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校女大学生6种中医体质与平和质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比较
1
作者 李亚雯 赵瀚廷 +3 位作者 杨晓玉 周妍鑫 龚嘉骏 赵汉青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6期17-22,共6页
目的:研究在校女大学生6种中医体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气郁质)人群与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河北大学符合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7种中医体质的女大学生76例,回顾性分析通过红... 目的:研究在校女大学生6种中医体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气郁质)人群与平和质人群的红外热成像特征。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5月河北大学符合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7种中医体质的女大学生76例,回顾性分析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采集的红外热图,对采集到的不同区域(任脉区、督脉区)及腧穴(单侧左十二募穴、神阙穴、命门穴、双侧内劳宫穴)的体表平均温度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探讨红外热成像特征。结果:共筛选出平和质12例、阳虚质20例、气郁质11例、痰湿质8例、阴虚质14例、血瘀质7例、气虚质4例。平和质组督脉温度>任脉温度,三焦温度呈上焦>中焦>下焦的分布特征。平和质与其他6种体质不同区域及腧穴温度的差异各有侧重。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较平和质在一些部位温度更高;阴虚质、气郁质与平和质相比温度变化幅度较小。结论:气虚为阳虚之渐,似“秋乃冬渐”;痰湿和血瘀作为病理产物,与脾和心关系密切,如“甘苦滞热”,对痰湿质和血瘀质的热态分布有一定的影响;阴虚则内热,气郁质可在期门穴有显著热态分布。说明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对临床中医体质辨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体质 红外热成像 腧穴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