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太过与不及探骊肝主疏泄理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睿霆 马维骐 张国强 《四川中医》 2011年第1期23-24,共2页
中医学中的肝所主之病,范围甚广,不可单一以形质而论,它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下的脏腑辨证观的体现。清代医家王旭高有言:"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由于肝在中医脏腑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临床上肝病往往比其他四脏病证多见,五脏六... 中医学中的肝所主之病,范围甚广,不可单一以形质而论,它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下的脏腑辨证观的体现。清代医家王旭高有言:"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由于肝在中医脏腑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临床上肝病往往比其他四脏病证多见,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均可发病。本文通过几例成功运用"肝主疏泄"理论进行辨治的验案,说明肝失疏泄之太过、不及病理表现的复杂性、多样性,展示疏肝理气、酸收敛肝治法临床运用广泛性、灵活性,探讨"肝主疏泄"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过 不及 肝主疏泄 应用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察舌辨证”内容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赵睿霆 张国强 马维琪 《光明中医》 2011年第2期201-202,共2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察舌辨证",就其内容而言,仍然是很不完备的,《伤寒论》全书10卷,直接论述舌诊的内容不过6条而已;《金匮要略》一书22篇,只有3条直接论舌苔,1条论舌质,1条论舌态。尽管如此,本文主要从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 《伤寒杂病论》中的"察舌辨证",就其内容而言,仍然是很不完备的,《伤寒论》全书10卷,直接论述舌诊的内容不过6条而已;《金匮要略》一书22篇,只有3条直接论舌苔,1条论舌质,1条论舌态。尽管如此,本文主要从判断疾病的预后,指导疾病的治疗,分辨疾病的表里层次,划分疾病的寒热属性,决定疾病的处方用药等方面以及舌质、舌形的论述,来说明仲景"察舌辨证"的内容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不容忽视,值得我们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察舌辨证 舌质论述
下载PDF
管窥藏医尿诊法 被引量:3
3
作者 马维骐 贾波 +1 位作者 候雪飞 赵睿霆 《四川中医》 2010年第12期34-35,共2页
藏医尿诊以其独特的方法及内容而著称,方法上除运用望诊观察外,尚有诊声、诊味、诊触等,临症诊尿又按尿热时、温时、冷却后三个阶段分别观察。研究、总结藏医尿诊理论,使之发扬光大,对于丰富、完善祖国医学的诊尿体系,必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 藏医 尿诊 方法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与《温热论》中察舌辨证内容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国强 赵睿霆 《国医论坛》 2011年第2期1-2,共2页
察舌辨证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由于条件所限制,其内容不很完善,仅舌质的论述稍多,如“舌干”、“舌痿”、“舌本强”,而对舌苔的论述很少。《伤寒杂病论》虽然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察舌辨证的辨证方法,但就其内容而言... 察舌辨证的内容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由于条件所限制,其内容不很完善,仅舌质的论述稍多,如“舌干”、“舌痿”、“舌本强”,而对舌苔的论述很少。《伤寒杂病论》虽然继承了《黄帝内经》中关于察舌辨证的辨证方法,但就其内容而言,仍然很不完备。《伤寒论》全书10卷,直接论述舌诊的内容仅有6条;《金匮要略》一书22篇,只有3条直接论舌苔,1条论舌质,1条论舌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察舌辨证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运脾汤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18例疗效观察
5
作者 张国强 赵睿霆 《四川中医》 2010年第12期75-76,共2页
目的:观察运脾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运脾汤加减辨证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西药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采用运脾汤治疗的治疗组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目的:观察运脾汤加减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8例,采用运脾汤加减辨证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西药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采用运脾汤治疗的治疗组与采用西药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9%和83.3%,并且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脾汤对于治疗脾虚气滞型慢性胃炎的疗效与西医三联疗法的疗效相近,但更加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胃炎 脾虚气滞型 运脾汤
下载PDF
鼻诊在脾胃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国强 赵睿霆 《现代中医药》 CAS 2019年第2期3-5,共3页
脾胃病者,名堂色黄,鼻居中央,位应脾胃中州。脾胃病,名堂阙庭色泽均可见异常变化,名堂居中最为紧要。通过观察鼻部色泽变化有助于临床对于脾胃疾病的判定,笔者临床日久,反复印证,稍有所获。分述于下:色分7种,黄白相间、黄色鲜明、黄黯... 脾胃病者,名堂色黄,鼻居中央,位应脾胃中州。脾胃病,名堂阙庭色泽均可见异常变化,名堂居中最为紧要。通过观察鼻部色泽变化有助于临床对于脾胃疾病的判定,笔者临床日久,反复印证,稍有所获。分述于下:色分7种,黄白相间、黄色鲜明、黄黯不显、黄中泛青、黄黑并见、黄灰并色、黄隐青多。不管病情多久,症状多重,黄色一直存在,只不过色泽鲜明程度,夹杂色不同而已,根据夹杂色之不同,病情存在不同的判定。临证反复印证,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纯属临证一得,望请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诊 脾胃病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