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120连环蛋白在冲击流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赵剑斓 贾磊 +2 位作者 荣威林 胡祖力 李美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22-528,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P120连环蛋白(P120ctn)参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T形流室系统模拟不同血流动力学条件下血管分叉处的血流环境,刺激体外培养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及运...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P120连环蛋白(P120ctn)参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T形流室系统模拟不同血流动力学条件下血管分叉处的血流环境,刺激体外培养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及运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敲除P120ctn基因片段后的HUVEC细胞。分别加载250、500 ml/min的流速作用12 h后,观察HUVEC形态、生长方式及P120ctn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HUVEC:500 ml/min加载12 h后,冲击点处细胞过度融合,细胞间隙变窄,高切应力(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下降且形态被拉长,部分细胞向下游迁徙,排列方向与冲击流方向一致。与未加载冲击流场比较,两种流速加载12 h后,P120ct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Kaiso和α-catenin等蛋白表达下降,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P120ctn敲除后的HUVEC:在冲击流作用下细胞生长时间缩短为60 min。250 ml/min加载60 min,冲击点及其周围细胞仍维持多边形,但高WSS及高WSSG区域部分细胞开始向下游移动并聚集,细胞排列方式部分随流体方向排列;500 ml/min加载60 min后,高WSS和高WSSG区的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且形态被拉长,大量细胞向下游迁徙并集聚,排列方式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与未加载冲击流场比较,两种流速加载60 min后,VEC、Kaiso、α-catenin等蛋白表达下降,MMP-2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P120ctn等相关蛋白表达改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稳定性的下降及相关致炎因子的表达改变。P120ctn敲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连接稳定性的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P120连环蛋白 血管壁切应力 血管壁切应力变化梯度
下载PDF
肺癌中FHIT蛋白表达细胞芯片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新允 袁玲 +5 位作者 郑海燕 刘娟 黄曦 武力 袁海洪 赵剑斓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31-134,共4页
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是1996年由Ohta等克隆的候选抑癌基因,文献报道在多种与环境致癌物有关的恶性肿瘤中,常有FHIT的改变。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HIT蛋白在细胞芯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 背景与目的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是1996年由Ohta等克隆的候选抑癌基因,文献报道在多种与环境致癌物有关的恶性肿瘤中,常有FHIT的改变。本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FHIT蛋白在细胞芯片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验证细胞芯片,为快速、简便、经济、规范地进行各项细胞学检查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及天津市胸科医院2005年5月-8月有肿瘤细胞的肺癌患者的胸水50例、非肿瘤患者胸水6例,运用自制的细胞芯片检测装置,制备112点细胞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细胞芯片中FHIT蛋白的表达,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细胞芯片排列整齐,分布均匀,无掉片,符合观察需要。细胞芯片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进行FHIT免疫组化染色的组织芯片中Ⅲ+Ⅳ期肺癌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胞芯片具有操作简单,信息量大,节约试剂,减少误差,诊断快速的特点,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筛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芯片 细胞阵列检测装置 免疫组化
下载PDF
P120连环蛋白与Kaiso信号调控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剑斓 李美华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498-2501,共4页
内皮细胞形态学与功能上的改变在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P120钙黏蛋白(P120ctn)和Kaiso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P120ctn是犰狳蛋白(armadillo)的原型蛋白体之一,可表达在细胞间的连接处和细胞核... 内皮细胞形态学与功能上的改变在血管疾病的发生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P120钙黏蛋白(P120ctn)和Kaiso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正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P120ctn是犰狳蛋白(armadillo)的原型蛋白体之一,可表达在细胞间的连接处和细胞核中,其在调节钙黏蛋白转归、Rho信号转导、调控细胞核转录、维持细胞极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肿瘤生成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黏蛋白 内皮细胞形态 连环蛋白 cadherin Kaiso P120 蛋白体 肿瘤生成 细胞极性 血管疾病
下载PDF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与p120-连环蛋白在兔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肖志朋 熊秋迎 +3 位作者 荣威林 赵剑斓 胡祖力 李美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19-3019,共1页
我们通过建立兔颅内动脉瘤(IA)模型,检测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与p120-连环蛋白(p120ctn)在不同阶段动脉瘤壁的表达情况,探讨VE—eadherin与p120etn参与IA形成的可能机制。
关键词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颅内动脉瘤 连环蛋白 表达情况 可能机制
原文传递
模拟血管分叉处血流的体外内皮细胞培养系统 被引量:1
5
作者 荣威林 赵剑斓 +3 位作者 张庐陵 王晓斌 肖志朋 李美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89-992,共4页
目的 观察血管分叉顶点处的血流切应力(WS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进的灌流及T型流动腔装置,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和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冲击力大小,建立模拟血管分叉顶点处血流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培养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加... 目的 观察血管分叉顶点处的血流切应力(WSS)对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利用改进的灌流及T型流动腔装置,通过调节蠕动泵的转速和流量调节阀来控制冲击力大小,建立模拟血管分叉顶点处血流作用下的内皮细胞培养系统.对体外培养的内皮细胞加载流速为250 ml/min[相当于雷诺数(Re)=125]至500 ml/min(Re=250)的稳定剪应力冲击流,观察不同作用时间(3、6、12 h)内皮细胞层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加载250 ml/min的流速下,作用3、6、12 h后冲击点及其周围的细胞仍维持着多边形.而加载流速500 ml/min,12h后,可见高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下降且形态被拉长,排列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部分细胞向下游迁徙;且内皮细胞形态学变化不受细胞增殖抑制剂影响,表明细胞从驻点向下游迁徙是流体作用的结果.结论 改进的细胞流体力学实验装置能模拟体内血流冲击环境,具有冲击力调控方便和安全可靠的优点,能作为研究血管分叉处(颅内动脉瘤好发部位)血流环境下内皮细胞功能及其调控机制的较理想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T形流动腔 剪切力
原文传递
凝血指标对于颅脑创伤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0
6
作者 赵剑斓 袁强 +5 位作者 吴惺 虞剑 杜倬婴 孙一睿 吴雪海 胡锦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以及评估凝血指标对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4年12月至2015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2 319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凝血指标.根据是否纳入凝血指标分别建立两种住院病死率的预测模型:模型A涵盖基本预测因子,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瞳孔反应、损伤类型、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等;模型B在模型A的基础上,加入凝血功能检测的相关结果.对两种预测模型进行内部与外部验证.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通过Hosmer-Lemeshow(H-L)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校准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319例TBI患者,其中432例(18.63%)患者出现凝血功能障碍.TBI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与患者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响TBI患者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偏低(〈100×109/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25、凝血酶原时间(PT)〉 14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6 s、D-二.聚体〉5 mg/L和纤维蛋白原〈1.5 g/L(均P〈0.05).年龄、瞳孔对光反应、GCS评分、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糖水平、INR〉 1.25以及APTT 〉36 s是影响TBI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模型外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A和B均有良好的区分度(A:c=0.868;B:c=0.875).但模型B的校准度(H-L检验,P=0.152)较模型A更好(H-L检验,P=0.046).结论 凝血指标是TBI患者住院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纳入凝血指标对患者住院死亡风险进行预测能增加预测的校准度,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凝血酶原 医院死亡率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