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操控论视角评维新派的经典译介及其政治观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嘏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0-84,共5页
20世纪初,中国国运不济、国力衰弱,为西方列强蚕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维新派翻译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辉煌的现代翻译史,而且使中国翻译文学从附属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大环境影响,维新派的翻译... 20世纪初,中国国运不济、国力衰弱,为西方列强蚕食。在这一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维新派翻译迅猛地发展起来。它不仅开启了中国辉煌的现代翻译史,而且使中国翻译文学从附属学科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由于大环境影响,维新派的翻译带有极强的政治目的性,并突显出极强的矛盾政治观。文章选取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两位翻译名家:严复、林纾,从翻译学操控论理论的一大主要因子——意识形态出发,做比较性地典型分析从而揭示出其中所体现的普遍政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新派 经典译介 操控论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诗魂探幽——从心理空间理论析《孤独的刈麦女》的诗人创作灵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睿 赵嘏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第7期66-69,共4页
以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994,1997;Fauconnier&Turner 2002)为基础,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的分析,认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建立心理空间并发生空间概念的整合,而其诗作便是诗人用语言文字的形式... 以心理空间理论(Fauconnier 1994,1997;Fauconnier&Turner 2002)为基础,通过对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孤独的刈麦女》的分析,认为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不断的建立心理空间并发生空间概念的整合,而其诗作便是诗人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对其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的过程的还原与映现。通过对其诗歌语言的层层剖析,勾勒出诗人创作时的涉身体验与心理体验,以重现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大脑中的一系列认知操作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空间 概念整合 华兹华斯 诗歌
下载PDF
翻译中原作风格的重现:以短诗《雪尘》的两译本为例
3
作者 赵嘏 《怀化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5-118,共4页
以博厄斯-贝耶尔的认知翻译文体观为理论基础,从语音前景化、句式前景化和思维风格三个方面比较分析《雪尘》两译本在重现原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发现两位译者为达到各自重现原作风格的目的在译文的语言层面与认知层面间不断协调取舍。其... 以博厄斯-贝耶尔的认知翻译文体观为理论基础,从语音前景化、句式前景化和思维风格三个方面比较分析《雪尘》两译本在重现原作风格上的异同之处,发现两位译者为达到各自重现原作风格的目的在译文的语言层面与认知层面间不断协调取舍。其中,语言层面的语音、句式前景化是思维风格实现的基础,而思维风格决定着语音、句式的选取。此外,译者的个人翻译风格也会影响到译作对原作风格的重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语音 句式 思维风格
下载PDF
江楼感旧
4
作者 赵嘏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 2010年第12期21-21,共1页
译文 我独自登上江楼,心中思绪万千,月光如清澈的江水,水天相连水映天。昔日一同前来欣赏明月的人儿啊,你在哪里?这里的风景,仿佛去年那样。
关键词 《江楼感旧》 小学生 阅读 语文学习
下载PDF
感怀
5
作者 赵嘏 梁发勇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5,共3页
下载PDF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东风 赵嘏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32,共11页
五四运动前后,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时间先后,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接触期。这一时期主要以零散式的方式译介。第二阶段为五四前... 五四运动前后,翻译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按时间先后,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与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接触期。这一时期主要以零散式的方式译介。第二阶段为五四前社会主义思想的译介期,这一时间段是1902-1912年,高峰期是1902-1903年,译介的内容主要是日本学者对西方社会主义的研究。第三阶段为1918年后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翻译期。在这一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译介全面展开,内容也主要转向马克思本人的相关著作,这为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翻译学的角度,对这一段历史做一回顾与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运动 马克思主义 翻译 传播
原文传递
诗体的纠结:刘半农诗歌翻译的三次转型 被引量:5
7
作者 王东风 赵嘏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80-87,共8页
刘半农诗歌翻译的三次转型体现了他对中国诗体转变的反复思考与实践,同时也见证了当时中国诗歌翻译和新诗发展的全程。他初期的"韵体—归化"翻译,再现了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外国诗歌译入中国的真实情景,体现了当时国人诗... 刘半农诗歌翻译的三次转型体现了他对中国诗体转变的反复思考与实践,同时也见证了当时中国诗歌翻译和新诗发展的全程。他初期的"韵体—归化"翻译,再现了19世纪末期及20世纪初期外国诗歌译入中国的真实情景,体现了当时国人诗歌翻译和创作的主流意识。随着白话文运动兴起,他以"散体—自由化"的翻译诗歌引领了当时的诗歌创作与翻译,对中国诗体的转型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他的"歌体—准异化"翻译时期,他汲取外国民歌体的精华,引进了大量外国民歌,推动了国内民歌创作的发展,并对中国新诗的进一步繁荣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体 韵体—归化翻译 散体—自由化翻译 歌体—准异化翻译
原文传递
送友人郑州归觐
8
作者 赵嘏 《河南电力》 2019年第4期97-97,共1页
关键词 归觐 送友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