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织化交流机制在青年科技人才中的现状研究
1
作者 罗欣 闫子慧 +3 位作者 谭旭彤 陈癸霖 赵潺 吴南 《经济师》 2023年第2期10-12,共3页
组织化交流机制基于其可靠性,成为青年科技人才学术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组织化交流机制,调查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交流现状的评价,以及机构对科技交流机制和绩效的符合程度,探讨科技交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问卷结合量... 组织化交流机制基于其可靠性,成为青年科技人才学术交流活动中的重要方式。文章基于组织化交流机制,调查青年科技人才对科技交流现状的评价,以及机构对科技交流机制和绩效的符合程度,探讨科技交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采用问卷结合量表的形式,对个人科技交流参与情况、参与方式、满意程度以及机构或个人在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合作环境、人才能力的符合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均值、标准差计算得分,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科技交流绩效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青年科技人才对组织化交流形式的满意度较高,其中对组织内同行交流、机构牵头类的交流活动、线下形式交流活动的满意度最高,而跨机构、跨学科的学术交流最受欢迎。人才能力、合作环境对科技交流绩效的影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文化环境、制度环境对科技交流绩效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文章认为,青年科技人才组织化交流环境与制度设计以及跨机构跨学科交流机制和线上人才交流形式在质量控制、激励机制与技术支持等方面仍待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人才交流 组织化交流机制 交流绩效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白塞综合征患者疾病活动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刘烨玲 王之冕 +6 位作者 敖懿源 郁欣 张孟昊 王小欧 刘金晶 赵潺 郑文洁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5,共8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新冠期间减停免疫抑制治疗和新冠疫苗接种对白塞综合征(Behçet’s syndrome,BS)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期间BS患者的原发病特征和新冠感...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感染、新冠期间减停免疫抑制治疗和新冠疫苗接种对白塞综合征(Behçet’s syndrome,BS)患者疾病活动的影响。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回顾性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期间BS患者的原发病特征和新冠感染相关信息。构建泊松广义估计方程模型,比较新冠感染组和非感染组BS疾病活动发生率比(incidence rate ratio,IRR)。运用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基于比值比(odds ratio,OR)评估免疫抑制治疗减停和疫苗接种对BS疾病活动、新冠病程及发热时长的影响。结果研究纳入228例感染新冠的BS患者和31例未感染新冠的BS患者,结果显示感染组BS患者疾病活动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IRR=2.208,95%CI:1.713~2.845,P<0.001)。治疗减停及新冠疫苗接种均不影响原发病活动和新冠感染病程,但治疗减停增加患者发热时长(校正后OR=2.736,95%CI:1.447~5.175,P=0.003),而疫苗接种缩短发热时长(校正后OR=0.743,95%CI:0.602~0.917,P=0.006)。结论新冠感染显著增加BS疾病活动风险,治疗调整和疫苗接种可影响新冠发热病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综合征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疾病活动
下载PDF
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赵潺 张美芬 董方田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2期109-112,共4页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VK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 目的观察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治疗Vogt-小柳-原田病(Vogt-Koyanagi-Harada disease,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玻璃体切除+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VK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VKH患者共4只眼接受了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患者中男2例,女1例,平均年龄40.7岁(31~48岁)。接受视网膜下膜取出术的4只眼中,术前均有黄斑区视网膜下膜,最佳矫正视力在光感至0.06之间;2只眼术前无白内障,1只眼合并轻度白内障,1只眼合并重度白内障。所有患眼在术中均行玻璃体大部切除+视网膜切开+视网膜下膜取出术;合并重度白内障的患眼术中行后路晶体切除术;1只眼术中行C3F8填充,另3只眼行硅油填充。所有患者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过程中,3只行硅油填充术的患眼均行二期硅油取出术,术后随诊过程中均无视网膜脱离。2只术前无白内障的患眼在随访过程中均出现白内障并影响视力,均成功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有轻度白内障的患眼行硅油取出术的同时行后路晶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末次随诊在最后一次手术后1~6个月,平均3.8个月,均无活动性的前后节炎症。4只眼的末次随诊视力较第1次术前均有所提高。结论视网膜下膜取出术是治疗VKH合并黄斑区视网膜下膜的有效方法;下膜取出术后常出现白内障,需要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病 视网膜下纤维化 手术治疗
