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科学哲学中观察与理论关系评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4期44-49,共6页
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的论述。认为逻辑主义的解决方案仅仅从静态的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是与历史地发展着的实际科学有相当距离的,而历史主义从动态的历史观点出发认识到科学的非理性正... 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的论述。认为逻辑主义的解决方案仅仅从静态的逻辑分析的角度出发是与历史地发展着的实际科学有相当距离的,而历史主义从动态的历史观点出发认识到科学的非理性正击中了逻辑主义的要害。但历史主义者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在科学中的作用是与科学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的,因而走上了岐途。相反,逻辑主义虽然跌了一个跟头,却是走在正道上的。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哲学 逻辑主义 历史主义 观察 理论
下载PDF
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 被引量:2
2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2期63-69,共7页
与西哲以metaphysics为核心相对应 ,中哲以metaethics为核心。在西哲中 ,metaphysics不仅为西方的物理学、自然科学 ,而且也为其伦理学提供哲学基础。在中哲中 ,metaethics不仅为中国的伦理道德作出了哲学的论证 ,而且使中国大哲在探讨... 与西哲以metaphysics为核心相对应 ,中哲以metaethics为核心。在西哲中 ,metaphysics不仅为西方的物理学、自然科学 ,而且也为其伦理学提供哲学基础。在中哲中 ,metaethics不仅为中国的伦理道德作出了哲学的论证 ,而且使中国大哲在探讨物理问题时也染上浓重的伦理学色彩。由此也决定了西哲认识论是物理型的 ,中哲认识论是伦理型的。两者之差异在于 ,西哲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征服世界 ,中哲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自己征服自己。这进一步使中西哲学各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与西哲的逻辑学和方法论相应 ,中哲的方法论即功夫论。中西哲学尽管类型不同 ,但都是关于人生智慧的学问 ,因此都是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ETHICS METAPHYSICS 伦理型认识论 物理型认识论 方法论 功夫论
下载PDF
朱熹的是非观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0-25,共6页
朱熹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是非观,明确地把孟子的"是非"确定为"事之是非",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实践的是非,并提出检验事之是非的标准是"理"。在是非观上,中西哲学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哲学讲的是理论的是非,中... 朱熹继承发展了孟子的是非观,明确地把孟子的"是非"确定为"事之是非",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实践的是非,并提出检验事之是非的标准是"理"。在是非观上,中西哲学形成鲜明对比:西方哲学讲的是理论的是非,中国哲学讲的是实践的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是非观 实学 认识论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下载PDF
朱熹的伦理学与后伦理学之别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3-38,共6页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面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面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认为"所以然之故"就是"天命"。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所当然之则"相当于具体的特殊的自然法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属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然之故"相当于抽象的普遍的最高原理、原则,属于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所当然之则 所以然之故 天命 伦理学 后伦理学
下载PDF
《中庸》“不诚无物”说新解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4-47,共4页
本文摈弃西方哲学的范式,应用中国哲学自己的范式,对《中庸》“不诚无物”说作出了一种新的解释,认为事物的有无真假是与人心的诚与不诚相联系的。
关键词 《中庸》 认识论 后伦理学
下载PDF
自由在于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妙法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4期35-39,共5页
本文首先讨论了自由的哲学定义,认为自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状态。由此出发,提出从限制入手来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接着,把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直接限制就是来自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方面的限制,间接限制就是来... 本文首先讨论了自由的哲学定义,认为自由是没有任何限制的状态。由此出发,提出从限制入手来研究人的自由问题。接着,把对人的自由的限制分为直接限制和间接限制,直接限制就是来自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三方面的限制,间接限制就是来自于客观必然性的限制。最后认为人类争取自由的方法不在于摆脱间接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直接限制 间接限制
下载PDF
实学:“打假”的哲学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妙法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5-9,共5页
哲学应该关注现实问题,而“打假”这样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却为我们的哲学家所忽视,令人遗憾!“打假”问题与哲学认识论的真假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由此提出建构一个“打假”哲学的设想,并将“打假”哲学命名为“实学”。
关键词 “打假” 认识论(名学) 实学
下载PDF
维特根斯坦之梯:“可说”与“不可说”之论
8
作者 方淑瑶 赵妙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30-32,共3页
"可说"与"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可说"是指可以说清楚的、有意义的命题,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不可说"主要包括"伦理"、"美学"、"... "可说"与"不可说"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可说"是指可以说清楚的、有意义的命题,主要是自然科学命题。"不可说"主要包括"伦理"、"美学"、"形而上学"等不表达关于世界的事实的东西。维特根斯坦认为,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保持静默。维特根斯坦关于不可说东西的言说具有类似于梯子的作用,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人们借助于梯子便可以清楚地看见究竟什么是可说的,什么是不可说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进入这种境界的人,才能真正领悟"不可说"的真谛——即抛开这架梯子。本文主要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思想的内涵,并且对它们的界限进行了划分,最终达到一种超越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逻辑哲学论》 可说 不可说 梯子
下载PDF
当代西方关于逼真论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妙法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43-46,共4页
当代西方关于逼真论的研究赵妙法(安徽大学哲学系)逼真性观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初出现于斯多葛派和怀疑论关于信念(Pistin),即柏拉图称之为doxa而后来的拉丁语著作称之为opinion... 当代西方关于逼真论的研究赵妙法(安徽大学哲学系)逼真性观念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最初出现于斯多葛派和怀疑论关于信念(Pistin),即柏拉图称之为doxa而后来的拉丁语著作称之为opinion的那种可错的和摇摆不定的态度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逼真性 卡尔·波普尔 真理度 当代西方 似真性 批判理性主义 误差理论 证伪主义 相似理论 猜想与反驳
原文传递
朱熹的伦理学与后伦理学之别
10
作者 赵妙法 《中国德育》 2008年第9期92-92,共1页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认为“所以然之故”就是“天命”。... 朱熹受程颐的启发,把理分为“所当然之则”与“所以然之故”两个不同的层面,并认为后者比前者“更上一层”。朱熹以此诠释《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而认为“所以然之故”就是“天命”。从现代的观点来看,“所当然之则”相当于具体的特殊的自然法则、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属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然之故”相当于抽象的普遍的最高原理、原则,属于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学 朱熹 《论语》 “天命” 自然法则 行为规范 道德准则 知天命
原文传递
经验论哲学在当代的新形式──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介绍
11
作者 赵妙法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9期39-43,共5页
经验论哲学在当代的新形式──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介绍赵妙法经验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从中世纪作为经院哲学的异端的唯名论,到近代与唯理论平分秋色的经验论,再到现代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实证论,直至本世纪... 经验论哲学在当代的新形式──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介绍赵妙法经验论在西方哲学史上一直具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从中世纪作为经院哲学的异端的唯名论,到近代与唯理论平分秋色的经验论,再到现代以孔德、马赫为代表的实证论,直至本世纪以维也纳学派为代表的逻辑实证论或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构经验论 经验论哲学 语用学 解释模型 逻辑实证论 经验适当性 科学实在论 科学哲学 语义学 新形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