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局 王桂华 +5 位作者 李陶然 岳军艳 闫海清 贵永堃 郭振方 张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66-573,共8页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不同侧支循环与对早期神经功能及临床转归的影响,同时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子项目评分与侧支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入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静脉溶栓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73例患者,根据头部CT血管成像(CTA)-CT灌注(CTP)成像检查选择目标患者,并评估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据此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与侧支循环不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侧支循环状态与入院时NIHSS评分子项目的关系,同时探讨静脉溶栓前的侧支循环状态与溶栓后患者临床转归[主要结局:发病90 d时m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早期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为0~1分,或较基线NIHSS评分降低8分)及发病后90 d时mRS评分为0~2分;安全性结局:脑出血转化及发病后90 d死亡]的关系。结果73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组43例,侧支循环不良组30例。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及治疗后72 h 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分别为2.00(1.00,5.00)分比7.00(3.75,10.00)分,1.00(0.00,3.00)分比5.00(1.75,6.25)分;Z值分别为-3.793、3.447,均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侧支循环不良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构音障碍评分均明显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OR值及95%CI分别为5.058(2.249~11.372)、1.465(1.024~2.094)、1.633(1.069~2.495)、2.669(1.072~6.647),均P<0.05]。在主要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67.4%(29/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40.0%(12/30)患者mRS评分为0~1分(OR=1.686,95%CI:1.068~3.105,P=0.020)。对于次要结局,侧支循环良好组53.5%(23/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20.0%(6/30)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OR=2.672,95%CI:1.241~5.765,P=0.004);侧支循环良好组86.0%(37/43)患者和侧支循环不良组63.3%(19/30)患者mRS评分为0~2分(OR=1.359,95%CI:1.009~1.830,P=0.024)。在安全结局中,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的患者中分别有2例和7例出现了出血转化(OR=0.199,95%CI:0.044~0.894,P=0.043);死亡风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98,95%CI:0.104~4.682,P=1.000)。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良好的侧支循环与较轻的临床症状有关,NIHSS评分子项目中的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及构音障碍评分增加可反映侧支循环不良;良好的侧支循环有利于静脉溶栓患者获得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及良好的预后,可能降低出血转化风险,但不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 急性缺血性卒中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赵局 王桂华 +5 位作者 李陶然 闫海清 贵永堃 王晓东 郭振方 张平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及其与NHISS、m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2019年3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52...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及其与NHISS、mR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2019年3月就诊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发病72 h内的大脑中动脉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52例患者,其中侧支循环不良组21例和侧支循环良好组3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并进行临床量表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因素,Spearman秩相关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NHISS、mRS评分的相关性及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侧支循环形成与NHISS、mRS评分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与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OR=1.097,95%CI=1.020~1.179,P=0.013);血总胆固醇水平与侧支循环的形成有关(OR=2.129,95%CI=1.038~4.370,P=0. 039);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NIHSS评分(r=0.456,P=0.001)、mRS评分(r=0.402,P=0.003)呈正相关。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NIHSS(z=-2.339,P=0.019)评分、mRS(z=-2.233,P=0.026)评分明显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评分。结论高血总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不利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的形成;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侧支循环良好可减轻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 动脉狭窄 总胆固醇 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对长期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赵局 张平 +3 位作者 王桂华 岳军艳 闫海清 宋景贵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 2022年第4期163-170,共8页
目的:分析未能实现早期再灌注(early reperfusion,ER)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的经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 目的:分析未能实现早期再灌注(early reperfusion,ER)的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脑卒中患者侧支循环状态对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的经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计算机体层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诊断为MCA M1段重度狭窄及闭塞的且未能实现ER的患者71例,将其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42例)及侧支循环不良组(29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首次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评分、发病后3个月时及6个月时的mR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3个月时的优异功能结局[(0≤mRS评分≤1),(比值比:4.84,95%置信区间:1.28~18.22)]、良好功能结局[(0≤mRS评分≤2),(比值比:5.18,95%置信区间为1.38~19.35)]和6个月时的优异功能结局(比值比:8.75,95%置信区间为2.37~32.66)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的比例高(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脑卒中复发风险(比值比:0.10,95%置信区间为0.01~0.69)较侧支循环不良组患者低(P<0.05)。结论:良好的侧支循环能够改善未能实现ER的MCA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长期的优异功能结局及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支循环 大脑中动脉 动脉狭窄 缺血性脑卒中
原文传递
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杜任苗 贵永堃 +5 位作者 王桂华 郭振方 赵局 豆朋宇 班梦苛 张平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6期407-413,共7页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侧支循环良好50例(56.2%),侧支循环不良39例(43.8%)。梗死分布模式:穿支模式22例(24.7%),流域模式26例(29.2%),分水岭模式17例(19.1%),混合模式24例(30.0%)。穿支模式组、流域模式组、分水岭模式组和混合模式组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分别为81.8%、65.4%、29.4%和41.7%,穿支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发病后90 d时转归良好53例(59.6%),转归不良36例(40.4%)。转归良好组基线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91±4.62)μmol/L对(20.35±4.67)μmol/L;t=2.436,P=0.017],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73.6%对30.6%;χ2=16.124,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74,95%置信区间1.061~1.298;P=0.002),而侧支循环良好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95,95%置信区间0.038~0.239;P<0.001)。结论:穿支模式患者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颅内动脉硬化 磁共振成像 CT血管造影术 侧支循环 治疗结果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