下载PDF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化为视网膜细胞观察 被引量:4
4
作者 晁炜静 李康华 +6 位作者 戴荣平 韩钦 闫曦 赵潺 于伟泓 董方田 春华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7-410,共4页
目的:研究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AD-MSC,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h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检测血... 目的:研究成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D-MSC)体外诱导分化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情况。方法:分离、培养和鉴定hAD-MSC,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hAD-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并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vWF)的表达情况。制备hAD-MSC体外诱导液,用诱导剂和诱导液共同诱导hAD-MSC向视网膜细胞分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hAD-MSC经诱导后表达光感受器细胞标志物视紫红质(Rhodopsin)和RPE细胞标志细胞角蛋白(Pan-CK)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法证实,分离培养的hAD-MSC经体外诱导后可表达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标志Pan-CK、Rhodopsin和vWF。结论:hAD-MSC经过体外诱导可以向视网膜RPE、光感受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分化 光感受器细胞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下载PDF
肿瘤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眼科系统毒性反应的诊治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小伟 王铮 +11 位作者 赵潺 王汉萍 郭潇潇 周佳鑫 段炼 斯晓燕 张丽 李玥 王孟昭 施举红 张美芬 张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53-660,共8页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作用也随着药物的普及而逐渐展现出来。其中眼部的毒副反应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眼部的不良反应包括从眼睑、睫毛、结膜、角膜、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和眼眶等...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晚期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是治疗过程中的药物毒副作用也随着药物的普及而逐渐展现出来。其中眼部的毒副反应常被患者和医生忽视。眼部的不良反应包括从眼睑、睫毛、结膜、角膜、葡萄膜、视网膜、视神经和眼眶等,可累及眼部的所有组织。本文就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相关的眼部毒副作用的诊断和治疗给予相应的描述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眼部疾病
下载PDF
探索基于供方视角医院互联网医疗服务适宜开展的服务项目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慧超 鹏宇 +2 位作者 范靖 赵潺 秦明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75-878,共4页
目的从医疗服务供方视角对现阶段及未来适宜通过互联网医疗开展的服务项目进行探讨,明确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瓶颈,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质扩面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循证依据与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形成《互联网医疗服务适宜... 目的从医疗服务供方视角对现阶段及未来适宜通过互联网医疗开展的服务项目进行探讨,明确现阶段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的瓶颈,为促进互联网医疗服务提质扩面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循证依据与政策建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形成《互联网医疗服务适宜开展项目调查研究问卷》,在自愿参与研究的前提下于2020年1至6月,通过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问卷收集。采用Excel 2010及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共收集问卷614份,其中有效问卷582份,有效率为94.79%。研究对象以青年医务人员为主,涵盖医师、护士、技师及学生。68.73%的研究对象表示“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工作关注或比较关注”;但50%以上的研究对象表示“对本专业范围内互联网医疗服务相关工作前沿的了解程度一般”;目前适宜开展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排名前5位的为:健康管理、图文咨询、疾病复诊、疾病筛查与疑难病会诊,与未来适宜开展的服务项目基本一致。结论医务人员对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具有较高的认同度,但在技术方面的了解程度有待深入,现阶段互联网医疗以咨询、会诊及复诊为主,通过互联网医疗方式实现相对复杂的诊疗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未来工作中应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缩小区域间医疗服务能力差距,促进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与区域间医疗服务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医疗 适宜项目 信息化建设 协同发展
