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F/Akt信号通路在骨折大鼠愈合中作用机制及对炎症因子IL-6、TNF-α的影响
1
作者 朱振华 左志城 +1 位作者 周聚普 赵家举 《中国老年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6-700,共5页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骨折大鼠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及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按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1...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在骨折大鼠愈合中的作用机制及对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 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30只,按随机原则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其中假手术组行假手术,模型组与对照组建立大鼠股骨骨折模型,对照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经慢病毒转染高表达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处理。4 w后通过四点断裂实验分析愈合后股骨的力学参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成骨标记物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IL-6与TNF-α水平,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股骨标本病理学变化,通过RT-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EGF与p-Akt水平,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骨痂组织中p-Akt、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IL-6、TNF-α蛋白水平。结果 对照组骨折部位承受的最大力及韧性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对照组外周血中BALP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IL-6与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骨折部位能观察到广泛的新骨生成,且骨组织中VEGF、p-Akt mR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对照组骨痂组织中eNOS与p-Akt蛋白表达显著上调,IL-6与TNF-α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结论 激活VEGF/Akt信号通路能促进骨折大鼠的愈合,且能够抑制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 骨折愈合 白细胞介素(IL)-6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下载PDF
PBL教学模式在手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
作者 王培吉 张勇 赵家举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943-2944,共2页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临床工作的起点,是专业学习和临床技能训练的重要一环,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择并有效地实施教学[1]。近年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深化医学教育改革。
关键词 外科临床教学 PBL教学模式 应用 临床技能训练 医学教育改革 教育工作者 医学生 临床工作
下载PDF
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蒂部不同处理修复指端缺损 被引量:6
3
作者 江波 王培吉 赵家举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的探讨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蒂部不同处理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39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设计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肤缺损,术中根据皮瓣血运情况,采用不同的蒂部处理方法转移皮瓣。蒂部创面直接缝... 目的探讨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蒂部不同处理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9例39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设计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肤缺损,术中根据皮瓣血运情况,采用不同的蒂部处理方法转移皮瓣。蒂部创面直接缝合8例。蒂部带皮蒂10例,蒂部创面全厚皮片植皮21例.其中包括蒂部创面直接缝合及带皮蒂皮瓣发生血运障碍后,采用蒂部皮片植皮分别为4例和5例。结果39例皮瓣均成活。4例皮瓣其中蒂部创面直接闭合2例,蒂部单纯带皮蒂2例,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明显肿胀并出现水疱,经抽吸水疱减张及小切口放血后皮瓣转为红润。术后随访5~8个月,皮瓣外形、手指功能均较满意。结论根据术中皮瓣血运情况.采用不同蒂部处理方式的指背神经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指端缺损.能明显降低皮瓣肿胀及血管危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背神经 修复 缺损
下载PDF
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聚普 王培吉 +2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张勇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 介绍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7月—2014年7月,对20例手部末节指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后应用加压螺钉进行内固定,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 全部患者进行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末节指... 目的 介绍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7月—2014年7月,对20例手部末节指骨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后应用加压螺钉进行内固定,并观察其疗效. 结果 全部患者进行术后跟踪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末节指骨骨折均已愈合,无骨不连发生,无指甲畸形. 结论 应用加压螺钉治疗末节指骨骨折,固定牢固,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加压螺钉 末节指骨骨折 内固定
下载PDF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43例 被引量:9
5
作者 赵家举 王培吉 +1 位作者 江波 钱源源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5-146,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肘管综合征43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均采用尺神经松解,其中37例行尺神经皮下前置,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5...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0月至2010年12月,对肘管综合征43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均采用尺神经松解,其中37例行尺神经皮下前置,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5年,平均3.2年。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结果属优31例,良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8.4%。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行尺神经松解皮下前置治疗肘管综合征较简便易行,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可有效的彻底松解神经,并使神经的血供不受影响,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卡压综合征: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1
6
