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治未病”理论的腺瘤性大肠息肉的中药干预研究 被引量:34
1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刘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2718-2720,共3页
目的探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药干预对内镜下摘除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140例,根据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脾虚湿瘀组(A组)、湿热瘀阻组(B组)和气滞血瘀组(C组),每组再根据服不服用... 目的探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药干预对内镜下摘除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140例,根据辨证分型将患者分为脾虚湿瘀组(A组)、湿热瘀阻组(B组)和气滞血瘀组(C组),每组再根据服不服用中药分为两个亚组:中药治疗组(A1组)和非中药治疗组(A0组)、中药治疗组(B1组)和非中药治疗组(B0组)、中药治疗组(C1组)和非中药治疗组(C0组),治疗周期为6个月,1年后复查肠镜。结果 A1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前总平均症状积分为(3.00±0.96)分,治疗后为(0.87±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腺瘤性大肠息肉个数与复发率呈正相关(r=0.191,P<0.05)。6个亚组复发率由低到高的顺序为:C1(9.1%)<A1(12.5%)<B1(18.2%)<A0(30.6%)<B0(60.9%)<C0(87.5%),以脾虚湿瘀证患者复发率最低,气滞血瘀证患者复发率最高;各中药治疗亚组复发率均低于其相对的非中药治疗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A1:A0=3.72,χ2B1:B0=8.54,χ2C1:C0=11.68,P<0.05)。本组14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癌变,经中药治疗后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患者例数均减少。结论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中药干预能有效改善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症状,有效降低内镜下摘除腺瘤性大肠息肉患者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 复发 中草药
下载PDF
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北平 谢庆平 赵喜颖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8期1896-1898,共3页
目的:探讨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及优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含大德路总院、二沙及芳村分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期间,符合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的60例消化... 目的:探讨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及优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含大德路总院、二沙及芳村分院)2006年6月-2010年6月期间,符合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的60例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按照各自服用的不同辨证方药分为治疗组A(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组)、治疗组B(十灰散组)及对照组C(无或其他中药组),观察3组的疗效。所有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条目编码、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结果:总体疗效:治疗组A的总体疗效略优于治疗组B及对照组C,但3组的总体有效率尚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症状疗效:治疗组A治疗口干症明显优于治疗组B及对照组C(P<0.01);治疗胃痞证亦优于其他两组(P<0.05);在胃痛和纳呆的疗效方面,治疗组A、B均优于对照组(P<0.05)。余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疗效,3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A的粪便潜血转阴时间(6.8±4.8)天略短于治疗组B(7.3±3.4)天,平均住院天数(9.5±3.2)天略少于治疗组B(9.9±3.7)天,但尚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辨证治疗湿热伤络,气血亏虚证,有效率可达92.7%,且能有效改善口干、胃痞、胃痛及纳呆等症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十灰散及其他辨证方药,还能有效缩短粪便潜血转阴时间及减少平均住院天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湿热 三黄泻心汤 十灰散 疗效
下载PDF
肠道微生态与中医理论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吴艺锋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年第4期276-277,共2页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态 中医理论 正常菌群
下载PDF
调肠消炎片及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1 位作者 吴艺锋 房汉南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647-2650,共4页
目的观察调肠消炎片及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制备SD大鼠UC模型,模型建立后,分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处死大鼠,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改... 目的观察调肠消炎片及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及Occl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聚糖硫酸钠制备SD大鼠UC模型,模型建立后,分组分别给予不同的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处死大鼠,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肠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结果蒸馏水治疗组及调肠消炎片拆方组大鼠一般状况较差,电镜下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变短、扭曲,甚至脱落,细胞器减少,细胞质液化溶解,腺上皮细胞间连接稍松散,杯状细胞,胞内颗粒呈排空状态。调肠消炎片原方组、双歧杆菌组及柳氮磺吡啶组一般状况有所改善,结肠黏膜上皮表面的微绒毛基本完整,腺上皮间相互连接紧密,肠腺杯状细胞,胞浆内黏液颗粒较丰富。各组大鼠肠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调肠消炎片原方组>补气药组>蒸馏水治疗组>双歧杆菌治疗组>清热利湿药组>行气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肠消炎片对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超微结构有改善作用,调肠消炎片及其拆方对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Occludin蛋白的表达有着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肠消炎片 溃疡性结肠炎 超微结构 OCCLUDIN蛋白
下载PDF
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赵小青 赵喜颖 +3 位作者 张北平 李叶 林益群 吴文斌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第11期1845-1846,共2页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俞穴、脾俞穴交替放血治疗,每日1次,共3 d,观察两组症状的变化,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质... 目的观察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胃俞穴、脾俞穴交替放血治疗,每日1次,共3 d,观察两组症状的变化,及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时间、静脉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治疗组大便潜血转阴时间、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均短于对照组,两组静脉使用PPI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对临床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其中治疗组在减轻口臭方面优于对照组,而在眩晕、心悸、疲乏等方面症状改善不如对照组。结论刺络放血疗法能有效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出血,改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及节省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出血 刺络放血 泻热 凉血止血