下载PDF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
7
作者 袁艺 史婧 +6 位作者 刘金晶 赵潺 高斐 张美芬 曾小峰 张奉春 郑文洁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9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Behcet's disease uveitis,BDU)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和眼科门诊收治的8例难治性复发性BDU患者给予IFX治疗。在糖皮...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Behcet's disease uveitis,BDU)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2014年7月至2018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和眼科门诊收治的8例难治性复发性BDU患者给予IFX治疗。在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IFX剂量为5 mg/kg。主要观察指标是BDU患者视力改善及复发减少;次要观察指标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节约效应,以及IFX不良反应。结果8例患者均男性,BD发病年龄平均(27.8±7.9)岁,均为难治性复发性全葡萄膜炎伴视网膜血管炎,4例(50%)出现黄斑水肿。经过IFX治疗,BDU复发中位次数由治疗前2.5(范围1~4)次/6个月减少至用药第6个月的1(范围0~1)次/6个月(P=0.003),第12个月时继续减少为0次/6个月(与基线相比P<0.0001,与第6个月相比P=0.008)。受累眼视力由治疗前的0.15(范围0.01~0.60)提高到IFX治疗后0.50(范围0.06~0.10)(P<0.0001)。口服激素剂量由IFX治疗前的中位数26.25(范围20~35)mg/d,减量为第6个月时的15(范围10~20)mg/d(P<0.0001),第12个月时10(范围0~15)mg/d(与基线相比P<0.0001,与第6个月相比P=0.035);同时联合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种类由3(范围1~4)种减少为1(范围0~1)种(P=0.001)。应用IFX后,2例(25%)出现轻度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结论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IFX可以有效减少难治性BDU复发次数,改善患者视力,不良反应少,且具有一定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节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葡萄膜炎 英夫利西单抗
下载PDF
吴茱萸不同提取方式差异化学物质和毒性物质基础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姬海南 佟娜 +4 位作者 刘畅 赵潺 周晓娟 隋峰 沈国林 《中国药物警戒》 2022年第12期1309-1314,1320,共7页
目的研究吴茱萸不同提取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化学物质以及引起肝脏毒性可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分别制备吴茱萸水提组分、30%乙醇提组分、50%乙醇提组分和80%乙醇提组分,采用植物组学方法找出差异性化学物质,利用软件预测方法筛查主要差... 目的研究吴茱萸不同提取方式存在差异性的化学物质以及引起肝脏毒性可能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分别制备吴茱萸水提组分、30%乙醇提组分、50%乙醇提组分和80%乙醇提组分,采用植物组学方法找出差异性化学物质,利用软件预测方法筛查主要差异性化学物质的毒性终点。结果吴茱萸水提与不同浓度醇提相比较获得的差异性化学物质总共有50种,其中最主要的差异性化学物质是吴茱萸生物碱,毒性终点筛查的结果显示吴茱萸生物碱存在安全风险,并揭示了吴茱萸醇提取物的毒性大于水提取物的原因。结论不同提取方式可以使吴茱萸存在差异性化学物质以及吴茱萸生物碱可能是其毒性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茱萸 植物组学 毒性物质基础 软件预测
下载PDF
纳米TiO_(2)对幼年小鼠血浆代谢谱影响的代谢组学研究
9
作者 姬海南 李海山 +4 位作者 宋乃宁 赵潺 李文涛 徐宝梁 沈国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11,共9页
观察不同染毒剂量的纳米TiO_(2)对ICR幼年小鼠血浆代谢谱变化的影响,寻找潜在的毒性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将幼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10、30、100和300 mg·kg^(-1)不同纳米TiO_(2)染毒组进行28 d短期毒性试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初... 观察不同染毒剂量的纳米TiO_(2)对ICR幼年小鼠血浆代谢谱变化的影响,寻找潜在的毒性效应的生物标志物。将幼年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10、30、100和300 mg·kg^(-1)不同纳米TiO_(2)染毒组进行28 d短期毒性试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初步筛选出TiO_(2)毒性作用潜在的生物标志物,运用KEGG数据库对生物标志物进行拓扑分析;并利用靶向定量技术检测血浆胆酸、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和牛磺胆酸的含量变化,从而探究TiO_(2)毒性作用相对应的生物标志物。从血浆中筛选出49种差异代谢物,发现纳米TiO_(2)染毒后主要导致磷脂类及胆汁酸类化合物的异常。小鼠经过纳米TiO_(2)28 d染毒后,其毒性作用可能与磷脂代谢及胆汁酸代谢异常相关,血浆中的胆汁酸可以作为纳米TiO_(2)产生肝脏毒性作用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TiO_(2) 幼年小鼠 代谢组学 血浆 胆汁酸 磷脂代谢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质谱研究双酚A对小鼠血浆代谢谱的影响
10
作者 姬海南 李海山 +4 位作者 宋乃宁 徐宝梁 赵潺 李文涛 沈国林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80,共10页
