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丛集性头痛发作前驱期口服佐米曲普坦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唯 陆佳洁 +6 位作者 郭效宁 许春阳 严满云 张全全 倪健强 陆海锋 赵红如 《徐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 探讨发作性丛集性头痛(eCH)患者前驱期口服佐米曲普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处于丛集期内且存在前驱期的23例eCH患者,收集基线头痛发作资料,并分别在3次连续头痛发作的前驱期15 min内予以佐米曲普坦口服治疗,比较基线及前驱期药... 目的 探讨发作性丛集性头痛(eCH)患者前驱期口服佐米曲普坦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处于丛集期内且存在前驱期的23例eCH患者,收集基线头痛发作资料,并分别在3次连续头痛发作的前驱期15 min内予以佐米曲普坦口服治疗,比较基线及前驱期药物治疗后的头痛特征,评估前驱期口服佐米曲普坦治疗后的头痛严重程度和头痛持续时间。结果 23例eCH患者基线头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最严重程度评分(VASmax)中位数为9,3次前驱期药物治疗后VASmax中位数均为5,前驱期药物治疗后的VASmax均明显低于基线(P<0.01)。基线头痛发作持续时间(75.7±38.1)min, 3次前驱期药物治疗后头痛持续时间分别为(48.2±24.5)min、(45.7±21.8)min、(52.6±31.9)min,均明显短于基线期(P<0.01)。3次前驱期服药30 min后头痛程度为轻度或无痛的比例分别为13/23(56%)、16/23(70%)、14/23(61%),3次治疗后头痛程度为轻度或无痛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佐米曲普坦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1%,包括头部昏沉感、颈部僵硬、瞌睡和轻度胸闷,程度均较轻。结论 前驱期口服佐米曲普坦可以显著缩短发作性丛集性头痛持续时间,降低头痛发作严重程度,在丛集期内疗效具有一致性,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丛集性头痛 前驱期 佐米曲普坦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与CGRP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红如(综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12期1063-1068,F0002,共7页
以往研究表明,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头痛频率、头痛强度和头痛相关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靶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路的多个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转归。目前尚缺乏二者预防性治疗慢性偏... 以往研究表明,A型肉毒毒素可显著降低慢性偏头痛患者的头痛频率、头痛强度和头痛相关的功能障碍。近年来发现靶向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通路的多个单克隆抗体也可以显著改善慢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转归。目前尚缺乏二者预防性治疗慢性偏头痛的对比研究。本文重点介绍A型肉毒毒素和靶向CGRP及其受体单抗[CGRP(r)mAb]治疗慢性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及A型肉毒毒素疗效不足的患者转换为CGRP(r)单抗治疗后的转归,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肉毒毒素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单克隆抗体药物 慢性偏头痛 预防性治疗
下载PDF
丁苯酞动员内皮祖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赵红如 杜娟 +1 位作者 蔡秀英 惠国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2mg/(kg·d)]和低剂量组[丁苯酞60mg/(kg·d)]和高剂量组[丁苯酞120mg/(kg·d)],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莫地平组[12mg/(kg·d)]和低剂量组[丁苯酞60mg/(kg·d)]和高剂量组[丁苯酞120mg/(kg·d)],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灌胃治疗5d,每天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2h和治疗5d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水平;行CD31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缺血区血管新生情况。结果治疗第2天起,尼莫地平组及高、低剂量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第3天时高剂量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低剂量组[(0.40±0.52)分vs(1.10±0.32)分,P<0.05]。假手术组大鼠缺血2h循环EPC水平低于其他4组(P<0.05)。治疗第5天,高剂量组EPC增加的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尼莫地平组和低剂量组(P<0.05)。尼莫地平组及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脑缺血区CD31阳性及vWF阳性细胞数多于模型组。结论丁苯酞可动员循环EPC,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改善神经功能,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内皮细胞 丁苯酞
下载PDF
不同药物联合治疗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红如 张群英 +1 位作者 蔡秀英 董万利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29-233,共5页
