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寂静的前震与地震预测 被引量:48
1
作者 赵根模 杨港生 陈化然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7,共9页
寂静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统计表明 ,与寂静地震有关的前驱波比前震有更大的普遍性 ,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主震前 7天之内 ,从一部分中等地震到特大地震之前都已观测到前驱波 ,这就说明大的脆性破裂之前 ,较小的缓慢破... 寂静地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统计表明 ,与寂静地震有关的前驱波比前震有更大的普遍性 ,出现的时间主要集中在主震前 7天之内 ,从一部分中等地震到特大地震之前都已观测到前驱波 ,这就说明大的脆性破裂之前 ,较小的缓慢破裂在自然界是存在的而且比较普遍。根据 1 969年渤海地震和 1 976年唐山地震的前驱波记录进行定位试验 ,证明在观测条件具备时 ,概略的定位是可行的 ,而且表明前驱波是来源于大震震源附近的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驱波 缓慢破裂 地震预测 寂静地震 短临预报
下载PDF
远古时代京津唐地区一次大震的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赵根模 王若柏 +1 位作者 刘雨田 郑文俊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9-25,共7页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 本文介绍了京津唐地区内埋藏在全新世地层中的一次古地震遗迹和构造变形。通过对本区全新世地层、古环境的研究确定这次地震事件为距今4000年、本区海侵结束时发生的,恰恰与史料纪载的“地震传说”一致。文章最后对发震背景,砂基液化以及震中、震级等问题进行了一些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构造形变 京津唐地区
下载PDF
断层位错引起的应力场变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 被引量:11
3
作者 赵根模 姚兰予 马淑芹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8-454,共7页
断层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影响相邻断层的稳定性,研究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有密切关系.按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半无限弹性介质中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南与华北地区,多数后继大地震发生在剪应力S(xy)增... 断层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影响相邻断层的稳定性,研究断层相互作用与地震危险性预测有密切关系.按弹性位错理论计算半无限弹性介质中矩形断层错动产生的应力场,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南与华北地区,多数后继大地震发生在剪应力S(xy)增大和正应力S(yy)减小区.地震发生概率的增益与作用于断层上的应力增量呈函数关系,剪应力增加和正应力减少可引起地震触发.定义地震触发活化系数At表示地震活动度变化,At值空间扫描有助于确定具体的危险地点.最后讨论了大范围相互作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相互作用 应力场变化 地震 危险性
下载PDF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3-32,共20页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地震迁移 应力触发 形变波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影响城市隐伏活断层探查与评价的两个重要问题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根模 唐仲兴 任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6-40,共5页
实践证明,对于有厚层第四纪沉积层覆盖的城市活断层探查,存在二个问题。一是上断点层位作为活动性指标的局限性;二是探测手段有效深度范围和分辨率的有限性。二个问题共同点都是使探测的上断点深度大于真实上断点深度,结果就是漏掉活断... 实践证明,对于有厚层第四纪沉积层覆盖的城市活断层探查,存在二个问题。一是上断点层位作为活动性指标的局限性;二是探测手段有效深度范围和分辨率的有限性。二个问题共同点都是使探测的上断点深度大于真实上断点深度,结果就是漏掉活断层,低估断层的地震危险性,这与近年来许多地方"意外"发生破坏性地震有密切关系。须在探查与评价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讨论,予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分辨率 分震危险性 震级 第四纪沉积层
下载PDF
声波探测显示的渤海湾西部全新世断层活动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根模 赵国敏 +1 位作者 杨港生 王大宏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9-146,共8页
本文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成果,讨论了渤海湾西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上部地层划分、晚冰期与冰后期的沉积地层学特点及最新断裂活动的证据等。声波探测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 本文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成果,讨论了渤海湾西部全新世和晚更新世上部地层划分、晚冰期与冰后期的沉积地层学特点及最新断裂活动的证据等。声波探测由于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细节,如斜层理等三角洲沉积标志特征可清晰显示,水平层理不发育的黄土堆积特征也有显示。在声波剖面中地层界面的中断和弯折变形显示了最新断裂活动的证据,依据地层学资料,确定其年代距今仅为几千年,即全新世中期。这些断层的平面位置与基底或第三纪地质构造图中的断层位置一致,表明有些断层活动贯穿了更新世并延续到全新世,这些勘探成果对渤海西部断层活动性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在声波剖面中还发现一些垂向小型结构构造,其成因不明,是否代表了某种地质事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全新世 活断层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触发与差别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艳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70-484,共15页