观察不同染毒剂量的双酚A(BPA)对C57BL6小鼠血浆代谢谱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并探寻毒性相关生物靶点。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10、50和250μg·kg^-1组。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等方法对血浆... 观察不同染毒剂量的双酚A(BPA)对C57BL6小鼠血浆代谢谱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毒性机制,并探寻毒性相关生物靶点。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1、10、50和250μg·kg^-1组。利用高分辨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分析等方法对血浆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对照组与各剂量组基本分离,并随染毒剂量的增加,各组逐渐偏离对照组,提示小鼠机体具有发生紊乱的趋势;运用Pathway Analysis数据库对差异性代谢物进行拓扑分析;运用Cytoscape和Metscape进行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和模块化分析。从血浆中筛选出27种差异代谢物,发现BPA的干预作用可能与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鞘脂类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等通路有关;对血浆差异性代谢产物的相关性分析和模块化分析结果表明,7个模块之间关系密切,BPA的干预作用可能与血浆7个模块代谢物的差别相关;BPA染毒14 d后,其毒性作用机制可能与丙酮酸、花生四烯酸、亮氨酸和亚油酸等生物靶点的异常相关,丙酮酸、花生四烯酸、亮氨酸和亚油酸等生物靶点可作为BPA引起机体毒性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小鼠 代谢组学 血浆 生物靶点
下载PDF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人和大鼠肝微粒体CYP450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史丰收 赵潺 +9 位作者 王聪 李雅倩 余梦圆 郑君 李萍 李贺 商静静 顾凌郡 陈云霞 苏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95,共9页
本文目的是研究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羟苯丙酯;propylparaben,PP)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羟苯丁酯;butylparaben,BP)对大鼠肝微粒体(rat liver microsomes,RLM)和人肝微粒体(human liver microsomes,HLM)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 本文目的是研究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羟苯丙酯;propylparaben,PP)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羟苯丁酯;butylparaben,BP)对大鼠肝微粒体(rat liver microsomes,RLM)和人肝微粒体(human liver microsomes,HLM)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 enzyme,CYP)活性的抑制作用,并评价它们的相互作用潜能。在体外将系列浓度的羟苯丙酯和羟苯丁酯与大鼠和人肝微粒体孵育60 min,以非那西丁、安非他酮、甲苯磺丁脲、氯唑沙宗、香豆素、右美沙芬和咪达唑仑为CYP探针底物,应用质谱定量检测各探针底物的代谢产物生成量,计算得到IC_(50)和K_(i)值,评价2种化学受试物对大鼠和人肝微粒体CYP450酶的抑制活性和抑制类型,并对抑制强度进行分级。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羟苯丙酯是CYP1A2酶的中等强度抑制剂,羟苯丁酯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是CYP1A2酶的弱抑制剂,在人肝微粒体中是CYP1A2酶的中等强度抑制剂,观察到对其他CYP450酶无抑制作用,这与用软件预测的羟苯丙酯和羟苯丁酯对CYP450酶的抑制种类结果一致,分子对接的结果也印证了羟苯丙酯和羟苯丁酯对CYP1A2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按照构效关系和同源CYP的物种敏感度预测模型,本文关于CYP的研究结果可以类推到其他哺乳动物和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丙酯 羟苯丁酯 肝微粒体 CYP450酶 药物相互作用
下载PDF
干扰素α2a治疗难治性白塞葡萄膜炎:长期随访研究
12
作者 张孟昊 史婧 +4 位作者 刘金晶 周佳鑫 高斐 赵潺 郑文洁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88-394,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IFNα2a)治疗难治性白塞葡萄膜炎(Behcet's uveitis,BU)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40例应用IFNα2a的难治性BU临床资料。评估IFNα2a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激素免疫抑制剂节约效应及停用IFNα2a... 目的探讨干扰素α2a(interferonα2a,IFNα2a)治疗难治性白塞葡萄膜炎(Behcet's uveitis,BU)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40例应用IFNα2a的难治性BU临床资料。评估IFNα2a长期疗效、不良反应、激素免疫抑制剂节约效应及停用IFNα2a后BU长期缓解情况。结果40例患者均为全葡萄膜炎,用IFNα2a前最低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用量中位数20(15~60)mg d,60%联合2种以上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drug,ISD)。IFNα2a疗程中位数32(6~74)个月,中位随访58(12~81)个月后,BU年中位复发次数由5.5(1~24)次减少至0(0~3)次(P<0.0001)。末次用药时,最小GCs用量中位数减少至5(0~15)mg d(P=0.0001),ISD种类由1.71(1.71±0.61)种减少至0.57(0.57±0.63)种(P<0.0001)。末次随访时13例(32.5%)停GCs,19例(47.5%)停ISD。停用过IFNα2a的29例患者中,眼科稳定1年以上停药15例(51.7%),其中12、24、36个月和超过36个月后BU复发率分别为6.7%、6.7%、6.7%和13.3%。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长期应用IFNα2a对难治性BU有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及长期缓解效果,有明显的GCs和ISDs节约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病 葡萄膜炎 干扰素Α2A
