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嵌合抗原受体技术免疫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徐晓军 赵海招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21-525,共5页
嵌合抗原受体(CAR)是单链抗体的可变区和T细胞信号分子的融合蛋白,它使T细胞可以通过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识别特异性抗原,发挥杀伤作用。目前,CAR的信号域已从第一代的单一信号分子发展为包含CD28、4-1BB等共刺激分子的多信号结构域(第二... 嵌合抗原受体(CAR)是单链抗体的可变区和T细胞信号分子的融合蛋白,它使T细胞可以通过非MHC限制性的方式识别特异性抗原,发挥杀伤作用。目前,CAR的信号域已从第一代的单一信号分子发展为包含CD28、4-1BB等共刺激分子的多信号结构域(第二、三代),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及杀伤能力明显增强。利用靶向CD19和CD20的CAR修饰的T细胞进行过继输注,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临床试验表明第二代CAR的抗肿瘤能力较第一代CAR明显增强,对于复发及难治性B系肿瘤有一定的疗效。同时,CAR技术也正研究用于骨髓移植后的过继免疫治疗等领域。在治疗安全性方面,目前临床试验中大部分患者对CAR治疗耐受性良好,但学者们对CAR可能引起插入突变、脱靶效应和炎症反应等不良反应也不无忧虑。本文就CAR技术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及安全性评价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合抗原受体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治疗 CD19 CD20
下载PDF
尿儿茶酚胺水平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复发的关系
2
作者 刘江琳 王敏敏 +2 位作者 赵海招 徐学 赵翠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2期78-81,共4页
探究尿儿茶酚胺(CA)水平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复发之间的内在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2021.12期间本院收治的VVS患儿(5-18岁)202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复发组43例(物理治疗后1年内复发)... 探究尿儿茶酚胺(CA)水平与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复发之间的内在关联。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1-2021.12期间本院收治的VVS患儿(5-18岁)202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将其分为复发组和非复发组,复发组43例(物理治疗后1年内复发),非复发组159例(物理治疗后1年内无复发)。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患儿VVS复发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24小时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高于非复发组(P <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24小时尿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是患儿VV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1)。结论:24小时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是儿童VVS复发的危险因素,应对这部分儿童尽早干预,多加监测以改善这些儿童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儿童 儿茶酚胺 复发 直立倾斜试验
下载PDF
儿童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徐晓军 赵海招 汤永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31-234,共4页
过去的40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的资料,0~ 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由1975至1977年的58%提高到2003至2009年的83%,其中儿童第一大肿瘤急性淋巴白血病(ALL)的生存率已超过90%[1].但是... 过去的40年,儿童肿瘤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的资料,0~ 14岁儿童恶性肿瘤的5年生存率已经由1975至1977年的58%提高到2003至2009年的83%,其中儿童第一大肿瘤急性淋巴白血病(ALL)的生存率已超过90%[1].但是,每年的死亡病例仍不在少数,肿瘤复发和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是主要原因.因此,对于难治和复发的恶性肿瘤,开展免疫治疗不失为一挽救性策略.况且,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领域进展迅速,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使之成为颇具前景的治疗儿童肿瘤的选择.现将近年来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儿童肿瘤 临床研究 急性淋巴白血病 5年生存率 恶性肿瘤 肿瘤复发 癌症研究所
原文传递
嵌合抗原受体在血液恶性肿瘤诊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赵海招 汤永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68-871,共4页
白血病是儿童和成人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及成人白血病的治疗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白血病复发及耐药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
关键词 诊疗技术 血液恶性肿瘤 临床应用 抗原受体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嵌合 人白血病 白血病复发
原文传递
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对可疑直立不耐受患儿快速识别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孔清玉 赵翠芬 +1 位作者 王敏敏 赵海招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29,共5页
目的探讨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在可疑直立不耐受(OI)患儿快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诊治的379例因OI症状入院患儿为病例组;选取20名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门诊健康查体儿... 目的探讨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在可疑直立不耐受(OI)患儿快速识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儿科诊治的379例因OI症状入院患儿为病例组;选取20名无晕厥及晕厥先兆症状的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为无症状对照组。病例组根据直立试验及直立倾斜试验(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组、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组、POTS合并VVS组。分析所有入组儿童试验过程中的血压及心率数据,分别计算各组研究对象卧立位及卧立倾斜位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及心率变异系数(HRCV)。5组研究对象各项指标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Dunnett′s T3法;5组内卧立位与卧立倾斜位变异系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卧立位心率及血压变异系数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估。结果379例患儿中,HUTT阴性组79例、VVS组208例、POTS组52例、POTS合并VVS组40例,无症状对照组20名。无症状对照组、HUTT阴性组、VVS组、POTS组、POTS合并VVS组患儿卧立位SBPCV分别为(3.8±1.0)%、(5.3±2.2)%、(6.6±3.4)%、(5.9±3.6)%、(6.9±2.8)%,卧立倾斜位SBPCV分别为(4.5±0.8)%、(6.0±1.9)%、(7.1±2.6)%、(6.0±2.1)%、(7.3±2.5)%,卧立位DBPCV分别为(7.3±1.2)%、(9.1±3.7)%、(9.1±4.9)%、(9.1±4.8)%、(11.6±4.6)%,卧立倾斜位DBPCV分别为(7.4±1.1)%、(9.4±2.9)%、(10.1±3.8)%、(9.2±3.3)%、(11.0±4.7)%,卧立位HRCV分别为(7.6±2.6)%、(12.9±3.7)%、(16.2±4.3)%、(21.2±5.9)%、(24.9±5.3)%,卧立倾斜位HRCV分别为(8.1±1.6)%、(10.1±2.7)%、(14.1±4.3)%、(15.6±3.7)%、(18.9±4.0)%,各项指标的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91、25.47、19.82、14.65、104.52、92.51,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当卧立位SBPCV及HRCV分别为4.4%及10.5%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3及0.877,其对HUTT阴性组预测价值的灵敏度分别为58.2%及78.5%,特异度分别为80.0%及95.0%。结论心率及血压的变异系数可作为OI患儿自主神经功能评价的一项参考指标;当卧立位SBPCV≥4.4%或HRCV≥10.5%时,建议行HUT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晕厥 心率 血压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