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北易灾牧区红原县雪灾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探讨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洪泉 李华德 +7 位作者 孙启忠 邱高林 赵巍燃 杜寒晖 冯敬琪 吴琦 刘刚 杨春华 《草业与畜牧》 2014年第6期55-59,共5页
雪灾是影响高寒易灾牧区畜牧业生产最大的灾害种类,尤其是大雪和暴雪对畜牧业的影响最大,往往造成牲畜掉膘、死亡、怀孕母畜流产、新生胎儿初生重降低,给牧民带来严重甚至毁灭性的经济损失,致使易灾牧区牧民因灾返贫,影响到第二年及后... 雪灾是影响高寒易灾牧区畜牧业生产最大的灾害种类,尤其是大雪和暴雪对畜牧业的影响最大,往往造成牲畜掉膘、死亡、怀孕母畜流产、新生胎儿初生重降低,给牧民带来严重甚至毁灭性的经济损失,致使易灾牧区牧民因灾返贫,影响到第二年及后期畜牧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从红原县3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易灾牧区大到暴雪的发生次数和天数集中在3、4两月,近年来雪灾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呈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必须加强易灾牧区灾害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建立易灾牧区抗灾保畜饲草饲料战略性储备基地,强化易灾牧区防灾抗灾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科学养畜技术,加快易灾牧区牲畜出栏率,才能有效防控易灾牧区主要灾害,减少灾害损失,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灾 规律 防控 饲草饲料战略性储备
下载PDF
川西高原持续性暴雨特征和水汽输送 被引量:11
2
作者 武敬峰 徐晓芳 +2 位作者 赵巍燃 青泉 邹玲 《气象科技》 2020年第5期704-716,共13页
利用常规资料、NCEP FNL分析资料和HYSPLIT模式,对2008-2017年川西高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环流分型、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川西高原单站持续性暴雨的总频次为337次,在21次区域持续性暴雨中,位于... 利用常规资料、NCEP FNL分析资料和HYSPLIT模式,对2008-2017年川西高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时空分布、环流分型、水汽源地和输送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8-2017年川西高原单站持续性暴雨的总频次为337次,在21次区域持续性暴雨中,位于高原与盆地过渡区的泸定、康定、汶川出现持续性暴雨次数最多;②7月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多为3~4天;③将影响川西高原暴雨的环流分型为两槽一脊型、一脊一槽型、西风槽型和偏西气流型,其中孟加拉湾气旋影响有16例,6-7月个例都有孟加拉湾气旋的存在;④川西高原上空气团主要通过4条路径进入,源自北大西洋、地中海和伊朗中北部的西北路径占比29%,源自里海到咸海之间地区的东北路径占比17%,源自热带印度洋洋面的西南和东南路径各占比43%和11%,偏北路径的空气质点起始高度比偏南路径的高,相应的温度和水汽含量也偏低;⑤将水汽输送分为"S"型、偏西气流型和偏南气流型3个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高原 持续性暴雨 环流形势 水汽源地 水汽输送 后向轨迹模式
下载PDF
川西高原冰雹特征及天气形势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武敬峰 张永莉 +1 位作者 赵巍燃 邹玲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8年第3期29-37,共9页
对2008~2017年阿坝州所有冰雹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冰雹直径大于等于5mm的大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形势、物理量分析。阿坝州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10月,其中5月冰雹日数最多;日变化特征中降雹主要集中在14~19时;空间分布降雹主要集... 对2008~2017年阿坝州所有冰雹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对冰雹直径大于等于5mm的大冰雹个例进行天气形势、物理量分析。阿坝州的冰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10月,其中5月冰雹日数最多;日变化特征中降雹主要集中在14~19时;空间分布降雹主要集中在西北部海拔3000m以上地区。阿坝州大冰雹天气形势分为西藏高压型,西北气流型、高原切变型3种典型的类型,在大环境下,中低层切变辐合配合层结不稳定和地面冷空气影响,容易出现大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从环境参数看,有75. 8%个例达到上干下湿的不稳定状态;超过75%的大冰雹发生在400~600hPa垂直温度差17℃以上、500hPa为上升运动、BLI为负值的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中;所对应的400~600hPa垂直风切变大部超过8. 2m·s^(-1); CAPE值大部分都在325J·kg-1以上,CIN值大部分小于14. 4J·kg-1; SSI值大部分大于226.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时空分布 环流形势 L波段探空 物理量特征
下载PDF
四川省两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唐沛 袁静 +1 位作者 王俊驿 赵巍燃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0年第4期53-59,共7页
本文利用NCEP 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的方法,对四川省两次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属于中亚横槽型寒潮(N型),前期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 本文利用NCEP 1°×1°逐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运用天气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的方法,对四川省两次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均属于中亚横槽型寒潮(N型),前期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环流径向度加大,乌拉尔山阻高强烈发展,后期横槽转竖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南下冷空气与南支槽前西南气流交汇入侵四川盆地,造成寒潮过程;(2)过程发生前,盆地大部地区基础温度较历史同期偏高,利于气温进一步下降;(3)西南急流能够将水汽不断向盆地内输送,连续的降水对气温下降起到了加强作用,是造成强降温的原因之一;(4)850hPa强冷平流是寒潮过程的关键因素,冷平流的移动路径和强度中心与过程降温地区有很好的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四川盆地 诊断分析 冷平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