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庆豪 史本超 +1 位作者 钟恩意 丁自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围脂肪和筋膜等软组织。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及直径或厚度。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对比不同类型韧带的组织学类型。结果:在20个L5/S1椎间孔内共发现215条韧带,其中条带形90条,条索形125条;连接神经根到横突或椎间孔内壁的放射状韧带181条(84.2%),连接椎间孔周围组织横跨在椎间孔内的横跨状韧带34条(15.8%);放射状韧带出现率与横跨状韧带出现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928,P=0.000)。在L5/S1椎间孔内口(73条,34.0%)、中间(102条,47.4%)及外口(40条,18.6%)区域均有分布。韧带长度多变,为1.43-19.01mm;厚度最厚处达3.46mm。光镜下,HE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且部分韧带内包含小血管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放射状韧带与横跨状韧带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L5/S1椎间孔内韧带主要分为条带形和条索形两种形状。椎间孔内放射状韧带比横跨状韧带出现率高。经骶骨裂孔硬膜外腔导管粘连松解术前应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在术中辨别并予以正确松解,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内韧带 L5/S1椎间孔 硬膜外腔导管松解
下载PDF
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2
作者 陆琨 张松文 +4 位作者 储建军 彭楠 程传东 赵庆豪 洪申达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3年第6期430-434,438,共6页
目的评价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在临床环境下检测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及心率的准确性。方法招募受试者321例(875条心电记录),其中男146例(531条心电记录),女175例(344条心电记录)。采用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 目的评价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在临床环境下检测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和心房颤动)及心率的准确性。方法招募受试者321例(875条心电记录),其中男146例(531条心电记录),女175例(344条心电记录)。采用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心电图,检测心律失常与心率,并与基于12导联心电图机的医生临床诊断结果(作为诊断心律失常与检测心率的金标准)进行对比。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两种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及一致性评价,包括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F1得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图。结果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识别心律失常的AUC为0.98,准确率为0.98,敏感性为0.96,特异性为0.99,F1得分为0.96;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检测的心率和心电图机检测的心率相关性强,总的相关系数为0.84(P<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的均值差值为-0.97次/min,均标准差为8.02次/min,95%置信区间为-16.69~14.75,属于可接受水平。结论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心律失常和心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心电监测 心律失常 心率
下载PDF
腰椎间孔镜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波 赵庆豪 +4 位作者 周潇齐 史本超 彭延凯 陈仲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_1~S_1)标本,观测L_(1/2)~L_5/S_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结果①L_(1/2)~L_5/S_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 目的为不同节段腰椎间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成人脊柱腰骶段(L_1~S_1)标本,观测L_(1/2)~L_5/S_1椎间孔高、椎间孔安全三角、椎管内安全三角的形态。结果①L_(1/2)~L_5/S_1椎间隙水平中线与椎间孔安全三角高的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75±0.80)、(6.42±0.44)、(7.30±0.82)、(7.74±0.52)、(4.68±1.27)mm;②L_(1/2)~L_5/S_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出行神经根的距离为(4.02±0.78)、(4.67±0.65)、(5.17±0.91)、(6.16±0.74)、(5.48±0.61)mm;③L_(1/2)~L_5/S_1椎间盘后缘水平中线与椎弓根中内1/3纵垂线交点到硬膜囊/走行神经根的距离为(3.89±0.61)、(4.39±0.71)、(5.17±0.97)、(6.58±0.70)、(6.22±1.20)mm。结论掌握腰椎不同节段的解剖特点,有利于椎间孔镜手术时合适尺寸工作套管的选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安全三角 椎间孔镜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脂肪酸代谢预处理及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李美艳 赵庆豪 +1 位作者 刘丽清 王爱武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6期848-849,863,共3页