作者 江波 王培吉 +2 位作者 赵家举 张勇 董启榕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5,共3页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我们共治疗62例骨性锤状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块大于关节面1/3),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1例,采用抽出钢丝法治疗31例... 目的 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与抽出钢丝内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3月至2013年5月,我们共治疗62例骨性锤状指(末节指骨基底背侧撕脱骨折块大于关节面1/3),其中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1例,采用抽出钢丝法治疗31例.研究项目包括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Crawford优良率评价及并发症.结果 克氏针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抽出钢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时间为6- 13个月,平均10个月.克氏针组骨折均解剖复位,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9周;抽出钢丝组骨折愈合时间为4-8周,平均5.9周.两组Crawford优良率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克氏针组并发症少于抽出钢丝组.结论 骨性锤状指治疗时,应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比抽出钢丝内固定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骨折固定牢固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骨折固定术 伸肌腱 骨性锤状指
原文传递
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培吉 董启榕 +2 位作者 江波 张鹏 赵家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7-449,I0002,共4页
目的评价应用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14例患者,分别采用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4.5cm~3... 目的评价应用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手指中、末节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14例患者,分别采用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2.0cm×4.5cm~3.0cm×7.0cm。结果14例14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时间为6~4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不臃肿,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mm,手指功能恢复良好。供区不用植皮可直接闭合,供区掌背有线形手术瘢痕,少许色素沉着。结论第2、3掌背动脉皮支筋膜皮瓣切取方便,损伤小,不牺牲主干动脉,是修复手指中、远节软组织缺损和功能重建的良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筋膜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与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对比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培吉 赵家举 +4 位作者 江波 孙斌 张勇 周凯龙 周聚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剪开套接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和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400~450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只,小间隙吻合组16只,外膜原位缝合组16只.术后大体观察大鼠肢体恢复自主活动及溃... 目的探讨剪开套接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和外膜原位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方法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400~450g,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8只,小间隙吻合组16只,外膜原位缝合组16只.术后大体观察大鼠肢体恢复自主活动及溃疡愈合的情况;术后12周,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检测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往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吻合口处解剖学形态,分别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s-100蛋白免疫组化、醋酸铀和柠檬酸铅染色对再生神经纤维进行观察。结果术后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改变,小间隙吻合组术后平均6周恢复自主活动,外膜原位缝合组平均8周恢复;小间隙吻合组平均6周失神经溃疡愈合,外膜原位缝合组平均8周愈合术后12周时,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间隙吻合组相比于外膜原位缝合组无神经瘤的肜成,与周围组织粘连较轻,神经纤维较规则,结缔组织增生不明显,许旺细胞增生较多,再生神经髓鞘呈同心同或椭圆形,板层排列较致密、整齐;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小间隙吻合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外膜原位缝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效果优于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法。该方法能够为神经轴突的再生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微环境,促进神经冉生和功能恢复,是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一种有效的小间隙吻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再生 神经外膜 小间隙桥接
原文传递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28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勇 王培吉 +2 位作者 赵家举 祁连港 苏冠龙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94-29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对收渝的28例老年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应用显傲外科技术行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10月至2011年7月,对收渝的28例老年腕管综合征患者,采用掌部纵形小切口,切断腕横韧带,应用显傲外科技术行正中神经松解、减压,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症状完全消失24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85.7%;仍有部分症状残留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症状无明显缓解2例,占全部随访病例的7.1%;原13例大鱼际肌肉萎缩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拇指对掌功能恢复正常,捏、握力较术前明显改善。根据顾玉东推荐的腕管综合征的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优18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老年人腕管综合征简便易行,在手术显微镜直视下操作可彻底有效的松解受压神经,避免神经的副损伤,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正中神经 显微外科 老年
原文传递
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在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仕明 赵家举 +1 位作者 马超 徐炜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551,共6页
