Griess反应检测NO含量的结果显示,各浓度组的morin均抑制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100μmol/L的morin可将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NO为(12.89±0.11)μmol/L降低为(7.25±0.05)μmol/L,抑制作用最强。结论:Morin可显著抑制PDB+Ion刺激的T细胞增殖;其对增殖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S期的细胞的阻滞;对LPS刺激巨噬细胞产生的NO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色素 T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巨噬细胞 一氧化氮
下载PDF
穿琥宁粉针剂体外抗HIV-1作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曾祥凤 曾耀英 +4 位作者 李海仙 林长乐 赵令斋 李莉平 肇静娴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3期1163-1165,共3页
目的:探讨穿琥宁粉针剂在体外是否具有抗H IV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 ien AM标记H 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 IV-1ⅢB)与不同稀释浓度的穿琥宁药物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 IV-1ⅢB融合细胞的变化;MTT法检测... 目的:探讨穿琥宁粉针剂在体外是否具有抗H IV作用.方法:采用荧光染料Calc ien AM标记H IV感染的慢性H9细胞(H9/H IV-1ⅢB)与不同稀释浓度的穿琥宁药物作用后,与靶细胞MT-2细胞混合培养,观察MT-2和H9/H IV-1ⅢB融合细胞的变化;MTT法检测穿琥宁对H IV感染细胞的保护作用;H IV-1P24抗原试剂盒检测药物作用后的细胞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的变化.结果:穿琥宁粉针剂能够抑制MT-2和H9/H IV-1ⅢB细胞融合(其抑制融合的EC50为5.49 mg/L,选择指数SI为327.6);能够保护H IV感染细胞的死亡(EC50为64.57 mg/L,SI为27.85)和减少HIV-1 P24抗原的表达(EC50为194.67 mg/L,SI为9.23).结论:穿琥宁粉针剂在体外具有抗HIV-1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琥宁粉针剂 艾滋病病毒 细胞融合 钙黄绿素
下载PDF
重症与轻症登革热B细胞反应动态变化及差异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泽 王茜茜 +5 位作者 温莺芬 郭文靖 赵令斋 洪文昕 张复春 庾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00-305,共6页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I型(DENV-1)感染时,机体B细胞和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为重症登革热的早期预警或治疗提供可能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12月登革热住院病例62例,设轻症登革热组(DF,n=33)、重症登革热组(SD... [目的]探讨登革病毒I型(DENV-1)感染时,机体B细胞和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性的关系,为重症登革热的早期预警或治疗提供可能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12月登革热住院病例62例,设轻症登革热组(DF,n=33)、重症登革热组(SD,n=29)及对照组(control,n=6).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分析患者急性期及极期的外周血中B细胞及浆细胞随病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在重症和轻症组的差异.进一步通过系列样品分析同一感染者(包括轻症和重症各3例)浆细胞随病程的变化,并且观察登革病毒初次及二次感染时,B细胞及其亚群即初始B细胞、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的变化.[结果]重症组B细胞扩增明显高于轻症组(P=0.013),特别是在病程第5~6天(P=0.017,0.002).轻症组和重症组浆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的增殖(P=0.011,0.032),但轻症和重症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感染者系列样品分析显示,轻症病例浆细胞在病程第7~8天达高峰,第10天基本恢复正常.重症病例在病程第7~9天达高峰,但在病程10 d后仍有一定量的增殖.对于轻症登革热,二次感染组表现出更明显的B细胞增殖、初始B细胞减少及记忆B细胞减少(P=0.028,0.010,0.037),但浆细胞变化未体现出差异.而对于重症登革热,在二次感染时仅初始B细胞明显减少(P=0.018).[结论]DENV-1血清型感染时轻症和重症登革热组B细胞反应呈现不同的趋势.宿主在病程早期B细胞的明显扩增以及浆细胞延迟反应可能与疾病严重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B细胞 浆细胞 增殖变化
下载PDF
灭活HIV-1颗粒对人CD4^+ T细胞活化和全血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秀艳 曾耀英 +1 位作者 赵令斋 林长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79-2185,共7页
目的:体外研究AT-2灭活的HIV-1颗粒对人CD4+T细胞活化和全血(whole blood,WB)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AT-2灭活HIV-1ⅢB型病毒颗粒,运用ELISA法测定所制备的灭活病毒中p24抗原的含量,按照1/500、1/50和1/5(V/V)的浓度加入到WB... 目的:体外研究AT-2灭活的HIV-1颗粒对人CD4+T细胞活化和全血(whole blood,WB)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AT-2灭活HIV-1ⅢB型病毒颗粒,运用ELISA法测定所制备的灭活病毒中p24抗原的含量,按照1/500、1/50和1/5(V/V)的浓度加入到WB中,以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组为阳性对照;24h后,收集WB培养上清,运用流式微球分析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检测WB分泌Th1(IL-2、IFN-γ和TNF-α)和Th2(IL-4、IL-6和IL-10)细胞因子水平;同时运用免疫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WB中CD4+ T细胞早期活化标记分子CD69的表达百分率。