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潍坊、莱芜、淄博6个蔬菜产区采集感叶霉病的番茄叶片,经分离纯化后,培养得到126株番茄叶霉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对3株代表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地区的126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基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价咯菌腈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结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30和0.80μg·m L^(-1),而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值均>100μg·m L^(-1)。不同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群体间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其中,潍坊地区叶霉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43μg·m L^(-1);淄博地区叶霉菌株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EC50值为0.79μg·m L^(-1)。泰安、济南、聊城、莱芜地区的叶霉菌株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0.75、0.71、0.58μg·m L^(-1)。咯菌腈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6—1.69μg·m L^(-1),平均值为0.64μg·m L^(-1),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2016—2017年田间试验表明,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在60.75 g a.i./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21%—75.02%和61.94%—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0 g a.i./hm^2、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与氟吡菌酰胺150 g a.i./h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咯菌腈有效成分为40.50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和治疗防治效果。2017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20.25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作用均高于治疗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孢子萌发基本无抑制作用,山东省6个蔬菜产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相对比较敏感。该药剂在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番茄叶霉病是危害温室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其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亟待开发高效替代药剂。研究旨在探索番茄叶霉病菌(Fulvia fulva)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建立敏感性基线,明确咯菌腈在田间的防治效果。【方法】在山东济南、泰安、聊城、潍坊、莱芜、淄博6个蔬菜产区采集感叶霉病的番茄叶片,经分离纯化后,培养得到126株番茄叶霉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咯菌腈对3株代表菌株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和芽管伸长3个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地区的126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并建立敏感性基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评价咯菌腈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结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平均EC50值分别为0.30和0.80μg·m L^(-1),而对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较弱,平均EC50值均>100μg·m L^(-1)。不同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群体间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其中,潍坊地区叶霉菌株对咯菌腈敏感性最高,平均EC50值为0.43μg·m L^(-1);淄博地区叶霉菌株敏感性相对较低,平均EC50值为0.79μg·m L^(-1)。泰安、济南、聊城、莱芜地区的叶霉菌株敏感性无显著差异,平均EC50值分别为0.65、0.75、0.71、0.58μg·m L^(-1)。咯菌腈对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EC50值在0.16—1.69μg·m L^(-1),平均值为0.64μg·m L^(-1),敏感性频率呈单峰曲线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可作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2016—2017年田间试验表明,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在60.75 g a.i./hm^2剂量下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防治效果分别为72.21%—75.02%和61.94%—70.65%,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苯醚甲环唑100 g a.i./hm^2、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与氟吡菌酰胺150 g a.i./hm^2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咯菌腈有效成分为40.50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高于对照药剂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和治疗防治效果。2017年咯菌腈有效成分为20.25 g a.i./hm^2时对番茄叶霉病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分别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代森锰锌700 g a.i./hm^2和甲基硫菌灵540 g a.i./hm^2的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的防治效果。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的保护作用均高于治疗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和芽管伸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孢子萌发基本无抑制作用,山东省6个蔬菜产区番茄叶霉病菌对咯菌腈相对比较敏感。该药剂在番茄叶霉病的田间防治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文摘【目的】评价蔬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对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明确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菌核病菌的毒力效应以及氟吡菌酰胺防治蔬菜菌核病的作用方式和田间应用效果,以指导氟吡菌酰胺的科学使用。【方法】从山东省昌乐、寿光、青州、临朐和泰安等地的蔬菜产区采集173株来自黄瓜、番茄、茄子、西葫芦、芸豆、辣椒等6种作物上的田间菌核病发病组织,室内分离纯化后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测定氟吡菌酰胺对病菌菌核产量、菌核形态和菌核菌丝型萌发的影响;采用离体茄子叶片接种试验确定氟吡菌酰胺防治菌核病的作用方式;最后通过两年田间药效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实际应用效果。【结果】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对来自不同作物的173株菌核病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差异不大,分布在0.02—0.30μg·mL^(-1),表明这些菌株可被用来分析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水平。EC50频率分布图呈单峰偏正态曲线分布,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该地区的蔬菜菌核病菌对氟吡菌酰胺均表现敏感。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核产量、菌核形态以及菌核菌丝型萌发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氟吡菌酰胺1.6μg·mL^(-1)处理浓度下,该药剂对3株来自不同作物的菌核病菌表现出相同的抑制趋势,其菌核的数量和干重均明显降低,形态明显变小,表明该药剂能够有效地减少菌核病菌的初侵染源数量,并降低其侵染活性;而经过连续3 d的观察,5μg·mL^(-1)氟吡菌酰胺对3株病菌的菌核菌丝型萌发的抑制率均在95%以上,表明该药剂有能力抑制菌核病菌的这一侵染方式,从而保护作物茎基部免受菌丝侵染。离体叶片接种防治试验表明,氟吡菌酰胺具有保护作用与治疗作用,40μg·mL^(-1)的保护效果为100.00%,治疗效果为88.8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和菌核净的防治效果,但该药剂对菌核病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表明该药剂在田间使用时应在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从而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2016和2017两年的田间药效试验中,氟吡菌酰胺200 g a.i./hm2处理对茄子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30%和87.60%,显著高于氟吡菌酰胺其他施用剂量以及对照药剂菌核净600 g a.i./hm2、多菌灵1 150 g a.i./hm2的防治效果。【结论】新型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氟吡菌酰胺对菌核病菌的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萌发均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且在田间能够有效地控制菌核病发生,因此该药剂是防治菌核病的高效药剂,可作为现有防治药剂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