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力形态及其神经基础:寻找失落的社会认知拼图
1
作者 赵翥 陈巍 汪寅 《应用心理学》 2024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者在活力形态的识别与表达两方面同时存在缺陷,显示出活力形态对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活力形态的研究为具身模拟论,快速社会认知提供了支持。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多种类活力形态,勾勒出活力形态自身的谱系。同时,需要澄清活力形态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以及行为的目标、意图和活力形态如何相互影响。这些工作都应该在第二人称范式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社会认知 镜像机制 脑岛 具身模拟
下载PDF
灵长类镜像神经元系统起源及其争议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翥 陈巍 汪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6-564,共9页
在灵长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中,关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产生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基因假说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出现基于一定的演化压力,服务于动作理解这一社会性功能;而联想学习假说则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是感觉运动学习的产物,并不服务... 在灵长类镜像神经元系统的研究中,关于镜像神经元系统的产生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基因假说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出现基于一定的演化压力,服务于动作理解这一社会性功能;而联想学习假说则认为镜像神经元系统是感觉运动学习的产物,并不服务于动作理解。在联想学习的阵营中,联想序列学习主张一种极端的后天论立场,并通过刺激-反应范式提供大量的实证证据。但是,联想序列学习虽然能够解释大部分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却无法否定其发生机制中的基因成分。比较镜像神经元系统在多个物种中的演化历史,探索个体早期发展对社会性信息的偏好均显示出联想序列学习存在局限,而联想序列学习提供的证据也不具有生态学效度。因此,对镜像神经元的基因基础如何影响其产生、发展与演化的探讨仍将是一个极具意义和生命力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长类 社会认知 镜像神经元 联想学习 基因假说 发生学
下载PDF
运动共振可以直通他心吗?批判性的重估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翥 陈巍 +1 位作者 汪寅 李岩松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6期3023-3039,共17页
伴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读心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时代迎来了复兴.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系统探索,运动共振理论试图论证:观察者脑中表征该动作知觉信息的知觉表征系统和表征该动作的运动表征系统之间无需其他中介就能直接进行信... 伴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读心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时代迎来了复兴.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系统探索,运动共振理论试图论证:观察者脑中表征该动作知觉信息的知觉表征系统和表征该动作的运动表征系统之间无需其他中介就能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换.由此,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运动共振可以实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与理解,从而实现执行者与观察者动作意图(或情绪体验)之间的直接匹配.虽然该理论得到了来自无创脑刺激技术、失用症、布洛卡失语症以及自闭症领域内证据的支持,但随着对运动共振可塑性及其发生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来自联想假说的挑战已经威胁到运动共振的基础假设.运动共振受到情境、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自动化、直通的理解他心方式.来自实证的挑战与来自理论的困境显示,运动共振并非理解动作的充要条件,大脑中可能存在多条通路可以实现读心.未来,需要将运动共振放置于延展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背景中予以考察,并借助颅内脑电记录等新技术来确认运动共振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否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镜像神经元 动作理解 运动共振 直接匹配 延展的镜像神经元系统
原文传递
社会机器人何以可能?——朝向一种具身卷入的人工智能设计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巍 赵翥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6,共10页
当前,AI已经在高级思维与问题解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设计与开发用于人机互动的社会机器人上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各种社会机器人的互动中感知到它是一个可以提供某种互动的自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当前的人... 当前,AI已经在高级思维与问题解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设计与开发用于人机互动的社会机器人上仍然面临诸多的难题。与各种社会机器人的互动中感知到它是一个可以提供某种互动的自主体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当前的人机互动中包含"真正"的社会性?通过整合社会神经科学、动物行为学、发展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内的研究证据,具身卷入的社会互动观认为社会机器人的AI设计需要应对如下问题:(1)如何利用系统1直接知觉社会行为?(2)机器人的形态与生物学规律如何影响社会互动?(3)如何让社会机器人与人类建构共同任务?这将为AI在设计社会机器人上反思图灵测试的前提假设以及处理"4W/H"问题提供丰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机器人 人工智能 人机互动 具身认知 卷入性 镜像神经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