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落长安》的人文关怀
1
作者 赵伯鸿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41-43,共3页
文章对王鸿儒的历史小说《日落长安》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即 :一是把表现晚唐帝国衰微过程的历史悲剧 ,放置在自然变化的自然现象之中 ,使一个重大而沉痛的历史话题具有了生命色彩、悲剧意义和象征意义 ;二是... 文章对王鸿儒的历史小说《日落长安》中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 ,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即 :一是把表现晚唐帝国衰微过程的历史悲剧 ,放置在自然变化的自然现象之中 ,使一个重大而沉痛的历史话题具有了生命色彩、悲剧意义和象征意义 ;二是通过小说主副两条线的交替叙述 ,让所要描述的和再现的历史 ,具有层次性、立体感和艺术性 ;三是通过主副线故事的交相发展、交相映证 ,深化了主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 历史小说 史话 悲剧意义 故事 历史悲剧 叙述 人文关怀 重大 层次性
下载PDF
建筑在残缺和误解基础上的人道主义关怀——李发模诗歌的文化旨归
2
作者 赵伯鸿 《常州工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67-73,共7页
“自由与美”因为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诗的原初欲望和终极关怀,于是常常被人曲解成诗的内涵。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注重了诗来源于人生活之需要,从而忽视了诗产生、存在的根据是它的以下两方面的特性,即(1)它依据生活的固有的残缺和误解... “自由与美”因为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诗的原初欲望和终极关怀,于是常常被人曲解成诗的内涵。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注重了诗来源于人生活之需要,从而忽视了诗产生、存在的根据是它的以下两方面的特性,即(1)它依据生活的固有的残缺和误解,并依赖其事实上的定性而存在;(2)它借助人对生活的残缺和误解的意识从而形成超越性价值判断。正确的观点应该是:诗是一种与生活相对应而独立运行的圆融自足的存在,其内涵是诗所包容的事物和意义;“自由与美”则是诗所达成的目的,或者说是诗追求的理想;贯穿在诗歌流变过程始终的,仅仅是其表征层面上的特性,是诗的物质外壳;它的更为实质性的方面在于其体现了诗的延伸义、升华义和涵盖力,揭示了诗在象征意义上是自立物外的另一种生命、另一种行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发模 人道主义关怀 旨归 诗所 物质外壳 胧诗 世道人心 前期创作 人道主义情怀 象征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