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周敦颐“孔颜之乐”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四学 李煌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59,共3页
周敦颐所作《通书》的意图是阐明"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先要在道德修养与人间富贵之间作出一个孰大孰小的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只有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至富至贵"之"大"者,才能"... 周敦颐所作《通书》的意图是阐明"孔颜乐处"的思想境界。他认为先要在道德修养与人间富贵之间作出一个孰大孰小的人生价值的判断与选择,只有真正体会到仁义礼智信等真正的"至富至贵"之"大"者,才能"心泰"、"身安",才能达到"孔颜乐处"境界,孔颜乐处的境界与达到此境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通书 孔颜乐处 解读与诠释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四学 刘修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93-98,共6页
民生思想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过去的学术研究往往对他着重从阶级性方面去探讨,而不太重视他在当时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的具体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不... 民生思想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过去的学术研究往往对他着重从阶级性方面去探讨,而不太重视他在当时对社会进步和思想发展的具体意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不是完整的最先进的思想,但是他在当时提出并阐述民生主义时,已经在经济、社会的研究方面站在了中国人的前列,至今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民生思想 唯物主义 和谐社会
下载PDF
中国农村工业化就业的现状和对策分析
3
作者 赵四学 文峰 《开发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9-10,5,共3页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秉赋不协调,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城镇化,进而中国二元...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秉赋不协调,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的城镇化,进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环境不完善。改变这种局面要更多从优化制度环境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工业 就业弹性 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制度
下载PDF
宋明理学中“孔颜之乐”问题提出探源
4
作者 赵四学 李煌明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24-27,共4页
近年来,"孔颜之乐"问题逐渐受到学界关注,也有不少人对此问题的起源进行过探索,但是通常人们都把这个问题的起因归于释、道两家的影响。我们认为,除了释、道两家的外在影响外,更为重要的原因实在于儒家思想自身的发展之中。
关键词 宋明理学 “孔颜之乐” 起源 儒家思想
下载PDF
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原因和对策
5
作者 赵四学 文峰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71-73,共3页
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禀赋不协调 ,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的城镇化 ,进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主... 当前中国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成为农村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与中国的资源禀赋不协调 ,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增收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村的城镇化 ,进而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农村工业就业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制度环境不完善。改变这种局面要更多从优化制度环境着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工业 就业弹性 二元经济结构 经济制度
下载PDF
格物循理,必有事焉——程颐对“孔颜之乐”的诠释
6
作者 赵四学 李煌明 《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 2010年第5期17-18,共2页
本文从程颐对“孔颜之乐”的诠释入手,分析了“孔颜之乐”的具体内涵,以及如何达到“孔颜之乐”的具体途径和要求,这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指出了具体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孔颜之乐 格物 循理 必有事焉 用敬 集义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五创一体”法探微——中科大“自然辩证法”教改实践一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四学 刘仲林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0,共5页
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法为探求,总结并探讨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实施改革中,融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等各环节为一体的"五创一体"法,并对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实施案例、各环节之间的... 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方法为探求,总结并探讨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实施改革中,融创新文化、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实践和创新环境等各环节为一体的"五创一体"法,并对其基本内容、主要特点、实施案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论析,以期探索一套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教育 创新 创造学 中国文化
下载PDF
结构性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 被引量:2
8
作者 文峰 赵四学 《西北人口》 2004年第3期52-55,共4页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含义的误解,加上政策偏差,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和过度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调整经济发展重点,给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赋予农村企业和市民“... 长期以来,由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科学含义的误解,加上政策偏差,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足和过度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实际上是结构性过剩。解决结构性过剩必须调整经济发展重点,给予进城农民“市民待遇”,赋予农村企业和市民“农民待遇”,并进行土地制度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剩余劳动力 市民待遇 农民待遇
下载PDF
践行义理,不忧即乐——论明代理学中的苦乐观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煌明 赵四学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13-15,19,共4页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 “孔颜之乐”是宋明理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家们的苦乐观。明代理学虽然是对宋代程朱理学的继承,但是在对“乐”的看法上又有所差异。与宋代程朱苦乐观相同,明代理学家们如曹端、薛瑄和胡居仁等也用“天理”来诠释“乐,”也认为“乐”是心中“纯粹天理”境界,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注重人生实践,对于宋代理学家们要求“格”那无穷无尽的“天理”感到既不切实,又有脱离人生的感觉,于是明代的理学家们大都把“理”诠释为“当然”之则。故而他们心中之“乐”主要是与所当然之“理”合而为一境界中所体会到的无忧与心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理学 苦乐观 践行 忧敬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弘扬和时代创新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四学 王英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3-58,共6页
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成为处理二者关... 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华传统文化“批判继承,综合创新”成为处理二者关系的基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传统文化观,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探索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反思性与超越性的思想与文化建设新主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开启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治党治国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真正实现中国发展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新文化 文化建设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创新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四学 刘仲林 《求索》 CSSCI 2012年第9期205-207,共3页
通过对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分析指出,中国文化在经过近百年的论争后,已由过去的旧系统的摧毁阶段进入到新文化理论的建设阶段。中国新文化建设不仅要在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社会主... 通过对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历史演进分析指出,中国文化在经过近百年的论争后,已由过去的旧系统的摧毁阶段进入到新文化理论的建设阶段。中国新文化建设不仅要在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走中西文化融合、综合创新之路,推动中国新文化的理论建设,而且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推动理论建设成果走向大众化。唯有如此,才能迎来中国文化理论建设的高潮,这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建设与创新 文化强国建设 传统文化与新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