目的观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的临床特征及不同药物联合治疗MO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头痛门诊序贯就诊的480例偏头痛患者详细采集病史,筛选很可能的MOH患者,与周期性发作偏头痛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 目的观察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的临床特征及不同药物联合治疗MOH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头痛门诊序贯就诊的480例偏头痛患者详细采集病史,筛选很可能的MOH患者,与周期性发作偏头痛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行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问卷(migraine disabilityassessment questionnaire,MIDAS)调查。对所有MOH患者强烈建议停用各种止痛剂,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普萘洛尔(Ⅰ组)或托吡酯+阿米替林(Ⅱ组)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转归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46例为很可能的MOH。MOH组起病年龄与周期性偏头痛组无明显差异(30.2±9.3岁;31.1±9.5岁)(P>0.05)。MOH组头痛家族史比例(67.4%)稍高于周期性偏头痛组(54.9%)(P>0.05),MOH组服用复方止痛药及中重度残疾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周期性偏头痛组(分别为89.1%与39.3%;76.1%与19.5%)(P均<0.001)。治疗3个月后,Ⅰ组与Ⅱ组服用止痛药的比例为10.5%与10.0%,每月头痛天数为(3.21±0.85)d与(3.05±0.83)d,MIDAS总分(19.70±7.00)与(18.30±6.77),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5%(Ⅰ组)与10.0%(Ⅱ组),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有头痛家族史长期频繁使用复方止痛剂更易导致MOH,造成残疾。撤用止痛剂,盐酸氟桂利嗪+普萘洛尔或托吡酯+阿米替林均可明显缓解症状,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托吡酯
下载PDF
多巴胺与不安腿综合征 被引量:16
5
作者 赵红如 乐卫东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11-215,共5页
不安腿综合征是一种感觉运动性疾患。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间脑脊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受损、多巴胺功能异常及不同程度的铁缺失有关。小剂量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激动剂治疗有效。
关键词 多巴胺 不宁腿综合征 夜间性肌阵挛综合征 睡眠期周期烂肢体运动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赵红如 董万利 +2 位作者 王涛 倪健强 陈建华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51-354,后插1,共5页
目的研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 鼠中枢神经系统的MR表现。方法使用PLP139-151免疫接种雌性SJL/J小鼠诱导EAE。分别取复发期和缓解期 的EAE小鼠行脑和脊髓常规MR及Gd—D... 目的研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小 鼠中枢神经系统的MR表现。方法使用PLP139-151免疫接种雌性SJL/J小鼠诱导EAE。分别取复发期和缓解期 的EAE小鼠行脑和脊髓常规MR及Gd—DTPA增强MR扫描,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PLP139-151能较好的诱 导出慢性复发-缓解型EAE模型,Gd-DTPA增强MR检查能充分显示血脑屏障的破坏,反映脑和脊髓的病灶,而且 显示的病灶相对信号强度复发期明显高于缓解期,在病灶处均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髓鞘脱失,病灶周围或远离病灶 处炎症反应轻微。结论Gd—DTPA增强MR检查能准确反映血脑屏障的破坏,病变累及部位及病变程度,为今后使 用药物干预EAE判断疗效、指导进行较准确的病变部位取材时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磁共振 相对信号强度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红如 董万利 +2 位作者 方琪 倪建强 蒋建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6期496-497,共2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测定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者的血清UA值比较,同时对比治疗前、后颅脑MRIGd-DTPA...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变化与病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测定MS患者急性期及经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缓解期血清UA值,并与其他非炎症性神经系统疾病(NIND)者的血清UA值比较,同时对比治疗前、后颅脑MRIGd-DTPA增强扫描的结果。结果RRMS患者急性期血清UA含量为(178.17±38.67)μmol/L,显著低于缓解期的(220.83±46.14)μmol/L和NIND组的(222.92±46.23)μmol/L(P<0.001)。治疗前颅脑MRI显示病灶明显强化,治疗后病灶数目显著减少。结论血清UA水平与MS患者病情相关,UA可作为观察MS病情活动性及激素疗效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尿酸 甲基泼尼松龙
下载PDF
年龄因素对蛋白脂蛋白139~151诱导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红如 董万利 +2 位作者 倪建强 王涛 蒋建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80-82,i003,共4页
目的:观察蛋白脂蛋白139~151(PLP139~151)诱导的不同周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在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6/11在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选用SJL/J雌性小鼠40只,分为6周龄组、8周... 目的:观察蛋白脂蛋白139~151(PLP139~151)诱导的不同周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在发病时间及神经功能评分方面的差异。方法:实验于2004-06/11在苏州大学附属一院神经病学实验室进行。选用SJL/J雌性小鼠40只,分为6周龄组、8周龄组、10周龄组及12周龄组,每组10只。分别对各组小鼠接种蛋白脂蛋白139~151,观察其首次发病情况,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免疫后45d取脑和脊髓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分别行苏木精-伊红和固兰染色,观察炎症浸润及髓鞘脱失情况。结果:进入结果分析为37只小鼠。①6,8,10及12周龄组小鼠分别于免疫后(7.9±0.9)d,(10.1±0.9)d,(13.4±1.0)d及(17.1±1.0)d发病,两两比较差异显著(Sig.=0.000,P<0.05),低年龄组小鼠发病明显早于高年龄组。②在病情的严重程度上,6周龄组明显重于12周龄组[(4.5±1.1)分,(3.0±1.4)分,(Sig.=0.025,P<0.05)]。至免疫后45d时6周龄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12周龄组[(1.7±0.8)分,(2.6±0.9)分,(Sig.=0.022,P<0.05)]。各组之间在炎症浸润及髓鞘脱失程度上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结论:不同周龄的SJL/J小鼠在蛋白脂蛋白139~151免疫后发病时间各不相同,且首次发病的严重程度也有差异。小鼠年龄是影响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模型建立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脊髓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 蛋白脂蛋白
