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撼霆 吴时国 +4 位作者 马玉波 陈端新 孙启良 张广旭 刘扬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3-50,共8页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礁 相对海平面变化 演化模式 东沙隆起
下载PDF
西沙海区碳酸盐台地地震反射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14
2
作者 马玉波 吴时国 +3 位作者 谷明峰 鲁银涛 董冬冬 赵撼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随着南海海盆的持续扩张,西沙海区整体沉降,从早中新世起西沙碳酸盐台地开始发育,而且在台地之上生长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礁。通过地震识别认为,西沙海区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底强振幅的丘形连续反射、内部弱振幅杂乱反射;碳酸盐台... 随着南海海盆的持续扩张,西沙海区整体沉降,从早中新世起西沙碳酸盐台地开始发育,而且在台地之上生长了不同类型的生物礁。通过地震识别认为,西沙海区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顶底强振幅的丘形连续反射、内部弱振幅杂乱反射;碳酸盐台地表现为顶部强振幅连续平行反射、底部界面局部模糊、内部强弱相间亚平行连续反射。通过对西沙海区地层层序的分析以及大量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在西沙碳酸盐台地的发育早期它受基底构造的控制,而在后期主要受多期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演化经历了初始生长—加积—出露—二次生长—淹没等一系列阶段,复杂的演化过程也使西沙碳酸盐岩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和油气远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海区 生物礁 碳酸盐台地 深水油气 沉积模式
下载PDF
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发育模式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3
作者 马玉波 吴时国 +3 位作者 杜晓慧 鲁银涛 谷明峰 赵撼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67,共9页
西沙碳酸盐岩建隆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于西沙隆起之上,层序分析对比和西沙群岛浅部钻井沉积相的研究表明,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可分为灰沙岛相、礁坪相、粘结灰岩相、礁格架相和礁后泻湖相等沉积相带。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具... 西沙碳酸盐岩建隆自晚渐新世开始发育于西沙隆起之上,层序分析对比和西沙群岛浅部钻井沉积相的研究表明,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可分为灰沙岛相、礁坪相、粘结灰岩相、礁格架相和礁后泻湖相等沉积相带。西沙碳酸盐岩建隆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正地形,顶部强振幅,底界不明显,内部为弱振幅杂乱发射,规模较大的建隆表现为平顶,顶部为强振幅连续反射,内部为弱振幅反射,连续性不一,底界不明显。结合相对海平面变化影响分析,建立了西沙碳酸盐岩建隆的沉积模式,相对海平面的上升引起碳酸盐岩建隆向构造高部位的迁移,以及建隆内部水体的流通,而相对海平面的下降则引起建隆的向海侧积以及其顶部水体的流通性降低和泻湖的形成。此外,构造作用、陆源碎屑输入及水体温度盐度等因素也影响着西沙碳酸盐岩建隆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建隆 沉积模式 主控因素 相对海平面 西沙群岛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坡混合沉积地层模式及地震响应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马玉波 吴时国 +3 位作者 邢树文 鲁银涛 谷明峰 赵撼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88-95,共8页
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硅质碎屑在沉积上的混合,它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混合沉积分为4种沉积模式:间断混合,相混合,原地混合和源地混合。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的研究,识别了其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 混合沉积是指碳酸盐岩与陆源硅质碎屑在沉积上的混合,它是一种沉积机理特殊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沉积现象。混合沉积分为4种沉积模式:间断混合,相混合,原地混合和源地混合。通过对南海北部陆坡的研究,识别了其中中新世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斜坡和混合沉积,并对其平面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前人研究,参考区域构造背景,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认为研究区的混合沉积属于源地混合沉积,并建立了适合研究区的混合沉积模式。研究区陆源硅质碎屑分别来自北部华南隆起以及西南部中南半岛,而碳酸盐岩碎屑则来自神狐隆起、西沙隆起以及南部的广乐隆起。研究区对混合沉积的影响因素包括构造作用、物源、再改造和沉积作用、海平面升降变化以及气候,对研究区混合沉积起主要作用的是构造作用及海平面升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碳酸盐岩 硅质碎屑 中中新世 地层模式
下载PDF
蒙西地1井发现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巨厚页岩气生烃层 被引量:5
5
作者 施立志 张英利 +5 位作者 张永生 苗忠英 赵撼霆 汪彪 娄鹏程 崔新宇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94-1595,共2页
1研究目的(Objective)二连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二叠系作为潜在的有利含油气层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成藏条件,评价结果表明该层系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但该层系长期被当作盆地基底,关注度不高,地质研究薄弱,投入的勘探程度较... 1研究目的(Objective)二连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二叠系作为潜在的有利含油气层系,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成藏条件,评价结果表明该层系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但该层系长期被当作盆地基底,关注度不高,地质研究薄弱,投入的勘探程度较低,多年未见较大的油气发现。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广泛发育一套厚度较大的下二叠统寿山沟组半深海—深海相地层,岩性主要为黑色泥(页)岩、粉砂质泥岩。该套地层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是潜在的生气层,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套地层的含气性,在研究区部署实施了1口油气地质调查井—蒙西地1井,其目的是力争在我国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勘探中取得新发现与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二叠统 含油气层系 寿山沟组 生储盖组合 二连盆地 海相地层 油气发现 盆地基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