岩石圈、地壳由众多板块、地块及层圈组合而成,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活断层在地壳中犹如神经网络也是复杂的开放体系。因此活断层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地震断层破裂产生应力扰动,可能触发其他断层破裂,不仅在近处,也会在远处发生... 岩石圈、地壳由众多板块、地块及层圈组合而成,是开放性复杂巨系统,活断层在地壳中犹如神经网络也是复杂的开放体系。因此活断层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例如地震断层破裂产生应力扰动,可能触发其他断层破裂,不仅在近处,也会在远处发生。不同的活断层构造产状、活动方式及应变阶段不同,对同一次触发响应不同。触发与差别响应二者的叠加效应在地震活动性上有重要表现。表现之一是区域大震后,余震区外地震活动显著增强处发生继发性大震的概率最大,也即率先出现"远余震、诱发前震、响应震"的地方地震危险性增大,对预测未来地震位置有效。对本区1950—2013年地震统计表明,预测成功率W=1-漏报率-虚报率=80%。同时,对当前地震危险区作了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触发 差别响应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中国地震昼夜分布和季节分布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根模 张恒 任峰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56,共6页
采用 Morishita(森下 )指数 Iδ 方法分析中国地震昼夜和季节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 ,M≥ 8地震的 Iδ值分别为 1 .40和 1 .2 0 ,具有明显的丛集特点 ;M≥ 7地震 Iδ 值分别为 1 .0 3和 1 .1 2 ,为轻度丛集分布 ;M≥ 6地震 Iδ值分别为 0 ... 采用 Morishita(森下 )指数 Iδ 方法分析中国地震昼夜和季节分布特点 ,结果表明 ,M≥ 8地震的 Iδ值分别为 1 .40和 1 .2 0 ,具有明显的丛集特点 ;M≥ 7地震 Iδ 值分别为 1 .0 3和 1 .1 2 ,为轻度丛集分布 ;M≥ 6地震 Iδ值分别为 0 .94和 1 .0 2 ,为均匀分布和随机性分布 ;M≥ 5地震 Iδ值分别为 1 .0 1和 0 .99,为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大地震丛集分布特点明显 ,中小地震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特点明显。统计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下指数 中国 地震 昼夜分布 季节分布 统计分析
下载PDF
黄海和渤海海域地震空间分布的集群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根模 刁桂苓 杨港生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7-34,共8页
本文依据中国大陆地震台网和朝鲜半岛地震台网记录及历史资料,获得了黄海和渤海海域的地震空间分布图象,采用集群分析法进行了地震分带。对1960~1984年地震资料的分析显示,存在3个大的地震带:第一条是北东走向,从中国苏... 本文依据中国大陆地震台网和朝鲜半岛地震台网记录及历史资料,获得了黄海和渤海海域的地震空间分布图象,采用集群分析法进行了地震分带。对1960~1984年地震资料的分析显示,存在3个大的地震带:第一条是北东走向,从中国苏北平原到朝鲜半岛中部;第二条是北西走向,从中国渤海到朝鲜半岛南部;第三条是北西向,从中国辽宁省西部到朝鲜平壤附近。大部分地震都落入这3个带中,地震强度低于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地震 集群分析 空间分布 渤海
下载PDF
2015尼泊尔大地震及喜马拉雅造山带未来地震趋势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根模 刘杰 吴中海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51-358,共8页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大地震是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运动,特点是震源很浅,震中烈度达Ⅺ度,震害严重。破裂带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穿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使首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该震是1934年以来尼泊尔最...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s8.1级大地震是发生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的低角度逆冲断层运动,特点是震源很浅,震中烈度达Ⅺ度,震害严重。破裂带走向北西西—南东东,穿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使首都建筑遭受严重破坏。该震是1934年以来尼泊尔最大地震,标志着喜马拉雅带自1950年以来半个世纪的平静期已经结束。自2005年进入新活动期,至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发生已达到活动高潮。预计将持续十到几十年。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分析,今后可能沿喜马拉雅带走向发生纵向迁移,将在喜马拉雅带东段发生更大的地震,从而使地震高潮达到顶峰而结束,可能对我国西藏东南、不丹和印度边界产生破坏。另外还可能沿着与喜马拉雅带走向垂直方向向北迁移(即横向迁移),在几年之内即可在西藏、青海引起破坏性地震,需要相关省市做好监测预报和防灾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高潮 地震迁移 地震趋势
下载PDF
声波方法在城市活断层探查与评价中的应用——人工地震、雷达和声波方法的比较与组合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根模 王大宏 +1 位作者 任峰 陈宇坤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7-224,共8页