下载PDF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神经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红如 江家贵 +2 位作者 王涛 倪健强 蒋建华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8-361,365,共5页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初期及高峰期活体脑片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明确神经细胞内Ca2+的变化与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scanconfocalmicrosc... 目的探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发病初期及高峰期活体脑片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明确神经细胞内Ca2+的变化与病情演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scanconfocalmicroscope,LSCM)对荧光探剂fluo3/AM负载的活体脑片进行观察,比较EAE发病初期组、高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小鼠脑片的皮层、实质区域Ca2+的相对荧光强度。结果EAE发病初期组及空白对照组小鼠大脑皮层的Ca2+荧光强度均明显高于脑实质部位(P<0.05)、EAE高峰期组大脑皮层及脑内局灶区域的Ca2+相对荧光强度高于EAE初发病组(P<0.05)。结论EAE小鼠大脑皮层及脑内局灶区域均存在着神经细胞内的Ca2+内流,这种改变随着EAE病情的进展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E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Ca^(2+)荧光强度
下载PDF
表现为频繁癫痫发作的非酮症高血糖1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红如 董万利 《医师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癫痫发作 非酮症高血糖 诊断 治疗 临床分析 临床表现
下载PDF
6-羟基多巴毁损间脑A11区域对缺铁饮食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赵红如 朱雯 +2 位作者 潘天虹 董万利 乐卫东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00-403,共4页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定向毁损间脑A11核团对缺铁饮食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此方法建立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6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30只予缺铁饮食(iron defici... 目的观察6-羟基多巴(6-hydroxydopamine,6-OHDA)定向毁损间脑A11核团对缺铁饮食小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此方法建立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60只4周龄C57BL/6雄性小鼠,30只予缺铁饮食(iron deficiency diet,ID),另外30只予正常饮食(normal diet,ND)。1个月后观察小鼠的运动活性,包括水平方向的运动次数(HACTV)、垂直方向的运动次数(VACTV)、总的运动距离(TOT-DIST)和运动时间(MOVTIME)。随后每组各取15只小鼠定向注射6-OHDA至双侧A11区域,其余小鼠注射PBS。并继续原来的饮食处理。毁损1个月后所有动物皮下注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ropinirole,比较给药前后小鼠运动活性的变化。对A11区域进行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TH)染色计数多巴胺(DA)神经元。结果饮食治疗1个月后,缺铁饮食组小鼠的三项运动活性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均为P<0.01)。6-OHDA毁损A11核团可显著增加小鼠的各项运动活性(均为P<0.01)。D2受体激动剂ropinirole可以使小鼠增高的运动活性下降到基线水平。6-OHDA毁损可致A11区域DA能神经元明显减少。结论对C57BL/6雄性小鼠在缺铁饮食基础上进行A11区域的6-OHDA毁损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模拟RLS的临床征象,可用作RLS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羟基多巴 A11核团 缺铁饮食 不安腿综合征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红如 章伯松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8年第12期1257-1259,共3页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加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多发性硬化(MS)活动期外周血及脑脊液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表明,CSF中CD4明显增高(P<0.001),CD8显著降低(P<0.05);CD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自身外周血。提示MS...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加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多发性硬化(MS)活动期外周血及脑脊液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表明,CSF中CD4明显增高(P<0.001),CD8显著降低(P<0.05);CD及CD4/CD8比值显著高于自身外周血。提示MS患者存在T细胞辅助免疫功能明显增强,免疫抑制功能明显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流式细胞仪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自由基与多发性硬化
13
作者 赵红如 董万利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年第2期145-147,共3页