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 目的探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采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治疗的33例(33足)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32.6±11.3)岁(范围:20~55岁)。Sanders分型Ⅱ型12例,Ⅲ型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1.2±32.1)h(范围:6~140 h)。术前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4±2.9)分(范围:4~8分);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63.3±11.8)分(范围:50~75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为(94.8±9.1)分(范围:70~105分)。所有患者均使用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联合排钉技术进行固定,记录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复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估患肢疼痛和功能。手术前后评分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9.7±10.4)min(范围:40~110 min),患者均未行植骨术。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跟骨影像学评估满意,术后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未出现皮肤感觉异常及腓骨肌损伤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24个月随访,术后跟骨影像学指标(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Bohler角、Gissane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后第1天、术后1年、术后2年的跟骨影像学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提示骨折复位无丢失(P值均>0.05)。术后VAS、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患者后足力线及功能恢复满意,跟骨外观及外侧壁外形恢复满意,AOFAS踝与后足评分为优27例,良4例,中2例,优良率为94.0%。结论三通道全内距下关节镜排钉技术,复位精准,固定可靠,功能效果满意,并发症少,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骨折 关节镜技术 三通道 排钉技术
原文传递
锁定钢板加硫酸钙人工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冠龙 王培吉 +2 位作者 赵家举 祁连港 张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24-827,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加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39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处行颗粒状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利用锁定跟骨钢板行... [目的]探讨采用锁定跟骨钢板加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39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跟骨外侧扩大L形入路,骨折复位后骨缺损处行颗粒状硫酸钙人工骨植骨,利用锁定跟骨钢板行骨折内固定。[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Maryland评分,优25足,良10足,可4足,优良率89.7%。[结论]应用锁定钢板结合硫酸钙人工骨植骨治疗粉碎性跟骨关节内骨折,能使跟骨得到坚强内固定,又可以填充骨缺损,使患者早期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锁定钢板 硫酸钙 植骨
原文传递
经末节指骨两侧骨隧道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畸形 被引量:17
12
作者 江波 王培吉 赵家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末节指骨两侧骨隧道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对17例锤状指患者应用经末节指骨基底两侧骨隧道缝合法治疗。其中新鲜锤状指11例,陈旧性锤状指6例。术后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正常活动,6周... 目的探讨经末节指骨两侧骨隧道缝合法治疗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8月,对17例锤状指患者应用经末节指骨基底两侧骨隧道缝合法治疗。其中新鲜锤状指11例,陈旧性锤状指6例。术后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正常活动,6周后拔除克氏针。结果术后15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6~13个月,平均10个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86.7%。结论经末节指骨基底两侧骨隧道缝合法固定伸肌腱,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并发症少,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畸形较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外科手术 伸肌腱 锤状指
原文传递
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腱性锤状指畸形 被引量:9
13
作者 江波 张勇 +2 位作者 赵家举 左志诚 王培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腱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们对27例腱性锤状指患者应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术后夹板保护克氏针尾端,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正常活动,6周后拆除牵引线、拔除克氏针。... 目的探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腱性锤状指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4年8月,我们对27例腱性锤状指患者应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治疗,术后夹板保护克氏针尾端,近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正常活动,6周后拆除牵引线、拔除克氏针。结果术后2例失访,25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16个月,平均13个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7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为88%。结论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法固定伸肌腱,手术操作简单,可明显纠正锤状指畸形,获得良好的关节活动度,是治疗锤状指畸形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外科手术 腱性锤状指
原文传递
经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培吉 张勇 赵家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患者,通过甲床缘切口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或指腹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或指腹区域,在显微镜视下仔细分离后完整地... 目的探讨应用甲床缘切口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对14例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患者,通过甲床缘切口形成携带骨膜的甲床瓣或指腹瓣,充分游离达到甲下或指腹区域,在显微镜视下仔细分离后完整地切除血管球瘤。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l期愈合,病理检查证实为血管球瘤。术后随访12~55个月,平均26.7个月。14例患者疼痛症状完全消失,甲床愈合良好,指甲生长正常、外观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无一例复发。结论应用甲床缘切口联合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手指末节血管球瘤,操作简单、切口隐蔽、创伤小、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彻底,术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球瘤 显微外科手术 甲床
原文传递
踝管综合征的显微外科治疗 被引量:10
15
作者 钱源源 王培吉 +1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19-220,共2页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踝管综合征患者13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彻底松解和纤维隔膜切除。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5...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踝管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踝管综合征患者13例,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胫神经及其分支的彻底松解和纤维隔膜切除。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随访6.5~12.0个月,所有病例足踝部的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根据Pfefiffer提出的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5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彻底松解胫神经及其分支治疗踝管综合征,疗效可靠且副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神经 踝管综合征 显微外科
原文传递