脂肪酸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脂肪酸根据碳链的长短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脂肪酸;根据饱和度的不同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人和动物体内脂肪酸主要是长链脂肪酸,其来源一... 脂肪酸是指一端含有一个羧基的长的脂肪族碳氢链,是机体主要能量来源之一。脂肪酸根据碳链的长短可分为短链、中链、长链脂肪酸;根据饱和度的不同可分为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人和动物体内脂肪酸主要是长链脂肪酸,其来源一是机体自身合成,二是食物供给。脂肪酸在生命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诸如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胰岛素抵抗、心脑血管疾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都与脂肪酸代谢异常有关[1-4],因而脂肪酸代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代谢 前处理方法 甲酯化方法 色谱分析
下载PDF
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
5
作者 王江栓 丁冉 +4 位作者 赵庆豪 王丰刚 王建中 丁自海 王福青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0-262,共3页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 目的观察骶直肠筋膜在轴向腰骶椎椎间融合术中的应用解剖。方法 10具(20侧)男女骨盆标本,观察骶直肠筋膜的位置,并进行相关解剖学测量。结果 (1)骶直肠筋膜起自S3者较多,为44.4%,将骶前间隙分为上下两部分;(2)男性骶直肠筋膜跨越直肠两侧连于骨盆腔壁腹膜,女性的则两侧跨越直肠后连于直肠子宫襞;(3)骶直肠筋膜长度(23.14±1.41)mm、厚度(1.25±0.13)mm,距离手术切口(66.10±7.03)mm、距离S1/S2横线中点(23.09±1.87)mm。结论 (1)骶直肠筋膜在骶前间隙内普遍存在,术中应对其进行锐性分离以避免骶前静脉丛撕裂伤;(2)女性骶直肠筋膜可能为子宫骶韧带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腰椎椎间融合术 骶直肠筋膜 骶前静脉丛 子宫骶韧带
下载PDF
中国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来自China-VHD研究的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喆 郭帅 +13 位作者 叶蕴青 刘庆荣 赵振燕 赵庆豪 张斌 王玮玮 段振娅 吕俊兴 于子凯 张海彤 王彬成 许海燕 吴永健 高润霖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2-328,共7页
目的:描述中国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AVD)的类型、发病特点、诊治情况和患者预后。方法: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注册登记研究(China-VHD)于2018年4~6月前瞻性注册登记46家医院13917例≥18岁门诊和住院瓣膜病患者,描述其中中重度AVD病变类型、病... 目的:描述中国中重度主动脉瓣疾病(AVD)的类型、发病特点、诊治情况和患者预后。方法:中国瓣膜性心脏病注册登记研究(China-VHD)于2018年4~6月前瞻性注册登记46家医院13917例≥18岁门诊和住院瓣膜病患者,描述其中中重度AVD病变类型、病因、临床特征、诊治情况及患者2年预后。结果:4148例(29.8%)患者存在中重度AVD。其中,单纯主动脉瓣反流(AR)占38.8%,单纯主动脉瓣狭窄(AS)占13.9%,AS+AR占6.8%,主动脉瓣联合其他瓣膜病(MVD)占40.5%。在单纯AS患者中,73.5%的18~44岁患者病因为先天性病变,66.1%的≥60岁患者为退行性病变。在单纯AR患者中,38.2%的18~44岁患者病因为先天性病变,60.9%的≥60岁患者为退行性病变。中重度AVD患者的总体瓣膜手术治疗率为47.1%。其中,40.4%接受外科瓣膜置换术,11.9%接受外科瓣膜修补术,2.9%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院内死亡率为0.4%。重度AVD手术治疗率在≥60岁及MVD患者中最低。2年随访结果显示,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明显较低(11.5%vs.2.5%,P<0.05)。结论:AVD中AR是最常见类型。随年龄增加,退行性病因增加,手术治疗率下降;手术治疗较单纯药物治疗可降低2年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反流 构成特点 诊治情况 队列研究
下载PDF
40年来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变化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赵庆豪 许海燕 +4 位作者 杨跃进 陈在嘉 董秋婷 李卫 于宏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7-321,共5页
