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和平 丁保华 +2 位作者 邵丹 张自然 赵耀洲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25例,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抽取骨髓100~150ml,在体外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并制成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其移植入肝脏,术后2、4、8、12周...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425例,在常规治疗的前提下抽取骨髓100~150ml,在体外分离纯化单个核细胞并制成细胞悬液,经肝动脉将其移植入肝脏,术后2、4、8、12周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结果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术后第2周,213例(59%)患者双下肢浮肿明显减轻,第8周时,297例(70%)患者精神、体力、食欲恢复正常,第12周时,ALB由26.6±5.2 g/L升至37.5±4.9g/L(P<0.05),ALT由150.7±19.5U/L降至30.7±7.7U/L(P<0.05),AST由85.6±32.5U/L降至20.5±15.7U/L(P<0.05),TBIL由154.4±20.2μmol/L降至52.3±17.4μmol/L(P<0.05),PT由20.1±1.7s降至15.4±1.5s(P<0.05),肝脏CT值由35.32±6.68Hu升至42.32±3.26Hu(P<0.05)。结论经肝动脉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体骨髓干细胞 移植 肝动脉
下载PDF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自然 赵耀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第9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造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血肌酐值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急性肾损伤组)和对照组(无急性肾损伤组),各48例。对受试者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统... 目的探讨分析造成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血肌酐值将受试者分为观察组(急性肾损伤组)和对照组(无急性肾损伤组),各48例。对受试者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肝性脑病、感染的发生率(16.7%、18.8%)显著低于观察组(47.9%、56.3%)(P<0.01);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1);但对照组血钠显著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伴有感染、肝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是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高危人群,综合使用多种措施可能降低急性肾损伤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代偿期肝硬化 急性肾损伤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外周血DNT细胞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自然 赵耀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8期1095-1097,共3页
目的观察外周血DNT细胞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A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B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C组)35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中DNT细胞及外周血T细胞亚... 目的观察外周血DNT细胞和T细胞亚群检测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A组)3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B组)4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C组)35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外周血中DNT细胞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细胞、CDs+T细胞、CD4^+/CD8^+表达百分比,进行各T细胞亚群百分比统计学分析。结果B组和C组的DNT细胞绝对数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A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增高更为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和A组比较,CD4^+降低较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B组比较,CD4^+亚群和CD4^+/CD8^+比值均降低,CD8^+亚群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体内存在DNT百分比细胞升高及T细胞亚群失衡;这可能是慢性乙型肝炎向慢性重型肝炎发展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病毒肝炎 DNT细胞 T细胞亚群
下载PDF
X-刀对非肝癌组织的放射性效应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建设 瞿再珍 +5 位作者 张风祥 申纪轩 赵和平 吴远彬 王素霞 赵耀洲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02年第4期44-45,共2页
目的 研究具有不同内在因素的肝癌在X -刀作用下对非癌组织的放射性效应。方法 选择肝癌体积、X 刀剂量基本相似条件下 ,以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为指标观察具有不同内在因素的肝癌于X 刀术后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的危险性。结果 原发... 目的 研究具有不同内在因素的肝癌在X -刀作用下对非癌组织的放射性效应。方法 选择肝癌体积、X 刀剂量基本相似条件下 ,以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为指标观察具有不同内在因素的肝癌于X 刀术后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的危险性。结果 原发性肝癌于X 刀术后ALT上升值与术前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于X 刀术后ALT升、降之差及上升率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P <0 .0 1 )。同时发现X 刀对原发性肝癌组中HBVM(+)和嗜酒因素均有者发生放射性肝损伤的危险性与这两种因素均无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0 1 ,OR=2 7.5) ;与转移性肝癌比较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OR =2 8.2 85)。结论 在X 刀治疗肝癌中对非癌肝组织具有放射性损伤者占 39.1 8% ;其程度及发生率以原发性肝癌为高 ,以同时伴有HBVM(+)及嗜酒因素者为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刀 非肝癌组织 放射性效应
下载PDF
38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自然 赵耀洲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5年第4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及检验、合并症等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解放军150医院收治入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入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并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及检验、合并症等临床特征。方法选取解放军150医院收治入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38例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入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8例设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入院后的各项临床检查与检验结果、临床表现及合并症等,对比两组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平均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合并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电解质紊乱发生率、MELD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比,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的患者发病年龄较大,女性多见,有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合并症的较多,电解质紊乱的较少,MELD评分较低,其他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似,预后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 脂肪性 肝硬化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