下载PDF
羊布鲁菌眼内炎2例
13
作者 张潇 张美芬 +3 位作者 赵潺 滕达 王月麟 戴荣平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70-771,共2页
例1患者男,3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于2020年7月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2018年7月,患者曾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测得房水巨细胞病毒(CMV)-免疫球蛋白G(IgG)、单纯疱疹病毒(HSV)-IgG、水痘-带状疱... 例1患者男,34岁。因左眼视力下降2年于2020年7月到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2018年7月,患者曾因左眼红、痛、视力下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左眼葡萄膜炎”,测得房水巨细胞病毒(CMV)-免疫球蛋白G(IgG)、单纯疱疹病毒(HSV)-IgG、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IgG、风疹-IgG均为阳性;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给予眼局部及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眼内炎 病例报告
原文传递
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赵潺 董方田 +4 位作者 高洁 郑霖 于伟泓 戴荣平 张枝桥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18-322,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31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的FD-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观察患眼FFA检查发现的渗漏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 目的观察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D-OCT)的图像特征。方法对比分析31例单眼急性CSC患者的FD-OCT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资料。观察患眼FFA检查发现的渗漏点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视网膜脱离区域以及对侧无症状眼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结果31只患眼中,FFA检查共发现荧光渗漏点34个。其中,RPE层面18个,占52.9%。荧光渗漏点在FD-OCT图像中表现为色素上皮脱离(PED)者17只眼,占54.8%;8只眼8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突起,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5.8%、23.5%;4只眼的6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12.9%、17.6%;2只眼2个渗漏点表现为RPE层无明显异常,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6.5%、5.9%。其中,7只眼7个渗漏点可见RPE层缺损,分别占患眼及渗漏点的22.6%、20.6%。所有患眼均可检测到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以及光感受器内外节(IS/OS)层强反光带的断裂或消失。24只眼可见外节(OS)层厚度不均,占77.4%;10只眼可见外节层剥脱样改变,占32.3%;8只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的颗粒样强反光点,占25.8%。OS层厚度不均的24只眼中,14只眼可见下垂征。31只无症状对侧眼中,11只眼存在RPE异常,占35.5%。其中,2只眼为PED,占无症状对侧眼的6.5%;1只眼为RPE层突起,占无症状对侧眼的3.2%;8只眼表现为RPE层不规则,占无症状对侧眼的25.8%。结论急性CSC患眼渗漏点处RPE层的FD-OCT图像特征为PED、RPE层突起、RPE层不规则、RPE层无明显异常。视网膜脱离区域FD-OCT图像特征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IS/OS层断裂或消失、OS层厚度不均、OS层剥脱样改变、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以及RPE表面颗粒样强反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疾病/诊断 脉络膜疾病/诊断 色素上皮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诊断显像
原文传递
解读欧洲抗风湿病联盟关于白塞葡萄膜炎治疗的最新建议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潺 张美芬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4期145-150,共6页
白塞葡萄膜炎是国人最为常见的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临床预后较差、致盲率较高,是葡萄膜炎领域的挑战之一。白塞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以及干扰素-α(I... 白塞葡萄膜炎是国人最为常见的后葡萄膜炎或全葡萄膜炎类型之一,其临床预后较差、致盲率较高,是葡萄膜炎领域的挑战之一。白塞葡萄膜炎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克隆抗体以及干扰素-α(IFN-α)。本文对上述各种主要治疗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解读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近期发表的关于白塞葡萄膜炎治疗建议的更新并进行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塞综合征 葡萄膜炎 治疗 欧洲抗风湿病联盟 干扰素-Α
原文传递
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6
16
作者 刘新书 王敏 +2 位作者 赵潺 高斐 张美芬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734-738,共5页