目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下简称1970s)和21世纪10年代(以下简称2010s)近40年,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1970s组数据来源于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于1972-01至1973-12间登记的1 ... 目的:分析20世纪70年代(以下简称1970s)和21世纪10年代(以下简称2010s)近40年,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的变化情况。方法:1970s组数据来源于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于1972-01至1973-12间登记的1 314例AMI患者,2010s组数据来源于中国AMI注册登记(CAMI)研究2013-01-01至2014-09-30期间北京地区入选的2 200例AM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和农民比例)、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方面差异。结果:与1970s组相比,2010s组AMI患者中>70岁患者比例(15.8 %vs 25.6%,P<0.001)、男性比例(68.3% vs75.6%,P<0.001)和农民比例(6.5%vs 14.5%,P<0.001)均增加。与1970s组相比,2010s组AMI患者中既往卒中史(6.2% vs 10.5%,P<0.001)、既往心肌梗死史(9.5% vs 11.9%,P<0.05)及合并糖尿病比例(6.2% vs 27.6%,P<0.001)明显升高。与1970s组相比,2010s组由于精神应激的AMI患者比例降低(51.1% vs 15.2%,P<0.001)、体力应激诱发的AMI患者比例增高(40.0% vs 61.1%,P=0.007)。结论:近40年,北京地区AMI患者的年龄、性别、农民比例,卒中史、心肌梗死史及糖尿病患者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呈现老龄化、男性化、农村化的趋势,体力应激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是当代AMI的主要诱发因素。对此变化趋势应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心脏病预防和教育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 诱发因素
下载PDF
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牛冠男 王墨扬 +10 位作者 赵庆豪 张倩 叶蕴青 宋光远 张洪亮 罗彤 滕思勇 赵杰 安云强 吕滨 吴永健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6-361,共6页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低开口(≤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622例,分为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低开口(≤10 mm)的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瓣置换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2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TAVR治疗的患者622例,分为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556);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n=66,均经术前影像学筛选,排除冠状动脉阻塞高风险后接受TAVR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各项基线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部患者早期手术成功率较高(83.28%);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和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术中使用第二枚瓣膜、术后早期植入起搏器、早期全因死亡、脑卒中、严重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均明显减低(P<0.01),主动脉瓣瓣口面积均明显扩大(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阻塞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2%vs.0%,P=0.49)。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保护的患者比例较冠状动脉开口高度>10 mm组明显增高(6.06%vs.1.44%,P<0.01),经冠状动脉保护后无患者出现冠状动脉阻塞或围术期死亡、脑卒中等并发症。结论:经术前细致影像学筛选的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接受TAVR治疗安全、有效。对冠状动脉低开口患者结合形态学特征、冠状动脉开口水平瓣叶结构及窦部宽度评估冠状动脉阻塞风险,并进行适当冠状动脉保护,是避免冠状动脉阻塞的可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冠状动脉阻塞 冠状动脉保护
下载PDF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时代慢性主动脉瓣反流诊治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阳 赵庆豪 +1 位作者 赵杰 吴永健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2年第1期1-6,共6页
