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面伊人——浅析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
1
作者 赵叶晴 郑舒翔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第B12期19-20,共2页
借助希腊神话的架构,以尹雪艳的神魔双重性为出发点,以原形批评的观点对其形象群进行解构而揭开尹雪艳的身份之谜。
关键词 尹雪艳 神魔双重性 希腊神话 原形批评 文学评论
下载PDF
论柏林特的环境美学的意义
2
作者 赵叶晴 《美与时代(城市)》 2016年第12期1-3,共3页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方便,但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柏林特(Arnold Berleant)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提供了方便,但也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这就是环境美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因此,环境美学的代表人物柏林特(Arnold Berleant)为了应付环境向美学的挑战而提出了一种新的审美介入模式,它不仅克服了德国古典美学对身体的轻视,对身体参与在环境主体的建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重视,并试图身以体的参与为中介,在审美的共在中重建人与环境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参与性 连续性
下载PDF
阐释与误解:当代中国的黑格尔美学
3
作者 代迅 赵叶晴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1-161,共11页
20世纪50—70年代黑格尔《美学》在中国翻译出版,黑格尔美学的中国阐释模式随之建立,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孕育和诞生大致同步,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理论体系等方面给后者以深刻影响。国内学界既有的阐释模式主要是把黑格尔理解为... 20世纪50—70年代黑格尔《美学》在中国翻译出版,黑格尔美学的中国阐释模式随之建立,与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孕育和诞生大致同步,并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理论体系等方面给后者以深刻影响。国内学界既有的阐释模式主要是把黑格尔理解为西方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较多地关注黑格尔的思辨方法、美的艺术哲学、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内容。黑格尔对比较美学的早期探索、对现当代先锋艺术的准确预见、对摹仿说和教训说的否定、对移情说的启迪等作为西方现当代美学重要先驱者的方面,我们较为忽略。对黑格尔的自然人化论等观点我们也存在误解。如果说对黑格尔美学业已定型化的理解,曾经是20世纪中后期催生中国当代美学理论孕育和诞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催化剂,那么推动新世纪黑格尔美学阐释模式的转型,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的重构同样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美学 当代中国 阐释模式 转型
下载PDF
“作为形而上学的美学”如何可能?——兼评杨春时《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的形而上学重构
4
作者 李晓林 赵叶晴 《厦大中文学报》 2020年第1期244-252,共9页
杨春时教授《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一书有个醒目的观点"美学是第一哲学"。由于"第一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也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所以"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即是"作为... 杨春时教授《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存在、现象与审美》一书有个醒目的观点"美学是第一哲学"。由于"第一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也是"形而上学"的同义词,所以"作为第一哲学的美学"即是"作为形而上学的美学"的同义语,"美学是第一哲学"亦即"美学是形而上学"。这个观点并非杨春时一家之言,而是西方哲学美学一以贯之的思路。杨春时的独创之处在于,能够克服西方传统美学理念论预设,并且克服西方现代美学的主体性倾向以及后现代美学的虚无主义倾向,重建现象学和存在论,重新确立美学的形而上维度。其"审美形而上学"揭示了审美的超越性和主体间性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而论证了"美学是第一哲学"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美学 后现代美学 哲学美学 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 杨春时 亚里士多德 现象学
原文传递
来自虚拟的权威的挑战
5
作者 赵叶晴 《创作评谭》 2022年第1期45-48,共4页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的内涵构成了重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对艺术主体性的解构上。对传统文艺理论而言,艺术参与必须具备自由与创造双重属性。因为它是自由的,所以它就不能受到现实功利性的束缚;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它就拥有...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文学的内涵构成了重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对艺术主体性的解构上。对传统文艺理论而言,艺术参与必须具备自由与创造双重属性。因为它是自由的,所以它就不能受到现实功利性的束缚;因为它具有创造性,它就拥有一种超越现实局限性的可能。因此,艺术不仅给人以愉悦,更是人类主体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从亚里士多德到海德格尔,艺术一直被视为人类精神的伊甸园。它不仅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更是机器所无法深入的最后堡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涵构成 文艺理论 人与动物 主体性 双重属性 人工智能时代 创造性 亚里士多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