结果:我们所制备的灭活病毒中p24抗原的含量为85.5μg/L;24h后,空白对照组中,CD4+T细胞CD69的表达百分率为(1.62±0.63)%,PHA组为(38.82±6.00)%,HIV-1(1/500)组为(3.83±1.07)%,HIV-1(1/50)组为(5.94±0.85)%,HIV-1(1/5)组为(9.30±1.22)%;空白对照组WB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主要为IL-6和TNF-α,PHA组中Th1和Th2细胞因子全部升高,3个浓度的HIV-1组中Th1和Th2细胞因子也全部升高。结论:AT-2灭活的HIV-1ⅢB颗粒能够明显引起WB中CD4+ T细胞活化,并上调WB培养上清中Th1和Th2细胞因子的水平,其机制可能是除了HIV-1病毒蛋白的作用外,HIV-1出胞时,许多宿主细胞来源的免疫分子整合到病毒颗粒包膜中,而模拟抗原提呈细胞,从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颗粒 细胞因子类 CD4^+T细胞
下载PDF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血CD4^+CD28ˉ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聂大奥 赵一俏 +4 位作者 靳文 李志樑 傅强 邓西龙 赵令斋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392-396,共5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水平变化,以及CD4+CD28-T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06/2012-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57例,其中造影检查正常对照...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CD4+CD28-T细胞水平变化,以及CD4+CD28-T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06/2012-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的患者57例,其中造影检查正常对照组1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15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8-T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并对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改良Gensini标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外周血CD4+CD28-T细胞占CD4+淋巴细胞比例在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分别为(12.61±9.06)%,(13.04±6.44)%,(20.68±9.50)%和(22.65±11.55)%。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较稳定型心绞痛组、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外周血CD4+CD28-T细胞比例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399,P<0.01)。结论 CD4+CD28-T细胞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对冠心病临床危险分层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8-T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流式细胞术 冠心病
下载PDF
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健珍 张春兰 +3 位作者 杨葆业 赵令斋 姚细安 袁小珍 《肝脏》 2012年第10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55例、部分应答组71例、无应答组24例基线,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 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完全应答组55例、部分应答组71例、无应答组24例基线,治疗12周、24周、52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较正常对照组CD3+、CD4+、CD8+T细胞数以及CD4+/CD8+比值均降低(P<0.05)。治疗前完全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的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替比夫定治疗后,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在完全应答组及部分应答组均较无应答组升高(P<0.05)。在完全应答组内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自服用替比夫定12周起及其后各时间点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部分应答组内CD3+、CD4+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从服用替比夫定24周起较基线时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应答组治疗各时间点与基线相比较,CD3+、CD4+、CD8+T细胞数及CD4+/CD8+比值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替比夫定治疗后可抑制其HBV复制,替比夫定可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T淋巴细胞亚群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染料木黄酮与环孢菌素A联合用药对小鼠淋巴细胞体外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叶雪仪 曾耀英 +4 位作者 肇静娴 狄静芳 贺芳 周建国 赵令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研究染料木黄酮(Gen)与环孢菌素A(CsA)联合用药对小鼠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从而为将Gen开发为免疫干预药物以降低CsA的临床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淋巴细胞增殖,通过CFDA-SE染色流式细... 