低剂量X射线照射对缺血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左志诚 王培吉 +3 位作者 赵家举 江波 张勇 陈伟健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 探讨低剂量X射线照射(LDI)对缺血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选取SD大鼠8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只,分别为实验组A、对照组B.于大鼠背部逆行掀起1个长宽为9 cm×3 cm的蒂部靠尾侧的缺... 目的 探讨低剂量X射线照射(LDI)对缺血皮瓣成活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选取SD大鼠8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40只,分别为实验组A、对照组B.于大鼠背部逆行掀起1个长宽为9 cm×3 cm的蒂部靠尾侧的缺血随意皮瓣,将经消毒处理的生物隔离膜垫于皮瓣下以阻断肌层与皮瓣的血供联系,然后原位间断缝合.A组皮瓣术后立即给予总剂量值为0.2 Gy的低剂量X射线单次局部照射,B组术后不予照射.术后1~14d分别对两组皮瓣行大体观察、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Western-blot检测,计算皮瓣成活率、微血管新生情况以及皮瓣中VEGF和MMP-9的含量. 结果 术后3d、7d和14 d实验组皮瓣成活率分别为(66.46177;4.37)%、(44.30±3.86)%和(32.20±4.2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43.15±5.03)%、(27.71±3.20)%、(16.40±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E染色实验组皮瓣内可见成纤维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明显多于对照组,且皮瓣内血管管腔排列较整齐,对照组可见组织水肿较明显,新生血管数量少,管腔不规则.术后3d和7d实验组皮瓣MVD值(条/mm2)分别为(85.54±6.12)、(44.32±3.56),均高于对照组(49.35±4.75)、(18.75±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实验组皮瓣中VEGF和MMP-9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LDI能够促进缺血皮瓣成活,其可能机制为LDI能够增加缺血皮瓣中VEGF和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皮瓣内血管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皮瓣 低剂量X射线照射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基质金属蛋白酶-9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原文传递
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与蒂部微型瓣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培吉 赵家举 张勇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12-214,共3页
目的探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与蒂部设计微型瓣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11年8月,对17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患者,采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7.5cm×3.0cm-4... 目的探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与蒂部设计微型瓣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11年8月,对17例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伴指骨或肌腱外露患者,采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皮瓣切取面积为7.5cm×3.0cm-4.0cm×2.0cm。术中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蒂部设计微型瓣,微型瓣呈圆形或椭圆形,面积为2.0cm×1.5cm~1.0cm×1.0cm。结果术后16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第2掌背动脉皮瓣出现远端边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4.6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mm,平均7.6mm。手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掌背动脉穿支蒂逆行筋膜皮瓣蒂部设计应用微型瓣可有效地防止蒂部血管受压或血管网破坏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是一种预防掌背动脉皮瓣术后血供障碍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指损伤 软组织损伤 穿支皮瓣
原文传递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培吉 董启榕 +1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后采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缝合;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取SD大鼠40只,体质量250~350g,随机分成2组,每组20只.实验组:坐骨神经切断后采用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缝合;对照组:坐骨神经切断后采用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术后2、4、6、8、10、12、14及16周时,分别从2组中各取出2只大鼠,大体观察实验动物肢体恢复自主活动的时间,显微镜视下观察神经再生室及缝合口的大体形态,光镜及电镜下对2组再生神经纤维进行观察.结果 实验组大鼠恢复肢体自主活动快,缝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轻.形态学观察发现小间隙神经纤维排列有序,结缔组织增生明显减少.电镜观察显示神经间隙远端再生神经髓鞘板层呈同心圆状排列致密、整齐,雪旺细胞增生明显.而对照组没有上述改变.结论 自体神经外膜小间隙桥接法构建神经再生室修复周围神经断裂是可行的,优于神经外膜原位缝合法,是修复周围神经断裂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 神经外膜 动物实验 小间隙桥接
原文传递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6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祁连港 王培吉 +2 位作者 赵家举 张勇 苏冠龙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对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6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除全部行常规手术及神经外膜松解外,其中18例又进一步行神经束膜松解,术后辅以神经营养... 目的评价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5年11月至2011年12月,对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26例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除全部行常规手术及神经外膜松解外,其中18例又进一步行神经束膜松解,术后辅以神经营养药物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0个月一6年,平均3.5年。术前20例肌力下降的患者术后肌力恢复优良率为75.0%;术前感觉减退及消失者10例,术后感觉恢复率为80.O%;术前疼痛16例,术后缓解有效率为87.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手术行腓总神经松解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较简便易行,其临床疗效可靠且副损伤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压综合征 腓总神经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改变动静脉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培吉 周聚普 +2 位作者 江波 赵家举 张勇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 目的 通过新西兰大白兔活体动物实验模型,探讨改变动、静脉之间压力差对逆行岛状皮瓣成活面积的影响. 方法 选用新西兰大白兔隐动、静脉设计逆行岛状皮瓣的实验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A组:对照组(保留皮瓣蒂部浅静脉干的完整性);B组:隐动脉部分吻合组(皮瓣内的隐动脉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行端端吻合);C组:静脉干部分吻合组(皮瓣浅静脉干近心端切断后,管径修剪为原来的一半,再行端端吻合);D组:浅静脉干结扎组(皮瓣蒂部浅静脉干予以结扎).术后大体观察皮瓣成活的一般情况,测定皮瓣成活面积并比较皮瓣成活率的差异,应用核素扫描观察皮瓣在不同时间血液分布情况,组织学检测观察皮瓣内的血管分布及血管内的血细胞存在状态. 结果 B组皮瓣成活率为(82.27±11.71)%,高于A、C和D组[分别为(47.70±11.18)%、(61.26±13.93)%和(61.38±1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核素扫描结果显示B组可见到明显的放射性物质通过,A、C、D组放射性物质均为一过性存在.术后10 d时,组织学观察显示B组与其他组相比可见较多毛细血管再生及血细胞存留. 结论 通过增加皮瓣动脉血供可增加皮瓣的成活面积,单纯促进静脉回流不能有效提高皮瓣的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行岛状皮瓣 内增压 静脉回流 成活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