自由基损伤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密切相关。MS存在着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应激程度增强,髓鞘膜膦脂的脂质过氧化及由此引起的髓鞘变性和破坏。自由基清除剂尿酸(UA)能维持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自由基损伤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发病密切相关。MS存在着自由基产生过多,氧化应激程度增强,髓鞘膜膦脂的脂质过氧化及由此引起的髓鞘变性和破坏。自由基清除剂尿酸(UA)能维持血-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屏障的完整性,阻止炎症细胞浸入CNS,从而有效治疗EAE。抗氧化剂也能明显减轻EAE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MS拓宽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自由基损伤 自由基清除剂 活性氧 抗氧化剂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梗塞血糖值、病灶大小、眼同向凝视与其预后关系分析
14
作者 赵红如 张家林 章柏松 《苏州医学院学报》 1997年第6期1147-1148,共2页
106例大脑中动脉区梗塞病灶越大,血糖水平也越高,预后越差;CED患者预后比无CED者差,尤其是向左同向凝视者。提示血糖值及CED可作为判断急性大脑中动脉梗塞的两个预后指标。
关键词 脑梗塞 血糖 眼同向凝视 预后 CED
下载PDF
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何萍 倪健强 +5 位作者 王辉 段晓宇 方琪 张剑平 赵红如 董万利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45,149,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该危险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临床资料。以腹泻为观察指标,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后鼻饲病人腹泻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该危险因素对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18例急性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临床资料。以腹泻为观察指标,对可能影响脑梗死后鼻饲病人腹泻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分析影响腹泻病人预后的相关因素以及含纤维素营养液对腹泻的影响。结果:218例脑梗死后鼻饲病人,发生腹泻85例,无腹泻133例。腹泻组病人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高于无腹泻组(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等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使用抗生素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发生腹泻的独立的风险因素,使用益生菌和肠内营养序贯治疗是发生腹泻的独立的保护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可预测影响腹泻病人的不良预后。使用含纤维素的整蛋白营养液病人腹泻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脑梗死后鼻饲病人的腹泻可增加不良预后的风险。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增加益生菌,选用含纤维素营养液和序贯营养治疗可减少腹泻发生率,提高病人康复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肠内营养 腹泻 预后
下载PDF
后循环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及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倪健强 赵红如 +5 位作者 何萍 段晓宇 王辉 徐敏 方琪 董万利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23-1026,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比较发病后21 d内合并SIRS与无SIRS患者之间的差异,对可能影响后循环脑梗... 目的:探讨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SIRS的诊断标准,比较发病后21 d内合并SIRS与无SIRS患者之间的差异,对可能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SIRS的若干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进一步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合并 SIRS 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9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21 d内出现SIRS。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史、脑干受累、入院时 NIHSS 评分和吞咽困难4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 NIHSS 评分(OR=1.132,95%CI 1.011~1.269,P=0.032)、脑干受累(OR=4.044,95%CI 1.129~14.494,P=0.032)为影响后循环脑梗死诱发 SIRS 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入院时NIHSS评分(OR=1.552,95%CI 1.060~2.272,P=0.024)是后循环脑梗死合并SIRS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病灶是否累及脑干是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生SIR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了合并SIRS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循环脑梗死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预后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超声评估与治疗选择 被引量:13
17
作者 蔡秀英 黄亚波 +6 位作者 孔小明 赵红如 段晓宇 惠品晶 刘一之 王中 方琪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60-262,266,共4页
目的评价脑血管超声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确诊TIA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血管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62例(78.5%)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发作次数≥2次的病例65... 目的评价脑血管超声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中的作用。方法对79例确诊TIA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血管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结果 62例(78.5%)患者症状持续时间<1h;发作次数≥2次的病例65例(占82.3%),且多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血管病变基础。颈动脉超声发现55例(69.6%)的患者存在血管病变,经颅多普勒(TCD)结果提示64例(81.0%)患者有血管损害。TCD与磁共振血管显影(MRA)、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符合率分别是70.9%(22/31)、52.2%(12/23)、75.0%(15/20)。结论血管病变是TIA的重要原因,早期血管影像学检查是确诊和临床干预治疗的重要依据,血管超声是及时便捷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动脉超声 经颅多普勒 临床治疗
