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政参考”的民俗学--基于抗日战争时期大夏大学贵州民俗调查的讨论 被引量:3
1
作者 林继富 赵尔文达 《民间文化论坛》 2022年第4期102-111,共10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大夏大学在内的大量学术机构和组织为避战乱迁址西南地区。大夏大学学人将民族国家命运与自身学术目标紧密联系,以“民俗”为对象在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并从研究方法的多元倡导与运用、西方思潮的引介...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大夏大学在内的大量学术机构和组织为避战乱迁址西南地区。大夏大学学人将民族国家命运与自身学术目标紧密联系,以“民俗”为对象在贵州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并从研究方法的多元倡导与运用、西方思潮的引介及学术传统的延续、“中华民族”的整体性认同等维度增加了各兄弟民族间的相互了解,拓宽了我国民俗学研究范围,为当时贵州发展发挥了建言资政的作用。这种回应现实需求的学术研究理念,在当下人才培养系统化、知识体系创新化、多学科交叉协同化的新时期,仍具借鉴和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夏大学 社会研究部 民俗调查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现况与展望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尔文达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1-169,共9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重要举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践,也是基于历代学人对"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学术讨论和建构形成的中国文化生态理论体系的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走... 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的重要举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实践,也是基于历代学人对"文化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学术讨论和建构形成的中国文化生态理论体系的实践。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走向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通过梳理中国文化生态理论体系形成脉络及总结当前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相关研究,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态势以及其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研究及实践的指向性意义等问题进行回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文化生态系统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
下载PDF
论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苗族语言与婚俗的变迁 被引量:1
3
作者 赵尔文达 石本钰 吴大旬 《铜仁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4-107,共4页
致使民族文化变迁的因素有很多。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苗族文化的变迁,与当地的地域环境、民族融合乃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息息相关。以田野调查为依据,借助有关学科理论,解析其文化的变迁与缘由。
关键词 苗族 语言 婚俗 变迁 怎雷村
下载PDF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尔文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23-30,共8页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通过长期勤劳努力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变迁、传承人...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少数民族通过长期勤劳努力所创造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具有深刻的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大,文化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威胁着当前水族非遗保护与传承。通过分析水族非遗保护发展现状,指出可由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树立民族文化自信、优化水族非遗发展的文化空间等方面措施,增强水族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功能和效度,促进水族非遗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基于名录统计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尔文达 王月月 《贺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23-29,共7页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影响,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面临着多重阻碍。通过对国家级、省(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壮族部分进行统计,对壮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普查力度,实行区域联动,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功效助推扶贫工作等路径,以增强壮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下载PDF
榕江水族的食品防腐剂——天然香料 被引量:2
6
作者 石本钰 谭承建 +1 位作者 赵尔文达 柴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17-120,共4页
迎合现代人对调味品的多方位需求,带着寻找民族特色风味的目的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水族人民常年生活在交通阻塞的偏远山区,经过多方位的访问、调查,了解到其日常调味品大多都是采自山间或田野间的野生香料,这些山间生灵不仅能增香... 迎合现代人对调味品的多方位需求,带着寻找民族特色风味的目的深入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水族人民常年生活在交通阻塞的偏远山区,经过多方位的访问、调查,了解到其日常调味品大多都是采自山间或田野间的野生香料,这些山间生灵不仅能增香、调味,还具有防腐、保健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族 调味品 防腐剂 天然香料
下载PDF
基于国家级非遗名录统计分析的侗族非遗保护发展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月月 赵尔文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14-20,共7页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特色鲜明。近年来,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模式上有了一些创新,如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校园传承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传承人年龄较大面临后继无人、受省... 侗族文化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树一帜,特色鲜明。近年来,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模式上有了一些创新,如立法保护、生产性保护、校园传承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传承人年龄较大面临后继无人、受省际地域限制、缺少法律依据、创新性不足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及考核、加大普查力度、加快立法工作、与文化产业相融合等途径来促进侗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产性保护 法律
下载PDF
景观
8
作者 李旭东 赵尔文达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20,共8页
人与景观/地景之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议题。随着学科范式的演进,人类学关于景观的研究旨趣和分析路径呈现出多元特征,主要涉及景观二元论、景观现象学以及景观研究再认识(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记忆与认同等维度)。基于此,中国人... 人与景观/地景之关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键议题。随着学科范式的演进,人类学关于景观的研究旨趣和分析路径呈现出多元特征,主要涉及景观二元论、景观现象学以及景观研究再认识(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记忆与认同等维度)。基于此,中国人类学界也日益关注景观研究,强调在田野调查之基础上,立足中国实情,理解中国社会中人与景观之关系,着重围绕旅游开发中的景观实践、族群文化与地方-景观之关联,以及反思景观研究的西学认识论等议题展开民族志分析和理论对话,为景观人类学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中国智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地景 景观人类学
原文传递
试论土司对贵州民族关系构建的影响——以播州宣慰司与思州、思南宣慰司关系为例
9
作者 赵尔文达 杨含 《多彩贵州文化学刊》 2017年第1期312-321,共10页
播州杨氏土司,思州、思南田氏土司与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土司作为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对其辖区内民族关系的构建乃至对整个贵州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杨氏自据播州后,便世代与思州、思南田氏保持着密切联系。本文拟在史料和考... 播州杨氏土司,思州、思南田氏土司与水西安氏,水东宋氏土司作为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对其辖区内民族关系的构建乃至对整个贵州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杨氏自据播州后,便世代与思州、思南田氏保持着密切联系。本文拟在史料和考古所得的基础上,探讨播州宣慰司与思州、思南宣慰司的关系,并分析其对贵州民族关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州 思州 思南 宣慰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