断层上断点深度是确定平原隐伏断层活动年代的关键数据 ,对同一断层用不同物探方法获得的数据相差可达几十到几百米 ,这一差值可能导致对断层活动性的判定结论完全相反 ,由于缺乏宽频带、中心频率高的人工震源 ,只能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 断层上断点深度是确定平原隐伏断层活动年代的关键数据 ,对同一断层用不同物探方法获得的数据相差可达几十到几百米 ,这一差值可能导致对断层活动性的判定结论完全相反 ,由于缺乏宽频带、中心频率高的人工震源 ,只能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人工地震波、电磁波和声波的频率越高 ,分辨率越高 ,但衰减快 ,可探测深度也降低。相反 ,频率低 ,分辨率下降 ,但探测深度增大。人工地震波频率为数十赫兹 ,探测深度大 ,分辨能力低。雷达电磁波为 10 6HZ量级 ,分辨能力强 ,但探测深度很小。声波为数千赫兹 ,分辨能力优于人工地震 ,探测深度大于雷达 ,性状介于二者之间 ,适合厚层第四纪沉积层的超浅层探查。声波高分辨率超浅层探测的初步结果表明 ,以往华北平原东部某些断层活动性的论断可能要做很大的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 活断层
下载PDF
渤海湾西部声纳探测发现全新世埋藏槽谷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根模 李振海 +1 位作者 杨港生 王大宏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0-523,共4页
声波探测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细节、斜层理等三角洲沉积标志特征。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原始记录。探测发现,在大沽口以东27km处存在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埋... 声波探测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和信号发射频度,可以获得高品质浅地层剖面,显示出沉积地层的结构与构造细节、斜层理等三角洲沉积标志特征。展示了渤海湾西部浅地层声纳探测原始记录。探测发现,在大沽口以东27km处存在一个以前不为人知的埋藏槽谷,涉及地层的时代为晚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中期。宽达几百米到1km,深约30m,走向北北西,形成时代距今约5000~6000a,可能代表了某种重大地质事件,其成因有溺谷充填和构造断陷2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西部 声纳探测 埋藏槽谷 全新世
下载PDF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一)──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巨震及火山活动迁移 被引量:13
13
作者 赵根模 姚兰予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40-447,共8页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 本研究揭示了一个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大震迁移系列──17世纪到18世纪初期,大地震从西太平洋海沟到中国大陆内部的横向迁移,历时约134年,距离约2600km,速度约为19km/a,迁移方向与板块俯冲方向一致,与板块边界走向垂直.迁移有两个分支:一支向西终止于大陆中央经向带(贺兰山-六盘山断裂带),触发了华北历史上最强大的地震活动幕,构成“S”形迁移迹线,包括4次M≥8.0地震;另一支向北经过朝鲜半岛,终止于中国黑龙江省北部,触发了长白山和五大莲池的火山喷发活动.迁移的时-空间线性度良好,速度稳定,并逐渐衰减.推测与海沟板块俯冲突然加速引起软流圈物质的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东亚大陆 火山活动 巨震
下载PDF
根据验潮记录研究中国海岸地壳构造变形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根模 刘喜兰 +2 位作者 马淑芹 田山 何淑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1-378,共8页
依据 4 8个验潮站记录 ,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 ,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 ,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 :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 依据 4 8个验潮站记录 ,计算出相对海平面年均值长期变化速率 ,经全球气候型海平面变化因子校正 ,获得了中国海岸现代地壳构造变形速率。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海岸构造变形的平面和纵断面图象与海岸构造格局一致 :北方海岸大面积升降区比较完整 ,分界明显 ,表现出大范围块体运动特征 ;南方海岸比较复杂 ,升降差异变化快 ,呈现以上升为主、局部下沉的特征。在升降差异分界地区均有活动断裂通过 ,这些地区也是近海地震活动强烈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海岸 验潮记录 海平面 构造变形 地壳 地质
下载PDF
黄海地震活动与地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根模 陈化然 +1 位作者 杨港生 邱虎 《华北地震科学》 1999年第2期28-35,共8页
黄海是东亚大陆边缘盆地中地震较活跃的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对海岸和海底工程造成威胁。本文依据中国台网记录分析了海域地震活动图象,表明黄海地震活动水平与大陆相似。据聚类分析原则划分地震线,并与已知的大地构造资料进... 黄海是东亚大陆边缘盆地中地震较活跃的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对海岸和海底工程造成威胁。本文依据中国台网记录分析了海域地震活动图象,表明黄海地震活动水平与大陆相似。据聚类分析原则划分地震线,并与已知的大地构造资料进行了比较:表明海域地震线基本反映了海底活断层的轮廓。大型地震线走向北东和北西,可达朝鲜半岛,北东向地震线与黄海莫氏面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有深部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地震活动性 活断层 地震构造
下载PDF