目的 观察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U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UM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并规律随诊至少6个月的3... 目的 观察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UM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门诊确诊为UME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接受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治疗并规律随诊至少6个月的32例(37只眼)患者纳入观察.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治疗后眼压升高为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7只眼首次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1个月后,24只眼(64.9%)黄斑水肿明显好转,20只眼(54.1%)视力提高.平均CMT[(392.4±232.3)μm]较注射前[(498.9±211.9)μm]降低(t=-4.070,P<0.01),平均BCVA(log MAR,0.33±0.30)较注射前(logMAR,0.45±0.29)提高(t=-4.83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月内,23只眼因明显好转未加用其他药物治疗,注射后3个月CMT及BCVA较注射后1个月改变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内,23只眼中7只眼(30.4%)复发,再次注射有效.首次注射后9只眼眼压升高,再次注射后3只眼眼压升高,均可用局部降眼压药物或曲安奈德取出术控制.结论 结膜下注射曲安奈德可作为葡萄膜炎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明显减轻黄斑水肿,改善视力.其主要副作用是引起眼压升高,但可以通过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或行曲安奈德取出术加以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黄斑水肿 曲安奈德 注射 眼内
原文传递
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特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枝桥 董方田 +5 位作者 于伟泓 戴荣平 赵潺 杨治坤 韩宝玲 杜虹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2,共7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经三维频域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其三维频域OCT检测图像特征。根据频域... 目的探讨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的三维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8例经三维频域OCT检查确诊的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其三维频域OCT检测图像特征。根据频域OCT定量检测的玻璃体。与黄斑区视网膜附着粘连的范围,将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分为局灶型和宽大型两类。运用线性回归法分析所有患者的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部视网膜厚度的关系。结果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频域OCT检测图像清晰,其病变特征明显。18例患者中,病变呈局灶型14例,宽大型4例;合并黄斑前膜8例,合并黄斑全层裂孔2例,合并黄斑板层裂孔2例。18只眼的logMAR视力为0.15—1.22,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275—899μm,经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所有患者的logMAR视力与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厚度呈中度线性正相关(r=0.616,P=0.007)。结论三维频域OCT检测可以直观地显示眼底病变三维结构,对玻璃体黄斑牵引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脱离 黄斑水肿 视网膜穿孔 综合征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于
原文传递
白塞综合征葡萄膜炎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新书 高斐 +1 位作者 赵潺 张美芬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3,共7页
目的总结白塞综合征葡萄膜炎(BU)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15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葡萄膜炎专业组的BU患者,整理临床资料。总结BU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及药物治... 目的总结白塞综合征葡萄膜炎(BU)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1998年1月至2015年11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葡萄膜炎专业组的BU患者,整理临床资料。总结BU的临床表现、并发症、最佳矫正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视力)及药物治疗方案。分析不同病程视力变化情况及生物制剂治疗前后BU复发次数。应用χ2检验及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32例(233只眼)BU患者,其中男性104例(78.8%),女性28例(21.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6,P<0.01)。BU发病年龄为(28.9±8.7)岁,主要集中在21~40岁(102例,77.3%)。口腔溃疡(132例,100.0%)、皮肤病变(103例,78.0%)、外阴溃疡(90例,68.2%)、关节受累(44例,33.3%)及针刺反应阳性(39例,29.5%)为BU前5位眼外表现。患者常双眼受累(101例,76.5%),全葡萄膜炎(110例,83.3%)为最主要的葡萄膜炎类型。共188只眼(80.7%)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眼前、后节并发症分别为并发性白内障(58.8%,137/233)及黄斑水肿(59.1%,114/193)。