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胰腺癌发生发展关键基因的筛选
1
作者 陈科 洪潇 +7 位作者 冯彦超 应伟 李文菠 李钊 赵敬兵 汪杰 周国俊 冷政伟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26期17-20,共4页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进行验证。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选择并下载胰腺癌及癌旁组织基因芯片GSE71989、GSE62165、GSE19650,通过GEO2R在线工具筛选基因芯片中胰腺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使...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并进行验证。方法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选择并下载胰腺癌及癌旁组织基因芯片GSE71989、GSE62165、GSE19650,通过GEO2R在线工具筛选基因芯片中胰腺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Venn图分析3个基因芯片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网站及Cytscape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筛选出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将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在基因表达谱数据动态分析网页工具(GEPIA)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将与预后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用GEPIA网站进行表达量分析验证,筛选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结果从3个基因芯片中筛选出1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62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94个。对共3个基因芯片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STRING网站PPI绘制及Cytoscape软件核心网络分析后,筛选出19个核心差异表达基因。使用GEPIA在线网站对核心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表达验证,筛选出6个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即ANLN、CDK1、ECT2、NUSAP1、RRM2、TOP2A,这6个基因均与胰腺癌预后相关,且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结论使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发现6个基因可能是胰腺癌癌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基因,可为胰腺癌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以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生物信息学 差异表达基因
下载PDF
微波消融联合仑伐替尼及HAIC或TACE治疗进展期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2
作者 赵敬兵 钟晓蓉 +6 位作者 汪杰 李钊 吴建林 龚应年 余峰 周国俊 冷政伟 《现代医学》 2024年第6期892-899,共8页
目的:对比微波消融术(MWA)联合仑伐替尼及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评价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MWA联合仑伐... 目的:对比微波消融术(MWA)联合仑伐替尼及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进展期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评价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MWA联合仑伐替尼及HAIC或TACE联合治疗进展期HCC的96例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其中MWA联合仑伐替尼及HAIC方案治疗的患者43例,MWA联合仑伐替尼及TACE方案治疗的患者53例。根据mRECIST评价标准评估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不良事件发生发生率、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HAIC联合治疗组43例患者总体疗效评价ORR为67.4%,DCR为84.4%。TACE联合治疗组53例患者总体疗效评价ORR为32.1%,DCR为69.8%。HAIC联合治疗组、TACE联合治疗组中位PFS分别为13个月(95%CI 8~18)、9个月(95%CI 7.2~10.8)(P=0.042)。两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8个月(95%CI 11~25)、14个月(95%CI 10.7~17.3)(P=0.342)。HAIC联合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呕吐、腹痛、下肢静脉血栓及化疗相关骨髓抑制,TACE联合治疗组主要不良反应为发热、腹痛、肝功能异常及血小板减少,并且两组患者均无治疗相关死亡事件。结论:MWA联合仑伐替尼及HAIC治疗进展期HCC相比于MWA联合仑伐替尼及TACE组治疗进展期HCC有更高的PFS,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灌注化疗 微波消融 仑伐替尼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与开腹根治性切除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比较的Meta 分析
3
作者 吴建林 王伦镔 +5 位作者 余峰 李钊 汪杰 赵敬兵 周国俊 冷政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6-1219,共14页
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其解剖位置特殊,侵袭性强,手术难度极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一些大型肝胆胰脾疾病医学中心开展,其较传统开腹HCCA根治... 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CCA)是临床中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其解剖位置特殊,侵袭性强,手术难度极大。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发展,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已在一些大型肝胆胰脾疾病医学中心开展,其较传统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一定的争议。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疗效与安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集比较腹腔镜与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的临床研究,检索日期为建库至2023年8月31日。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估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0篇文献,包含1036例患者,其中457例行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腹腔镜组),579例行开腹HCCA根治性切除术(开腹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主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MD=0.61,95%CI=0.11~1.12,P<0.05)、R0切除率增高(OR=2.47,95%CI=1.47~4.14,P<0.05),但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次要结局指标方面,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手术时间延长(MD=51.39,95%CI=44.78~57.99,P<0.05)、术中出血量减少(MD=-75.29,95%CI=-92.46~-58.12,P<0.05)、切口长度缩小(MD=-10.25,95%CI=-19.12~-1.38,P<0.05),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均缩短(均P<0.05)。结论:基于目前的证据表明,腹腔镜HCCA根治性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淋巴结清扫数目和R0切除率,且创伤更小。鉴于研究的局限性,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latskin肿瘤 肝切除术 腹腔镜 预后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