注水诱发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和尾波衰减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根模 杨港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03-310,共8页
利用区域性台网记录测定了任邱油田注水诱发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和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地壳上层有很大水平应力,断层面解受注水井附近局部原生断层影响与华北现代应力场的优势破裂方向和错动方式有差别。地震应力降分布范围为0.2—3.0巴... 利用区域性台网记录测定了任邱油田注水诱发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和尾波衰减特征,结果表明地壳上层有很大水平应力,断层面解受注水井附近局部原生断层影响与华北现代应力场的优势破裂方向和错动方式有差别。地震应力降分布范围为0.2—3.0巴。平均尾波Q_0值为75,属于地壳上部沉积岩层的正常情况,发现在时间上表现出与注水量增减有关的波动。在空间上表现出震群密集区Q_0值较外围区偏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水 诱发地震 尾波 震源 应力场
下载PDF
东亚大陆的地震迁移(二)──沿地震带的迁移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根模 姚兰予 《华南地震》 1997年第1期15-24,共10页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沿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震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青... 分析了东亚大陆现代和历史地震沿地震带顺序的迁移图象,以时空线性度做为迁移图象的判别参数,确定了:(1)20世纪上半叶帕米尔-贝加尔、苏门答腊-蒙古、喜马拉雅三个地带的大范围巨震迁移事件,该三带迁移具有同期性和交叉性,围绕青藏高原周边呈三角形图案。迁移速度为55~1500km/a;(2)中国大陆内部区域性地震带的小规模迁移,共12个地带的28个迁移序列。有些地带在几百年内地震曾反复迁移,迁移速度从1.1~100km/a不等。统计表明,迁移速度与震级、地震带长度和区域构造运动速率成正相关。最后讨论了大范围断层相互作用、应力转移和形变波动在迁移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迁移 应力转移 形变波 地震带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周边地震活动图像及未来大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82-2087,共6页
对比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区图像和现代华东地区地震围空区图像,发现二者很相似,都是环绕郯庐断裂带周围呈椭圆形,长轴走向近南北,面积约39×10~4km^2。涵盖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黄海地区。空区范围、... 对比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区图像和现代华东地区地震围空区图像,发现二者很相似,都是环绕郯庐断裂带周围呈椭圆形,长轴走向近南北,面积约39×10~4km^2。涵盖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黄海地区。空区范围、形态、面积、形成时间近似。另外,自201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前兆台网出现大范围异常,集中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因此,郯庐带南段的大震危险概率可能正在增大,需引起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震空区 前兆异常 地震危险性 地震中长期预报
下载PDF
前震和普通震群震源深度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18
19
作者 赵根模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57-66,共10页
本文从强固区模型和地壳应力分布特点出发,讨论了前震和普通震群在震源深度分布上的差异性。分析中国大陆39组震群震源深度数据。结果表明,普通震群多数分布在强度较低的上地壳,前震和前兆震群比普通震群要深得多,可能达到中下地壳,差... 本文从强固区模型和地壳应力分布特点出发,讨论了前震和普通震群在震源深度分布上的差异性。分析中国大陆39组震群震源深度数据。结果表明,普通震群多数分布在强度较低的上地壳,前震和前兆震群比普通震群要深得多,可能达到中下地壳,差别显著。为减小测深误差的影响,建议把相对深度特征值△H作为一种识别前震和普通震群的可能标志。普通震群最大深度H_(max)一般≤16km,而前震的H_(max)均>16km。震群的震源垂直尺度△H_1≤10km,而前震的△H_1>10km。震群的最大深度距平值△H_2≤6km,而前震的△H_2>6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震 震源深度 震群 地震前兆
下载PDF
地震前海平面异常变化和机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根模 杨港生 +1 位作者 马淑芹 邱虎 《华南地震》 2000年第1期6-15,共10页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 根据国内外沿海大地震前后海平面变化的实例,分析海平面变化的前兆意义。资料证实,大部分近海大地震前存在局部海域可以识别的海平面异常变化。19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验潮站记录了大量与地震有关的海平面变化实例,为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最有代表的标准震例是1941年11月25日葡萄牙亚速尔群岛8.3级大地震,我国渤海1969年7月18日7.4级地震前后烟台站的验潮记录也显示出显著异常。海域构造环境和地震发生机制不同,海平面异常变化特点也有所区别。本文划分了板块碰撞边界、离散边界、转换断层和陆缘海4种类型。板块碰撞边界地震以1941年亚速尔群岛地震及1960年智利地震为代表;陆缘海包括弧后盆地与陆缘裂谷盆地,以1964年日本新泻地震和1969年中国渤海地震为代表;转换断层海岸震前升降运动不明显,以1906年美国旧金山地震和1933年美国长滩地震为代表;至于板块离散边界地区,尚未见到有关报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海平面异常变化 变化机理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