下载PDF
“细胞自噬—细胞因子—伏毒—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假说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2 位作者 曹翠纳 缪旺冬 罗云坚 《医学争鸣》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9,共5页
细胞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溶酶体对异常蛋白及细胞器的吞噬降解,同时清除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成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其功能障碍是慢性肠道炎症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危险因... 细胞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溶酶体对异常蛋白及细胞器的吞噬降解,同时清除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从而成为调节炎症反应的重要途径,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其功能障碍是慢性肠道炎症发病及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机制与遗传、免疫、感染等因素相关,其中免疫调节与UC关系最为密切,而巨噬细胞的功能在免疫调节中充当重要角色。我们认为UC的中医病因可形象地表述为伏毒致病,并提出"细胞自噬—细胞因子—伏毒—UC"相关性假说,为UC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细胞自噬 伏毒 医学假说
下载PDF
浅析中医药在肠内营养中的地位 被引量:6
7
作者 张北平 许秋霞 赵喜颖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1年第1期63-65,共3页
肠内营养支持是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中医无肠内营养概念,但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与现代肠内营养的原则是一致的,中医药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支持补充多种胃肠道消化酶,从而有利于肠... 肠内营养支持是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中医无肠内营养概念,但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与现代肠内营养的原则是一致的,中医药有利于改善胃肠功能,减少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支持补充多种胃肠道消化酶,从而有利于肠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中医 脾胃学说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刘丰 赵喜颖 《中医临床研究》 2012年第14期119-120,共2页
酒精性脂肪肝(AFLD)是指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饮酒导致的肝脏损害逐年增加,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并且可演变为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目前西药治疗AFLD,以降脂为主,... 酒精性脂肪肝(AFLD)是指长期饮酒导致的脂肪肝,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因饮酒导致的肝脏损害逐年增加,酒精性脂肪肝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并且可演变为肝硬化及肝功能衰竭。目前西药治疗AFLD,以降脂为主,效果不甚满意。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心下坚,大如旋盘,……枳术汤主之。"所述的证候类似脂肪肝。故根据其临床表现和病因,可归于"痰证"、"积聚"、"胁痛"、"肥气"、"肝著"、"伤酒"、"黄疸"等病证,治疗AFLD具有独特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AFL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治疗 酒精性脂肪肝 综述
下载PDF
胃痞消治疗亚硝基胍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振 赵喜颖 +2 位作者 钟彩玲 李健民 张北平 《中医药导报》 2019年第22期28-31,共4页
目的:探讨胃痞消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饮水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40%乙醇和雷尼替... 目的:探讨胃痞消对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饮水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40%乙醇和雷尼替丁溶液交替灌胃法制备CAG大鼠脾虚证模型,连续8周,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胃痞消组、胃复春组。从第9周起,胃痞消组予胃痞消灌胃[20 g(/kg·d)],胃复春组予胃复春灌胃[0.4 g(/kg·d)];从胃液分泌、血清学等角度观察胃痞消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结果:胃痞消组和胃复春组大鼠体质量、胃游离黏液含量、血清PGI、PGE2含量均高于模型组(P<0.05),血清VIP、TG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胃痞消对CAG大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可增加大鼠的体质量,促进胃液分泌,提高血清PGI、PGE2含量,降低血清VIP、TGF-α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痞消 胃复春 大鼠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规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钟彩玲 缪旺冬 +2 位作者 赵喜颖 罗云坚 张北平 《中医药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20-24,共5页
目的:探索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思想。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3例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初诊处方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数据... 目的:探索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思想。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3例门诊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初诊处方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对单味药及分证用药研究采用频次统计法,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罗云坚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分4个证型,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有23味,使用频次均在14次以上;常用药物组合20个,其关联系数均在0. 05以上。结论:罗云坚教授治疗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用药首重驱邪,不忘扶正,兼调和气血,固护胃气,强调随证加减,与罗云坚教授溃疡性结肠炎"伏毒致病"学说相符;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名医治疗经验进行挖掘,结果客观,与临床实际相符,在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方面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罗云坚 用药规律 数据挖掘
下载PDF
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赵喜颖 张北平 +3 位作者 赵小青 刘添文 林燕凤 苏艺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927-3929,共3页