下载PDF
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灿 许春阳 +4 位作者 严满云 郭效宁 倪健强 陆海锋 赵红如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的差异。方法:收集334例偏头痛病人,按照每月头痛天数分为偶发组(In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IEM,每月头痛天数≤2天)、频发组(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FEM,每月头痛天数3~14... 目的:分析不同发作频率偏头痛病人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的差异。方法:收集334例偏头痛病人,按照每月头痛天数分为偶发组(In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IEM,每月头痛天数≤2天)、频发组(Frequent episodic migraine,FEM,每月头痛天数3~14天)及慢性组(Chronic Migraine,CM,头痛≥15天/月,持续大于3个月,至少8天/月符合偏头痛特征)3个亚组,采集临床资料,并比较其头痛特点及伴随症状。结果:IEM与FEM组间头痛特征及伴随症状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IEM及FEM组相比,CM组搏动性头痛、活动后加重的病人比例明显减少(P<0.05);伴随症状中恶心、呕吐及畏声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畏光、畏嗅、异常疼痛比例明显增加(P<0.05);生活质量评分,IEM与FEM相比,抑郁、睡眠障碍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焦虑及头痛致残性评分存在差异(P<0.05),CM组与IEM及FEM组相比,所有生活质量相关评分均显著增高(均为P<0.01)。结论:FEM与IEM相比头痛症状及伴随症状差异不显著;CM与IEM及FEM相比,头痛症状较不典型,情感障碍、睡眠障碍及头痛致残性更严重,畏光、畏嗅及异常疼痛更常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疼痛频率 伴随症状 畏嗅
下载PDF
急性轻型卒中早期ABCD3-I评分与病情转归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倪健强 赵红如 +4 位作者 王辉 胡小伟 徐敏 方琪 董万利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2087-2090,共4页
目的:观察ABCD3-I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病情转归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标准对255例轻型卒中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 目的:观察ABCD3-I评分在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病情转归中的价值。方法:分别采用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标准对255例轻型卒中患者进行评分,记录性别、年龄、梗死部位、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异常信号等与各评分相关的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和早期加重的情况。结果:255例患者中,90 d内转归不良的患者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与转归良好组间高血压、糖尿病、心脏及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责任颈动脉狭窄、DWI异常信号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ABCD、ABCD2、ABCD3、ABCD3-I与ESSEN评分预测轻型卒中转归不良的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1 0、0.798 3、0.827 9、0.930 0和0.735 9。不同严重程度ABCD3-I评分组转归不良和早期进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BCD3-I评分法可以预测急性轻型卒中的转归,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卒中 ABCD3-I评分 转归
下载PDF
遗传背景对偏头痛临床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倪健强 赵红如 +2 位作者 王辉 段晓宇 董万利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研究遗传背景对偏头痛临床性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4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有或无遗传背景患者之间的异同,总结具有遗传背景偏头痛患者临床性状的特征性变化.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 目的:研究遗传背景对偏头痛临床性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94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有或无遗传背景患者之间的异同,总结具有遗传背景偏头痛患者临床性状的特征性变化.对相关临床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结果:有或无遗传背景的偏头痛患者性别、类型、临床性状(嗜睡、头晕、疲劳、恶心感、单侧或双侧头痛、持续较长时间、有无明显的诱发因素)之间无差别;两组差异明显(P<0.05)的特征性表现为起病年龄和抑郁评分.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起病年龄、抑郁评分是遗传性偏头痛的特征性变化.对起病年龄和抑郁两个因素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遗传组起病于10岁以下、10~20岁两个年龄段明显多于非遗传组(P<0.05),而起病于30~40岁、40~50岁两个年龄段的非遗传组患者明显多于遗传组(P<0.05).遗传组各种程度的抑郁发生率均高于非遗传组(P<0.05).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偏头痛患者起病年龄较早,抑郁发生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遗传 临床性状 年龄 抑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