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共极化差分相移资料的滤波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赵川鸿 周筠珺 +3 位作者 肖辉 赵鹏国 张晓玲 胡天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5-296,共12页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 为了提高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的共极化差分相移Ψ_C质量,利用714XDP-A型车载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在北京顺义的探测资料,构造了一个综合滤波方法。将其应用于滤波处理,得到结果:(1)综合小波去噪滤波方法在滤波处理及差分传播相移率K_(DP)的估算方面相较于中值滤波、综合滑动平均、综合卡尔曼滤波及综合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都是最优秀的,其能较好地保留原始Ψ_C平均趋势及细节特征(偏差基本在±2°可信范围内,部分区域由于对原始Ψ_C细节特征的保留会略有超出),避免探测误差零值对滤波产生的影响(误差零值订正值回归平均趋势水平,偏差在±2°可信范围内),对原始Ψ_C距离廓线的平滑程度达到了94%~97%[平滑了超出±1.5°Gate^(-1)(Gate表示雷达距离库)的波动,对±1.5°Gate^(-1)内波动保留];(2)估算的K_(DP)整体在±5°km^(-1)边界阈值内,避免了探测误差零值、环境噪声和δ对K_(DP)估算产生的误差影响,K_(DP)对较强降水指示明显(在回波强度30 dBZ≤Z_H<37 dBZ的层积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25°km^(-1),峰值可达到4.3°km^(-1);在回波强度30 dBZ≤Z_H<50 dBZ的积雨云降水中K_(DP)普遍大于0.1°km^(-1),峰值可达到1.95°km^(-1))。本文工作对于降水估测和水成物粒子识别有着改善效果,这对雷暴天气预警预报具备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极化差分相移 滤波 X波段双线偏振多普勒雷达
下载PDF
西南地区臭氧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川鸿 赵鹏国 周筠珺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9-156,共8页
本文利用2003年1月—2012年12月的MSR2臭氧总量月平均资料对四川盆地(28~31°N,104~106°E)、青藏高原(27~37°N,80~95°E)、云贵高原(23~27°N,98~106°E)3个区域的臭氧总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对... 本文利用2003年1月—2012年12月的MSR2臭氧总量月平均资料对四川盆地(28~31°N,104~106°E)、青藏高原(27~37°N,80~95°E)、云贵高原(23~27°N,98~106°E)3个区域的臭氧总量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以下结论,四川盆地常年存在臭氧总量最大值,青藏高原次之,云贵高原最低。在2003—2012年这10 a间西南地区臭氧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同全球臭氧总量近几十年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其中上升趋势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西南地区在这十年间分别出现了臭氧总量最小值年(2008年)和臭氧总量最大值年(2010年),其中青藏高原还出现了一个臭氧总量最小值年(2004年)。就臭氧总量季节变化而言,在2003—2012年10 a间西南地区臭氧总量在春季存在最大值,但是青藏高原的臭氧总量在秋季存在最小值,而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臭氧总量在冬季存在最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西南地区 年变化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华南飑线系统对流与层云区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云微物理特征
3
作者 赵川鸿 郑栋 +4 位作者 张义军 刘显通 张阳 姚雯 张文娟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8-369,共12页
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和低频电场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4日和5月8日华南地区两次飑线过程中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雷达偏振参量和降水粒子特征。两次飑线中约80%的闪电起始和通道(统称闪电放电)定位于... 利用广州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数据和低频电场探测阵列三维闪电定位数据,分析了2017年5月4日和5月8日华南地区两次飑线过程中闪电起始和通道位置处的雷达偏振参量和降水粒子特征。两次飑线中约80%的闪电起始和通道(统称闪电放电)定位于对流区。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处的雷达反射率(ZH)要比层云区平均大4~5 dBZ,其它偏振参量的平均值较为接近。闪电放电位置处的ZH中值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但差分反射率(ZDR)、差分传播相移率(KDP)和共极化相关系数(CC)在−10℃层以上随高度变化不大;−10℃层以下,对流区闪电放电位置对应ZDR和KDP随高度下降明显增大。闪电起始位置的平均ZH比闪电通道位置处的平均ZH大1~2 dBZ,但前者在对流区内对应ZH分布峰值区间为25~30 dBZ,弱于后者的30~35 dBZ;同时,它们的对比关系在−20℃层上下不同。对流区内闪电放电位置处的主导性粒子是霰和冰晶,它们的区域占比接近。在层云区内,闪电放电位置主要是干雪和冰晶,干雪区域的占比显著大于冰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飑线 三维闪电 闪电起始 闪电通道 双偏振雷达参量 降水粒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