目的评估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该院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进行止血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35例。结果 35例患者经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喷... 目的评估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间该院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进行止血的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35例。结果 35例患者经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喷洒止血后全部止血成功,全部患者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过敏、炎症加重、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结论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内镜治疗中安全有效,快速止血,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下载PDF
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赵喜颖 张北平 +1 位作者 李叶 林燕凤 《新医学》 2020年第7期544-547,共4页
目的探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0例行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胃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黏膜下剥离术)术中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止血(止血粉组),对比同期未联合使用止... 目的探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70例行消化内镜治疗患者(结直肠息肉黏膜切除术、胃黏膜下剥离术、结直肠黏膜下剥离术)术中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止血(止血粉组),对比同期未联合使用止血粉的84例消化内镜治疗患者(对照组),比较2组消化内镜治疗术中出血和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风险。结果止血粉组术中止血成功率100%,无1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对照组术中止血成功78例,术中止血成功率93%,术后迟发性出血4例,发生率为5%,总止血成功率88%,术中止血成功率和总止血成功率均低于止血粉组(P均<0.05)。结论联合使用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在消化内镜治疗中能加强止血效果,提高止血成功率,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 内镜治疗 安全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联合慢病管理模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升凤 张广清 +2 位作者 丁美祝 黄媛 赵喜颖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2期2304-2307,共4页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50例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7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给予慢病管理模式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安全性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5%(77/80)略高于对照组94.29%(66/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除社会能力外,胃肠症状、全身症状和情感能力三个方面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治疗组患者复发率5.00%(4/80)、再入院率2.50%(2/80)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5.71%(11/70)、再入院率11.43%(8/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2/80)明显小于对照组12.86%(9/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慢病管理模式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UC能防治结合,标本兼治,改善症状,效果稳定、持久,是一种高效、安全、科学实用的新型模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慢病管理
下载PDF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蛋白丢失性肠病、多发血栓形成1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艺胜 张北平 +1 位作者 赵喜颖 赵小青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4期F0003-F0003,共1页
患者,男,26岁,因腹痛伴黏液血便2年,全身浮肿4个月,加重1周于2017年1月31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黏液血便,3次/d,里急后重,至外院就诊,肠镜:
关键词 蛋白丢失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血栓形成 多发 黏液血便 全身浮肿 里急后重 患者
下载PDF
炎症性肠病中医药疗效与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北平 程怡 赵喜颖 《北京中医药》 2020年第3期216-219,共4页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并发症多、易复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展现其独特优势。从IBD的中医辨治、中医药疗效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进行归纳及总结。IBD...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并发症多、易复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展现其独特优势。从IBD的中医辨治、中医药疗效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进行归纳及总结。IBD发病基础为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中医药治疗分为解伏毒利湿,调气血,注重脾、肝、肾调理,同时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轻炎症反应;中医药治疗IBD作用机制主要为维持以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为主的免疫微环境平衡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中医药治疗 疗效 机制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叶 赵喜颖 +1 位作者 张北平 黄媛 《河南中医》 2014年第10期2009-2010,共2页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为路径组和35例为非路径组。非路径组给予西医抗炎、免疫抑制及营养支持治疗等,中医予辨证分型治疗;路径组在非路径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管理...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为路径组和35例为非路径组。非路径组给予西医抗炎、免疫抑制及营养支持治疗等,中医予辨证分型治疗;路径组在非路径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临床路径管理。结果:两者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路径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天数及满意度均优于非路径组(均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利于该病的规范性治疗,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临床路径 芍药汤 参苓白术散 连理汤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压积比值、粪便钙卫蛋白及血清学指标对克罗恩病疾病活动程度的判断价值
17