研究染料木黄酮(Gen)与环孢菌素A(CsA)联合用药对小鼠体外淋巴细胞增殖、周期及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影响,从而为将Gen开发为免疫干预药物以降低CsA的临床用量提供理论依据.以刀豆蛋白A(ConA)诱导小鼠淋巴细胞增殖,通过CFDA-S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用相关软件分析其增殖指数;以碘化丙锭(PI)染色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MTT法测定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结果显示,细胞培养48 h后,ConA诱导下小鼠淋巴细胞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增殖(P<0.01),5、10μmol/L Gen以及0.02μmol/L CsA均可抑制这种增殖作用,二者联合用药后,这种抑制增殖的作用加强(P<0.01).对细胞周期分析显示,Gen和CsA抑制细胞由G0/G1期向S期转化.MTT法测定的结果显示,二者联合用药后Q值分别为1.82、1.39,对MLR呈协同抑制效应.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剂量Gen、CsA相比,二者联合使用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的阻滞、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呈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黄酮 环孢菌素A 增殖 周期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下载PDF
登革热发生中单核细胞CD14^+CD16^+亚群的增殖变化及病情与病毒载量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茜茜 洪文昕 +3 位作者 邱爽 赵令斋 张复春 庾蕾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2,共6页
【目的】观察登革病毒感染时单核细胞及其亚群随临床病程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免疫学作用。【方法】收集76例住院登革热患者急性期和极期血样品,其中轻症44例,重症32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载量,同时采... 【目的】观察登革病毒感染时单核细胞及其亚群随临床病程的变化,探讨单核细胞在登革病毒感染中的免疫学作用。【方法】收集76例住院登革热患者急性期和极期血样品,其中轻症44例,重症32例。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登革病毒载量,同时采用多色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单核细胞(CD14^+)表面CD16分子表达。比较单核细胞及各亚群(CD14^+CD16-,CD14^+CD16^+,CD14dim CD16^-及CD14^(dim) CD16^+亚群)在轻症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中随临床病程的变化。【结果】轻症和重症组中单核细胞比率明显增加(P<0.01)。从病程第3-4天就可观察到单核细胞的增殖,可持续至第11天。登革热轻症和重症病例均表现为伴随着CD14^+CD16-亚群减少,CD14^+CD16^+亚群增加。从病程上看,轻症组中CD14^+CD16^+亚群呈逐渐下降趋势,而重症组在病程的第5-7天有一个明显的波动,从第6天的低点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进一步分析CD14^+CD16^+亚群与病毒载量的关系,发现重症病例中CD14^+CD16^+亚群比率在高病毒载量组增加(P=0.016),而在轻症病例中高病毒和低病毒载量组CD14^+CD16^+亚群比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登革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单核细胞的增殖及上调CD16表达。CD14^+CD16^+亚群作为促炎症细胞可能在重症登革热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 单核细胞 亚型 病毒载量 天然免疫
下载PDF
重症登革热并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1例报道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路平 范慧敏 +7 位作者 李粤平 陈谐捷 赵令斋 姚细安 叶欣 邓晶 谭行华 张复春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18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为了解重症登革热并血小板糖膜蛋白抗体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重症登革热并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朱某,男,21岁,于2014年9月19日入院。急性起病,发热1天,体温最高38℃,病程第6天... 目的为了解重症登革热并血小板糖膜蛋白抗体阳性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重症登革热并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朱某,男,21岁,于2014年9月19日入院。急性起病,发热1天,体温最高38℃,病程第6天出现全身出血性皮疹、牙龈出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症状,入院后查血常规提示WBC:5.87×10~9/L,NEU:2.71×10~9/L,RBC:4.96×10^(12)/L,HGB:151.00g/L,PLT:2.00×10~9/L,HCT:43.3%;登革热抗体IgM阳性,登革病毒核酸阳性;诊断考虑重症登革热,输新鲜血小板2单位后1小时后复查PLT下降至:1.00×10~9/L,HGB下降至107.00g/L,PLT查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Ⅱb/Ⅲa阳性,给予大剂量激素、丙种球蛋白,连用3天后患者出血症状好转,血小板回升,病情好转。结论重症登革热合并血小板显著下降患者应注意检测血小板抗体。如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下输注血小板可出现严重出血。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等可能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登革热 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 病例报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