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朕华 廖专 李兆申 《胃肠病学》 2015年第8期503-506,共4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和消化道肿瘤的1%,每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恶性GIST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转移性GIST既往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目前,对直径≤2 cm的上消化道GIST...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间叶源性肿瘤的18%和消化道肿瘤的1%,每年发病率为1/10万-2/10万。恶性GIST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复发率高达50%,转移性GIST既往中位生存期仅9个月。目前,对直径≤2 cm的上消化道GIST首选内镜超声(EUS)检查,直径〉2 cm的GIST因恶变程度高,首选手术切除,对于手术切除困难、风险高的病灶可选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辅助化疗和新辅助化疗。本文就GIST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风险分级 治疗 外科手术 放化疗 辅助
下载PDF
米诺环素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中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王宁 赵朕华 孟庆顺 《临床医学进展》 2021年第12期6093-6096,共4页
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然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增加,根除失败率升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含米诺环素的根除方案在幽门螺杆菌的初次和补救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 随着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幽门螺杆菌根除的重视度也逐渐提高。然而,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幽门螺杆菌的耐药率增加,根除失败率升高。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含米诺环素的根除方案在幽门螺杆菌的初次和补救治疗中有着较好的疗效。因此,合理应用含米诺环素的根除方案,对幽门螺杆菌的治疗有着深远意义。本文就米诺环素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方案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米诺环素 耐药率 治疗方案
下载PDF
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3
作者 任道聪 王宁 +1 位作者 赵朕华 孟庆顺 《临床医学进展》 2022年第12期11590-11595,共6页
回盲部位于人体右下腹髂窝处,是连接大肠和小肠的“特殊关卡”,同样也是多种肠道病变的好发部位,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回盲部溃疡... 回盲部位于人体右下腹髂窝处,是连接大肠和小肠的“特殊关卡”,同样也是多种肠道病变的好发部位,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ITB)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检出率也在逐年升高,但由于其在临床症状、影像学、内镜下表现以及病理等方面的相似性,目前在溃疡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方面仍有不足,为后续的临床诊疗带来了较大难题。现对常见回盲部溃疡性病变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盲部溃疡 内镜 影像学 鉴别
下载PDF
季节变化对消化性溃疡内镜检出率的影响:一项单中心10年内镜数据回顾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王天骄 高绥之 +14 位作者 夏士博 赵朕华 朱曙光 苏松 王东 吴仁培 綦珂 李淑德 王洛伟 杜亦奇 刘枫 金震东 邹多武 廖专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91-295,共5页
目的探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0年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内镜检出率是否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上消化道内镜操作例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及就诊状态患者的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是否不同。方法根据2004年至2014年中国农历节... 目的探讨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10年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内镜检出率是否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上消化道内镜操作例数的变化趋势,以及不同性别、年龄及就诊状态患者的消化性溃疡检出率是否不同。方法根据2004年至2014年中国农历节气变化规律,划分不同季节的时间段,并将内镜数据归类。不同性别、年龄组及就诊状态患者消化性溃疡检出率等计数资料行X。检验。以One—Way-ANOVA检测内镜操作例数及消化性溃疡检出例数是否有随时间增多或减少的趋势,并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的方法检验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内镜检出率是否存在季节性差异。结果研究共导出了215692例内镜报告,其中33559例被诊断为消化性溃疡,胃溃疡1827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289例。不同性别、年龄组、就诊状态、年度、季节的患者消化性溃疡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胃溃疡(P〈0.01,OR=0.983,95%CI:0.976~0.987)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P〈0.05,OR=0.992,95%CI:0.986—0.997)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各季节上消化道操作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胃溃疡内镜检出率(P〈0.01,OR=1.04,95%CI:1.03—1.06)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镜检出率(P〈0.01,OR=1.05,95%CI:1.03~1.06)均有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冬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9.26%和8.38%,胃溃疡春季检出率较低(8.16%),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秋季检出率最低(5.88%)。结论在2004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内镜实施例数显著提升,并显示了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虽然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检出例数提升,但其检出率却显著下降。两种消化性溃疡都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冬季检出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上消化道内镜 季节
原文传递