病程前8年,患者视力呈下降趋势;在病程第8年,20.9%(9/43)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0.3,39.5%(17/43)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1.0。97.0%(128/132)的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6例顽固性BU加用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或干扰素α)后BU复发频次显著减少,由4.0(1.0,5.5)次/年降至0.5(0.0,1.5)次/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1,P=0.005)。结论BU在青壮年男性中多见,常累及双眼,主要表现为全葡萄膜炎。患者眼部并发症极为常见,视力严重受损。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在多数情况下可控制眼内炎性反应,但对于顽固性葡萄膜炎,生物制剂的应用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赫切特综合征 葡萄膜炎 视敏度 干扰素Α
原文传递
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视力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9
作者 温鑫 张美芬 +1 位作者 董方田 赵潺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7-21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41例(53只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56.1%),女性18例(43.9%);年龄18-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ARN)患者视力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系列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0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收治的41例(53只眼)ARN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例(56.1%),女性18例(43.9%);年龄18-73岁,平均(444-12)岁;单眼发病者29例(70.7%),双眼先后发病者12例(29.3%)。根据末次随诊矫正视力将患者分为≥0.1组(A组,28只眼)和〈0.1组(B组,25只眼)。结果采用X^2检验、Fisher精确检验、Mann-Whitney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和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予全身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0只眼接受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26只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31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术治疗。29例单眼发病患者接受全身抗病毒治疗后对侧眼均未发病。A组初诊矫正视力≥0.1者(85.7%,24/28)明显多于B组(16.0%,4/25)(X^2=23.037,P=0.000)。A组患者接受全身抗病毒治疗距离患眼发病时间[(15±13)d]明显短于B组[(30±34)d](Z=-2.414,P=0.016)。B组发生视网膜脱离(80.0%,20/25)、闭塞性视网膜中央血管病变(56.0%,14/25)、视神经萎缩(36.0%,9/25)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92.0%,23/25)者明显多于A组(25.0%,7/28;10.7%,3/28;7.1%,2/28;39.3%,11/28)(X^2=13.862、10.440、5.048、13.749,P=0.000、0.001、0.025、0.000)。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患眼视力预后与眼压升高、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无明显相关性(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眼视力预后与初诊矫正视力(OR=27.225,P=0.003)、闭塞性视网膜中央血管病变(OR=0.065,P=0.053)等因素有关。结论ARN患眼的视力预后与初诊矫正视力和闭塞性视网膜中央血管病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急性 视敏度 预后
原文传递
Leber先天黑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睢瑞芳 赵潺 +3 位作者 姜茹欣 周崎 于伟泓 董方田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43-446,共4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 目的 观察中国 Leber先天黑矇(LCA)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前瞻性临床研究,分析15例LC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2-31 岁,平均13.6岁。所有患者就诊时详细记录病史、家族史、围产期情况,并进行详细的外眼情况及眼前后节检查。12例患者行验光检查、10例患者行视网膜电流图(ERG)检查、8例患者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眼球震颤及瞳孔反射迟钝。患者视力为光感-0.1。5例有怕光症状,占33.3%;7例有夜盲史,占46.7%。12例验光患者中,6例双眼等效球镜〉+5D,占50.0%;1例单眼等效球镜〉5 D,占8.3%;2例双眼轻至中度远视,占16.7%;1例1只眼正视,1只眼轻度近视,占8.3%;2例双眼中至高度近视,占16.7%。8例有眼球凹陷,占53.3%,4例有指眼征,占26.7%。10例行ERG检查的患者均为熄灭型,占100.0%。8例行OCT检查的患者中,7例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正常人薄,占87.5%;1例较正常人增厚但同时合并黄斑前膜,占12.5%;2例视网膜各层结构正常,内外节(IS/OS)反光带较正常减弱且不连续,占25.0%;6例外界膜反光带、 IS/OS强反光带消失,外界膜及其以外的视网膜各层结构紊乱,但内界膜以内的各层视网膜结构正常,占75.0%。结论 严重视力损伤或盲、眼球震颤、瞳孔反射迟钝、熄灭型ERG及远视是Leber先天黑矇的主要临床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萎缩 遗传性 Leber/诊断 视网膜电描记术/利用 体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