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无症状期长,晚期预后差,最佳干预时机尚不明确。目前干预指征主要依据于症状和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功能和扩张程度,而新影像学评估(磁共振、超声心动图新参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等)及生物标志物可优化治疗决策。主动脉... 慢性主动脉瓣反流无症状期长,晚期预后差,最佳干预时机尚不明确。目前干预指征主要依据于症状和超声心动图的左室功能和扩张程度,而新影像学评估(磁共振、超声心动图新参数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等)及生物标志物可优化治疗决策。主动脉瓣反流患者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不能替代或延迟手术治疗。目前大多数主动脉瓣反流患者仍首选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可用于外科高危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瓣反流 多维度评估 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下载PDF
L5~S1椎间孔韧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庆豪 吕海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前,脊柱微创手术是一个新兴的、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正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脊柱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出血以及其他并发症少、脊柱稳定性不被破坏、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患者住院时间短和节约资源,... 目前,脊柱微创手术是一个新兴的、安全有效的外科手术,正为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生所接受,并逐步成为脊柱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出血以及其他并发症少、脊柱稳定性不被破坏、减轻患者痛苦和负担、患者住院时间短和节约资源,疗效满意等优点,深受欢迎。但是仍有部分病人手术后效果不佳,一些学者认为术后并发症部分可能和椎间孔内韧带有关。充分了解椎间孔内韧带结构对脊柱外科医生来说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内韧带 脊柱微创手术 术后并发症 外科医生 脊柱稳定性 手术后效果 外科手术 脊柱疾病
下载PDF
颈椎椎间孔外口区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强 范磊 +4 位作者 李晓彬 蔡腾 赵健军 赵庆豪 刘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对颈椎C_(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_(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 目的对颈椎C_(2~7)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描述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100个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C_(2~7)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和起止位置。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在100个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252个椎间孔外韧带。椎间孔外韧带可以分为放射型韧带236个(93.7%)和横跨型韧带16个(6.3%)两种。放射型韧带将神经根连接到周围结构,可分为上方韧带(25.0%),下方韧带(60.2%),前方韧带(6.3%)和后方韧带(8.5%);横跨型韧带与神经根相垂直并横跨于神经根上,其中,横跨型韧带在C_(4~5)节段最为常见,在C_(4~5)节段的平均长度为横跨型韧带长度为(8.12±1.38)mm(6.28~9.93 mm),厚度最厚可达1.04 mm,每个颈椎椎间孔最多只有一条横跨型韧带。结论椎间孔外韧带是椎间孔正常的生理结构,可能与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麻痹的发生有关。在颈椎减压术后,横跨型韧带可能是造成神经根卡压而引起神经损伤的潜在原因之一。而放射型韧带可以限制脊神经移位,可能因此牵拉神经引起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外韧带 颈椎椎间孔 解剖 神经卡压
下载PDF
基于CT/MRI融合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模型与标本测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敏 赵庆豪 +3 位作者 苏志海 黎庆初 丁自海 吕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 目的:对比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bin三角三维(3D)模型与标本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0例新鲜成人腰椎标本,女6具,男4具,年龄39~76岁,平均59.5±13.0岁。先进行3D模型数据测量:将标本分别进行CT和MRI扫描,获取腰椎标本的CT及MRI影像数据并对腰椎Kambin三角行3D融合重建,在3D模型上测量腰椎神经根出口处直径(d)、神经节最大直径(D)、神经根与硬脊膜之间的夹角(A)、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神经根发出点之间的距离(l1)以及上关节突与椎弓根交界外侧缘点与硬脊膜的水平距离(l2)。再进行解剖数据测量:暴露硬脊膜和神经根,且在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留有少量软组织以确保神经根和椎体之间的解剖关系,用游标卡尺以及量角器测量与3D模型相同的测量参数并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和Bland-Altman图对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基于CT/MRI融合图像建立的Kamin三角三维模型可清晰展现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之间的空间关系。