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医科背景下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1
作者 赵茜阳 《就业与保障》 2024年第1期25-27,共3页
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战略规划。基于新医科建设内涵,着重分析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对高质量医学教育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优化教育体系、重塑培养结构、创新培... 新医科建设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提出的战略规划。基于新医科建设内涵,着重分析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和新体系对高质量医学教育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优化教育体系、重塑培养结构、创新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质量、建构特色育人体系等举措,可以增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能力,提升全科医生培养成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医科 定向医学生 人才培养模式
下载PDF
煤基复合絮凝剂对高浊度高矿化度矿井水的絮凝效果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蒋斌斌 高昊 +3 位作者 杜坤 宋振宇 赵茜阳 张凯 《矿业科学学报》 2020年第6期681-686,共6页
煤矿分布式地下水库在神东地区应用取得显著成果,宁东地区已开始论证其可行性,但宁东地区矿井水多为高浊度高矿化度矿井水,需要对水库入水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以粉煤灰为原料,通过与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壳聚糖混合得到... 煤矿分布式地下水库在神东地区应用取得显著成果,宁东地区已开始论证其可行性,但宁东地区矿井水多为高浊度高矿化度矿井水,需要对水库入水进行预处理。本文采用以粉煤灰为原料,通过与聚丙烯酰胺(PAM)、聚合氯化铝(PAC)、壳聚糖混合得到处理高浊度高矿化度矿井水的絮凝剂,试验对比了粉煤灰基复合絮凝剂和未加粉煤灰絮凝剂的絮凝效果,并探究了粉煤灰基絮凝剂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佳投加量和试验条件。实验结果表明:(1)5个处理组中对矿井水的处理效果依次是:PAM+PAC+壳聚糖+粉煤灰>PAM+PAC+壳聚糖>PAM+PAC>PAM>PAC;(2)粉煤灰基复合絮凝剂的最佳絮凝条件为温度25℃、pH值7、搅拌强度220 r/min、搅拌时间20 min;(3)在最佳条件下,复合絮凝剂对矿化度、悬浮物、钙离子、总硬度和硫酸根的去除率分别为12.16%、98.04%、80.57%、77.86%和95.44%;(4)粉煤灰基复合絮凝剂作为地下水库处理高浊度高矿化度矿井水预处理絮凝剂是可行的。本研究为地下水库进水的絮凝等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絮凝 粉煤灰综合利用 高浊度 高矿化度
下载PDF
我国典型煤化工技术潜在出口能力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凯 王雅静 +3 位作者 赵茜阳 耿笑颖 向杉 李墨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13-320,共8页
能源及其相关化工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化工领域开发的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能源化工技术的输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 能源及其相关化工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在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能源化工领域开发的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进能源化工技术的输出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拓和保护国外商品市场、带动产品和设备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研究煤化工技术潜在出口能力是推进技术输出的必要工作。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煤化工领域技术的潜在出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此,构建了煤化工技术潜在出口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煤化工技术潜在出口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在现有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利用该方法对代表性成套技术:煤气化技术—神宁炉、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和煤炭间接液化成套工艺技术包(中科合成油)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煤气化技术—神宁炉排名第1,其次是甲醇制烯烃技术—DMTO和煤炭间接液化成套工艺技术包(中科合成油);同时发现制约我国煤化工技术出口潜力的关键因素是海外竞争力、国际认可程度以及技术性能等。对此提出以下建议:①完善能源化工技术出口政策,加强政策扶持,创造有利环境;抓住机遇,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②加强自主研发,提升工艺技术水平,树立国际品牌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工 层次分析法 潜在出口能力 煤气化技术 煤炭间接液化
下载PDF
神华呼伦贝尔矿区生态环境动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龙生 李晓楠 +3 位作者 赵茜阳 吉雨宁 陈梦圆 张凯 《煤质技术》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为科学分析神华集团资源整合后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及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基于遥感检测技术并在充分收集呼伦贝尔矿区开发以来积累的各类地理、地质、环境等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 为科学分析神华集团资源整合后资源开发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及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基于遥感检测技术并在充分收集呼伦贝尔矿区开发以来积累的各类地理、地质、环境等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强度3个因子,评价2002年至2017年间呼伦贝尔地区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对矿区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16年来呼伦贝尔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为一般,2002~2006年生态环境状况恶化,2007~2012年有所改善,2013~2017年则继续变好。2002~2017年期间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先增后减再增,草地先减后增再减、林地和城镇工矿用地持续增加。植被覆盖总体变化趋势为植被覆盖区持续减少、2002~2012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持续减少,中、低覆盖度植被逐步增加;而2013~2017年期间高覆盖度植被迅速增加,中、低覆盖度植被减少。土壤侵蚀总体变化趋势是中度侵蚀先增后减,轻度侵蚀先减后增;轻微侵蚀先减后增再减,总体呈减少的特趋势;其他侵蚀等级整体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生态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 土壤侵蚀 遥感检测技术 生态环境状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