作者 陈立基 马燕颜 +5 位作者 张海燕 刘添文 张北平 何志仁 钟彩玲 赵喜颖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压积比值(NPR)、粪便钙卫蛋白(FC)、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判断CD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3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CD患者。...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压积比值(NPR)、粪便钙卫蛋白(FC)、D-二聚体(D-D)、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判断CD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效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2023年4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3例CD患者。根据蒙特利尔分型、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FC、D-D、NLR、NPR水平的差异,绘制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指标判断CD活动期、中重度活动期的价值。结果: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的FC、D-D、NLR、NP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蒙特利尔分型L1(仅累及回肠)与L3(累及回肠和结直肠)之间的F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D、NLR、NPR的水平在不同疾病部位、疾病行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FC、D-D、NLR、NPR水平与CD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均P<0.05)。FC在判断活动期CD患者的效用最佳,AUC为0.765(95%CI:0.644~0.887),灵敏度为60.0%,特异度为91.4%。FC、D-D、NLR、NPR判断CD中重度活动期的AUC均>0.7(均P<0.05)。其中,NPR的效用最佳,AUC为0.795(95%CI:0.682~0.908),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84.8%。结论:FC能有效判断CD疾病活动程度。NPR在判断中重度活动期CD患者的效用优于FC,在CD的疾病评估与监测中具有一定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粪便钙卫蛋白 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压积比值 活动度 严重度
原文传递
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8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2 位作者 刘孟薇 黎永健 黄静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腹针联合中药组(联合组),每组各31例。西药组给予杜密克常规剂量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联合... 【目的】探讨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气虚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中药组及腹针联合中药组(联合组),每组各31例。西药组给予杜密克常规剂量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联合组给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口服联合腹针治疗,3组疗程均为3个月,根据症状积分及胃肠动力学检查结果分析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1)症状疗效方面:联合组总有效率为100.00%,中药组为90.32%,西药组为38.71℅。3组比较,联合组在改善功能性便秘症状方面的疗效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2)胃肠动力学方面:联合组在改善肛门括约肌动力障碍、直肠敏感性、结肠运输动力改变等方面均优于西药组和中药组(P<0.05)。【结论】对比单纯中药治疗和杜密克治疗,腹针联合中药治疗气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中药疗法 功能性便秘/针灸疗法 腹针疗法 补中益气汤/治疗应用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伏毒理论的生物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北平 赵喜颖 武志宇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61-665,670,共6页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伏毒理论"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和缓解期UC患者40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分为中医干预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10例;缓解期患者20例,分为中医...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伏毒理论"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活动期轻、中度和缓解期UC患者40例。活动期UC患者20例,分为中医干预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10例;缓解期患者20例,分为中医干预组和西医治疗组,每组10例。所有病例均施以常规西医治疗处理,中医干预组加服中药汤剂,疗程分别为8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前列腺素E2(PGE2)、人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表达水平。【结果】患者血浆MMP-1、TIMP-1、PGE2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度(缓解期,活动期轻度、中度)之间,均呈正相关(P<0.001)。治疗后,2组活动期UC患者MMP-1、TIMP-1、PGE2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01),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UC缓解期中医干预组患者MMP-1、TIMP-1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其降低作用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2组缓解期UC患者PGE2表达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伏毒法可有效治疗UC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浆MMP-1、TIMP-1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药疗法 中医伏毒理论 MMP-1 TIMP-1 PGE2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疗效及焦虑、睡眠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曹翠纳 张北平 赵喜颖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779-784,共6页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焦虑、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寒热错杂型RE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4例。中药组单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西...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焦虑、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2例寒热错杂型RE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4例。中药组单纯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西药组单纯给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联合组给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方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疗程8周。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胃镜下黏膜炎症评分以评价其症状综合疗效和胃镜疗效,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以评价患者心理状态、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后,联合组综合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00.00%,中药组为87.50%,西药组为79.17%,联合组的综合疗效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2)治疗后,联合组胃镜疗效的总有效率为100.00%,中药组为75.00%,西药组为79.17%,联合组的胃镜疗效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0.05)。(3)治疗后,3组患者的主症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经校正α'=0.05/3后,联合组在降低主症总积分方面明显优于中药组和西药组(P<α')。(4)治疗后,3组患者的SAS、PSQI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经校正α'=0.05/3后,联合组和中药组在降低SAS、PSQI积分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P<α')。【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减方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反流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改善患者焦虑状态及睡眠质量,中西药联合及单纯中药治疗疗效相当且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寒热错杂型 半夏泻心汤加减 寒热平调 雷贝拉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