两组间各测量指标(d、D、A、l1、l2)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1±0.24mm、0.43±0.22mm、3.54°±1.72°、1.56±0.81mm和1.56±1.03mm;两组各测量指标的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t=-1.03,P=0.31),D(t=-1.26,P=0.21),A(t=-1.54,P=0.13),l1(t=-1.26,P=0.50)和l2(t=-1.22,P=0.23)];两组各测量指标的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了标本测量数据与Kambin三角模型测量数据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d (r=0.87),D (r=0.92),A(r=0.87),l1(r=0.98),l2(r=0.97);Bland-Altman图显示代表差值的点几乎在差值平均线附近波动,几乎所有的差值点都落在95%的一致性区间内。结论:基于CT/MRI图像融合的3D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展现出腰椎Kambin三角内行走神经根与椎间孔区域的空间关系,对经皮椎间孔镜的手术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可靠依据,有助于外科医生减少术中对行走神经根的损伤引起并发症的发生,实现精准、微创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重建 解剖 个体化治疗 Kambin三角
下载PDF
腰椎椎间静脉的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志海 赵庆豪 +4 位作者 王敏 刘恩情 刘斌 丁自海 吕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1-365,共5页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静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2具防腐的腰椎标本两侧椎间静脉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并测量其外径以及长度。其静脉外径以及长度由观察者反复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mm)测量所得。结果腰椎椎... 目的研究腰椎椎间静脉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12具防腐的腰椎标本两侧椎间静脉属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并测量其外径以及长度。其静脉外径以及长度由观察者反复采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1mm)测量所得。结果腰椎椎间静脉在12具标本中120个椎间孔内均存在。根据其属支在椎间孔内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神经根的关系,大致可以分4种类型。199条腰椎椎间静脉的外径平均为(2.13±0.58)mm,最大外径为4.16mm。结论腰椎椎间静脉是腰椎比较重要的解剖结构,当椎间孔镜技术在安全三角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椎间静脉的破裂。应注意椎间静脉的存在,提前结扎或者术中充分止血,有可能会降低术后神经感觉迟钝等相应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脊柱微创手术医生,充分了解掌握腰椎椎间静脉的解剖结构有一定的临床辅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静脉 椎间孔镜 安全三角 解剖
下载PDF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赵健军 赵庆豪 +4 位作者 邓尚希 朱炜嘉 张儒森 马润洵 黎庆初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38-643,共6页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可能的解剖学机制。方法:取8具防腐正常成人颈部标本(年龄54~78岁,平均66.4±7.3岁)。仔细从后方剔除颈椎周围的软组织,暴露双侧椎板,在双侧关节突关节内侧各作一条沟,铰链侧保留内层骨板,开门侧完全穿透内层骨板。掀起开门侧椎板后,剔除脂肪组织,分离和保留椎管后方的所有韧带结构,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椎管后方的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韧带的长度、宽度及厚度。从不同节段观察硬膜囊及神经根在开门前后的改变。最后,测量C4~C8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结果:在8个颈椎标本的椎管后方共发现37条的膜椎韧带。膜椎韧带的一端附着于黄韧带或椎板内面,另一端与硬膜囊后壁相连,形状以条索型多见。韧带的长度为7.37~20.09mm(12.24±3.21mm),各节段自上往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厚度最厚处达1.12mm。膜椎韧带在脊髓的C3-C4节段分布较多。在易发病的节段中,C5硬膜内腹侧支上端及下端的长度是最短的(13.18±1.12mm,8.07±1.11mm)。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观察到椎管后方的膜椎韧带绷紧,硬膜囊变形,脊髓以及神经根发生移位。结论:膜椎韧带牵拉可能是C5神经根麻痹发生的重要因素。切断膜椎韧带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 C5神经根麻痹 解剖学机制 膜椎韧带 神经根损伤
下载PDF
颈椎间孔内口锚链韧带的形态和分布特征
15