ERCP术后胰腺炎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钱阳阳 赵朕华 +1 位作者 廖专 李兆申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206-210,共5页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是胆胰疾病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作为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并发症,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 PEP)、出...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是胆胰疾病一项重要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具有诊断确切、疗效好、创伤小、不良反应少及费用低等优点。但其作为有创操作,术后有一定并发症,包括ERCP术后胰腺炎( post-ERCP pancreatitis , PEP)、出血、感染等,其中,PEP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并发重症胰腺炎,患者的生命会受到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预防PEP,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迄今为止,直肠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及胰管支架置入的效果是比较明确的,但仍未有效解决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本文就PEP的定义、发生率、危险因素尤其是预防治疗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胰腺炎 ERCP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非甾体类抗炎药 危险因素 重症胰腺炎 PEP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功能胶囊内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启杰 赵朕华 +1 位作者 李兆申 廖专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39-642,共4页
目前,胶囊内镜以图像采集为主,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尤其适用于小肠疾病,但食管胶囊内镜、磁控胃胶囊内镜及结肠胶囊内镜也日渐增多。近年来,胶囊内镜的研发已由单纯图像诊断向新型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新型胶囊分为检查胶囊和诊断... 目前,胶囊内镜以图像采集为主,用于消化道疾病诊断,尤其适用于小肠疾病,但食管胶囊内镜、磁控胃胶囊内镜及结肠胶囊内镜也日渐增多。近年来,胶囊内镜的研发已由单纯图像诊断向新型诊断和治疗方向发展。新型胶囊分为检查胶囊和诊断胶囊,现就各类功能胶囊内镜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镜 疾病诊断 图像采集 小肠疾病 图像诊断 消化道 治疗方
原文传递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消化系统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赵朕华 廖专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6-198,共3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高清晰的光学成像技术,成像原理与超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将声波转换为光波,采用波长为750~1300 nm的低能量红外光,通过测量经各组织层折射后...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型、高清晰的光学成像技术,成像原理与超声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将声波转换为光波,采用波长为750~1300 nm的低能量红外光,通过测量经各组织层折射后的反射光性质和回波延迟时间形成图像[1-2]。OCT具有高分辨率、横断面及层析成像特点,轴 向 分辨率 为10μm,为超声内镜的10~25倍,扫描深度2~3 mm,虽不及超声内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消化系统 应用 光学成像技术 回波延迟时间 超声内镜 高分辨率 成像原理
原文传递
改良组织块法培养C57BL/6小鼠胰腺星状细胞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朕华 王录美 +11 位作者 刘牧云 朱曙光 于金 赵安静 胡良皞 满晓华 金晶 吴洪玉 高军 刘善荣 李兆申 廖专 《中华胰腺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期34-37,共4页
目的通过改良传统组织块法培养C57BL/6小鼠胰腺星状细胞(PSCs),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快速获得大量小鼠PSCs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C57BL/6小鼠胰腺组织,经胎牛血清清洗后剪切成0.5—1mm’组织块,经贴壁培养4d取原代PSCs,并传代。... 目的通过改良传统组织块法培养C57BL/6小鼠胰腺星状细胞(PSCs),建立一种简便易行、快速获得大量小鼠PSCs的培养方法。方法分离C57BL/6小鼠胰腺组织,经胎牛血清清洗后剪切成0.5—1mm’组织块,经贴壁培养4d取原代PSCs,并传代。采用油红0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变化,采用细胞免疫法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α—SMA、Desmin表达。结果贴壁4d的原代PSCs多呈椭圆形或星形,胞质内大量脂滴,表达α-SMA及Desmin蛋白的细胞少;传代后细胞变大、伪足丰富,脂滴减少或消失,原代、传代PSCs的d—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53±0.071、2.290±0.055,传代细胞的表达显著高于原代细胞(P〈0.05),表达Desmin蛋白的细胞数量显著增加。结论改良组织块法可高产和高纯度地获得小鼠静息态和激活态两种状态的PSCs,可以满足体外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培养技术 胰腺星形细胞 细胞分离 体外研究
原文传递
磁控胶囊内镜500例胃部检查的临床应用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顾元婷 朱曙光 +8 位作者 苏松 杜寒 于金 赵朕华 安薇 苏晓菊 赵安静 廖专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MGCE)在胃部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接受MGCE检查的5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通过观察MGCE对胃部病变的检出率、通过时间、不良反应事件、清晰度和可视度,以及对比MGCE与... 目的探讨磁控胶囊内镜(MGCE)在胃部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接受MGCE检查的5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通过观察MGCE对胃部病变的检出率、通过时间、不良反应事件、清晰度和可视度,以及对比MGCE与食管胃十二指肠镜(EGD)对胃部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分析MGCE对胃部检查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果MGCE胃部病变检出率为57.8%(289/500),胃部平均通过时间(106.0±101.1)min。胃部总体清晰度有效率为91.8%,可视度满意率为98.8%。与EGD在局灶性病变检出情况进行对比,可观察到MGCE检出病变能力好,其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2.0%、85.7%和88.3%。本研究中除1例出现胶囊滞留并发症外(0.2%)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结论MGCE对于胃部疾病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且性能稳定安全,可作为胃部疾病有效的检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囊内窥镜 诊断 对比研究 胃部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