作者 邵玉普 郑雪峰 +2 位作者 史本超 丁自海 赵庆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1-514,共4页
目的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_(3/4)~C_(7)/T_(1)椎... 目的通过解剖学观察,揭示颈椎间孔内口区锚链韧带的形态及其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卡压之间的关系。方法12具成人脊柱颈段防腐标本,正中矢状切开,从脊神经根袖根部切断根袖,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观察C_(3/4)~C_(7)/T_(1)椎间孔内口处神经根袖周围的锚链韧带,记录韧带的形态、分布、起止点及走行。结果120个椎间孔内口脊神经根袖周围共发现560条锚链韧带,所有韧带均呈放射状连于神经根袖与椎间孔内口周围骨膜壁,两端附着紧密,不易分离。各椎间孔内口韧带的数目均≥4个。锚链韧带形态主要包括带形和索形两种。带形韧带258条,宽度(4.5±2.6)mm(4.1~5.2 mm),索形韧带302条,直径(2.5±1.8)mm(1.2~3.8 mm)。C_(3/4)、C_(7)/T_(1)椎间孔内口区韧带较为松散纤细,数量较少;C_(4/5)~C_(6/7)椎间孔内韧带较为坚韧而粗壮,数量较多。结论颈椎椎间孔内口区神经根周围存在锚链韧带,将神经根锚定于周围椎间孔骨膜壁,极大限制了神经根自由移动范围,可能与突出椎间盘一起导致神经根卡压,是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潜在解剖学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孔内口 神经根型颈椎病 锚链韧带 临床解剖学
下载PDF
胸椎椎间孔外韧带的解剖学观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儒森 赵庆豪 +4 位作者 赵健军 朱炜嘉 马润洵 黎庆初 刘则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 目的对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的韧带进行解剖学研究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240个T1~12椎间孔进行解剖观测。鉴别所有出现的韧带,观察并记录T1~12椎间孔外口区域椎间孔外韧带的数量、形态、分布、起止位置和毗邻,并用游标卡尺分别测量每条韧带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结果在229个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共发现564个椎间孔韧带,另11个椎间孔外口区域未发现韧带,椎间孔外韧带的出现率为95.42%。韧带有2种类型,放射型占24.11%(136个),横跨型占75.89%(428个)。放射型韧带在T1及T9~12节段较为常见,而在T2~8节段则相对较少。其中有43.44%(245个)韧带分布于椎间孔外口区域的前部,39.89%(225个)分布于后部,11.35%(64个)分布于上部,5.32%(30个)分布于下部。结论胸椎椎间孔外口区域存在2种类型的韧带;其中放射型韧带可能是一种脊神经抗牵拉的结构,对脊神经起到固定和保护作用,横跨型韧带可能是胸椎压缩性骨折后肋间神经痛的潜在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外韧带 T112椎间孔 解剖 非中线疼痛
下载PDF
针刀松解腰窦椎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17
作者 朱伟炜 黎庆初 +3 位作者 赵庆豪 李荣 雷美珠 苏寅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CAS 2024年第8期44-47,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腰窦椎神经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6具健康成年脊柱腰段标本(其中新鲜冰冻标本3具,防腐标本3具),对其L4/5和L5S1节段单侧椎间孔进行松解,松解完毕后与未松解侧进行对比,观察各椎间孔内腰窦椎神经数量的差异。结果:... 目的:探讨针刀松解腰窦椎神经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用6具健康成年脊柱腰段标本(其中新鲜冰冻标本3具,防腐标本3具),对其L4/5和L5S1节段单侧椎间孔进行松解,松解完毕后与未松解侧进行对比,观察各椎间孔内腰窦椎神经数量的差异。结果:在松解侧的12个椎间孔中发现35条腰窦椎神经,其中主支2条,副支33条。在未松解的12个椎间孔中发现55条腰窦椎神经,其中主支4条,副支51条。松解侧与未松解侧腰窦椎神经主支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支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松解腰窦椎神经可明显减少松解侧腰窦椎神经副支的数量,该研究对针刀松解腰窦椎神经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 针刀 窦椎神经 盘源性腰痛
原文传递
基于心电人工智能的心脏年龄预测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章德云 耿世佳 +5 位作者 魏国栋 陈星月 陈润斌 赵庆豪 刘兴鹏 洪申达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3年第4期303-310,共8页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评估其在真实世界心电数据上的心脏年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多个数据集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首先,获取20 s到数分钟心电图正常的12导联匿名心电图记录。该数据用于对模型的训练... 目的应用人工智能方法建立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评估其在真实世界心电数据上的心脏年龄预测效果。方法使用多个数据集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和验证。首先,获取20 s到数分钟心电图正常的12导联匿名心电图记录。该数据用于对模型的训练、验证和测试(测试集)。其次,在一个大型的开源心电数据集(PTB-XL数据集)上对训练完成的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该数据集包含来源于18869例患者的21799条10 s的心电图记录。其中,测试集和PTB-XL数据集为12导联数据集,提取测试集和PTB-XL数据集中I导联构建单导联测试集和单导联PTB-XL数据集。最后,在一个包含184749例真实世界采集到的单导联心电数据集(Heartvoice数据集)上对心脏年龄预测模型进行了真实世界验证。Heartvoice数据集来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手持式单导联心电记录仪采集到的184749例受试者的心电记录。以受试者的生理年龄为金标准对心脏年龄预测结果和心龄变异性(HAV)进行验证,利用平均绝对误差(MAE)衡量心脏年龄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测试集的MAE分别为4.79岁(12导联)和6.45岁(单导联),PTB-XL数据集的MAE分别为8.06岁(12导联)和10.08岁(单导联),Heartvoice数据集的MAE为7.28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7(P<0.0001,12导联)和0.87(P<0.0001,单导联),PTB-XL数据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P<0.0001,12导联)和0.711(P<0.0001,单导联),Heartvoice数据集的相关系数为0.849(P<0.0001)。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PTB-XL数据集的均值误差分别为(-6.00±21.46)岁(12导联)和(-4.88±17.46)岁(单导联),Heartivoice数据集的均值误差为(-5.99±14.98)岁。结论基于人工智能方法的心脏年龄预测模型在心脏年龄预测方面具有较高性能,心脏年龄预测结果的差异可对用户起到警示作用,有望实现心脏疾病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描记术 心脏年龄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心龄变异性
原文传递
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微皮瓣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春波 刘鹏 +3 位作者 梁亚闯 赵庆豪 丁自海 张志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62-565,共4页
目的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走行和分布,为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共3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24侧桡、尺动脉灌注红色乳胶;10侧灌注铸型材料... 目的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走行和分布,为第2掌背动脉-指背动脉蒂双叶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共34侧成人新鲜上肢标本,24侧桡、尺动脉灌注红色乳胶;10侧灌注铸型材料制作铸型标本。解剖观测第2掌背动脉远1/3段、指蹼动脉和指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和分布。结果第2掌背动脉远1/3段共发出皮支(4+1)条,在掌骨头关节面平面延续为指蹼动脉。指蹼动脉长(2.5+0.6)cm,根据其吻合交通的方式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第2掌背动脉远端向中指和示指近节背侧皮肤各发出1条指背动脉,长(2.6+0.4)cm,直径(0.2+0.1)mm,沿途发出4~6条微细分支,与周围的皮支相互吻合。结论第2掌背动脉和指背动脉解剖恒定,以第2掌背动脉远段-指背动脉为蒂设计示、中指近节双叶指背皮瓣,可转位修复拇指和虎口多处小面积软组织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掌背动脉 指蹼动脉 指背动脉 双叶皮瓣 应用解剖
原文传递
与耳廓再植相关的耳廓动脉的显微解剖 被引量:6
20
作者 花先 刘鹏 +2 位作者 赵庆豪 丁自海 于春波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3-476,共4页
目的为耳廓离断再植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2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0例经颈外动脉灌注ABS充填剂并腐蚀处理制成铸型标本,5例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观察耳后动脉(PAA)和颞浅动脉(STA)耳廓支的发出部位... 目的为耳廓离断再植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方法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采用25例新鲜成人头部标本,其中20例经颈外动脉灌注ABS充填剂并腐蚀处理制成铸型标本,5例灌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观察耳后动脉(PAA)和颞浅动脉(STA)耳廓支的发出部位、走行、分布和吻合特点。结果耳廓的血供来源于PAA和STA的耳廓支。PAA发出的耳廓支有耳后上、中、下支,分布于耳廓后面,部分分支穿过耳廓软骨或跨越耳廓外缘,至耳廓前面与STA的耳廓支吻合。STA发出耳前上、中、下支,分布于耳廓前面上、下部和中部内侧。各耳廓支起始部的直径为0.2~0.8 mm。耳廓约80%的血供来自PAA,约20%来自STA。结论PAA耳廓支的血供对耳廓离断再植成活起重要作用,应首先选择,其次考虑STA耳廓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后动脉 颞浅动脉 耳廓再植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