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逸之作品
1
作者 赵逸之 《关东学刊》 2018年第6期I0001-I0002,共2页
下载PDF
拼贴艺术在现代装饰画中的设计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赵逸之 《美术教育研究》 2023年第23期42-44,共3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革。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后,对生活、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装饰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当下社会群体已经有用画装饰环境的意识。该...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革。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之后,对生活、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装饰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当下社会群体已经有用画装饰环境的意识。该文研究拼贴艺术在现代装饰画中的应用,发掘两种艺术形式相互结合的可能性,以为现代装饰画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拼贴艺术 现代装饰画
下载PDF
“礼”字文字学、哲学文化内涵探源——以《论语》文本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逸之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32-35,共4页
从文字学上讲,"礼"字无论是作为对礼器和祭品合体描绘的"豊",还是作为对人类仪礼核心形式描绘的"礼",都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祭礼文化内涵。礼器(以豆为代表)可以说是对祭礼文化在器物上的落实,祭品(以珏为代... 从文字学上讲,"礼"字无论是作为对礼器和祭品合体描绘的"豊",还是作为对人类仪礼核心形式描绘的"礼",都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祭礼文化内涵。礼器(以豆为代表)可以说是对祭礼文化在器物上的落实,祭品(以珏为代表)则隐含了沟通天人的祭礼文化目标。作为礼字古文或体的"礼"则包含着人类在祭礼文化中的重要态度——恭敬。而所有这些文字学中所隐含的源头性的内涵与功用也在华夏文明重要的哲学文本《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论语》
下载PDF
书法本质秩序论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逸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4-58,共5页
从哲学秩序论的角度看,书法艺术本质上是运用笔墨线条对文字进行重构的秩序化行为,而主体时空情绪运化变易客观上支配着这种行为,并最终外化为书法作品的表层秩序。中国哲学中"气"的概念正是个体生命力、生存状态、时空情绪... 从哲学秩序论的角度看,书法艺术本质上是运用笔墨线条对文字进行重构的秩序化行为,而主体时空情绪运化变易客观上支配着这种行为,并最终外化为书法作品的表层秩序。中国哲学中"气"的概念正是个体生命力、生存状态、时空情绪的概括。因而可以说,书法就是"气运"、"气写"、"气的赋形"。气既是书法行为的终极动力,又是书法表现的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本质 秩序 时空情绪
下载PDF
“温”“良”文字文化学意义疏证及《论语》用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逸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9年第2期79-83,共5页
温、良、恭、俭、让作为孔子的五德历来颇为后学所重。“温”“良”居五德之先,对后三者亦有统摄之功。从文字文化学上讲,温之初文为[囚皿],即孕之或体或简体,本象胎儿孕育于母腹子宫中,引申为含蕴、藏纳、包含、温暖等义。良则为廊之... 温、良、恭、俭、让作为孔子的五德历来颇为后学所重。“温”“良”居五德之先,对后三者亦有统摄之功。从文字文化学上讲,温之初文为[囚皿],即孕之或体或简体,本象胎儿孕育于母腹子宫中,引申为含蕴、藏纳、包含、温暖等义。良则为廊之初文。其本义为连接在几个建筑物之间的供人出入往还、消遣徘徊的狭长而有覆顶的通道。“温”“良”即当算作孔子“学而时习之”里的时习工夫,是偏于弘道、实践的态度与途径。儒家“温文化”的根底正是所谓道家的“阴性的柔顺性”。万物皆从道生,为大道所胎养。故此,万物皆当与生俱来地有着与大道母体子宫相连通的能力与方法,以及得之于母胎的温暖、柔和与丰厚,众生平等,温温相处,其乐融融。“温”“良”为万物天生悉备,然亦需后天之磨砺、尝试与探究。“良”正是这样的一种善于在众生主体间搭建道路和津梁的能力。它使主体可以从有通亡(无)、由亡(无)返有,自有限达无限,纳无限入有限,从而得以体验一种生命自由的大美、大妙与大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德 《论语》
下载PDF
试说汉字研学对文化创意的助推作用
6
作者 赵逸之 《关东学刊》 2017年第8期117-121,共5页
汉字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形意文字,绝大部分汉字是单音节字词一体的形式存在。作为华夏文化存在的最小最浓缩的单元,汉字具有意蕴美、形体美、音声美等诸种特点。每个汉字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含蕴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哲学气质。汉字... 汉字是迄今尚存的最古老的形意文字,绝大部分汉字是单音节字词一体的形式存在。作为华夏文化存在的最小最浓缩的单元,汉字具有意蕴美、形体美、音声美等诸种特点。每个汉字都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含蕴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哲学气质。汉字在数千年的形体演化过程中,形成了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形式。四声对五音,汉字的音声之美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综合而言,作为对汉字进行专门研究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而形成的传统小学,本身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努力继承、发掘、普及以文字学为主的传统小学文化对不断加强和提升文化创意能力有着极其强大的助推作用。优良的传统小学功底可以源源不地的为我们提供大量而优质的文化创意灵感,同时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简化、优化文化创意形式。因此,建议在文学创作、实用写作、艺术设计、书画创作、音乐创作、文化教育等多种文化艺术领域的人才培养中,普及、加强传统小学教育。由此,则必将对文化创意乃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提升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而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 文化产业 语言经济 文化创意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古文字学札记二则:“瓜”“乚”
7
作者 赵逸之 《大学书法》 2020年第1期78-82,共5页
通过字形比对和文献互证,认为《甲骨文合集》189反、6354正、6355、6356等四版卜骨上的"?"形为"瓜"字。甲骨文字形从爪从〇,会意人手向下摘瓜,其后爪形逐渐讹变而致使人们误以为瓜蔓,作为瓜实的〇形在金文中也增两... 通过字形比对和文献互证,认为《甲骨文合集》189反、6354正、6355、6356等四版卜骨上的"?"形为"瓜"字。甲骨文字形从爪从〇,会意人手向下摘瓜,其后爪形逐渐讹变而致使人们误以为瓜蔓,作为瓜实的〇形在金文中也增两斜线以象瓜皮上之花纹。这是文字繁化的自然现象。而战国的简帛文字中人们还有以"爪"为"瓜"的用法。"瓜"在殷墟卜辞中有用作地名的用例,更多时候则是一种叫作"瓜"的祭祀活动。"乚"为"隐"之初文。通过字形比对,我们找到了"乚"字的甲骨文字形。"乚"的甲骨文取象于肩胛骨,可以看作是"肩"的简写形态,义为一枚肩胛骨。"乚"在卜辞中为骨臼刻辞之专用字,又为卜用肩胛骨之专用字而与肩字相别。因此,作为卜用肩胛骨之甲骨文"乚"被视为蕴含天机的神圣之物。同时,由于肩胛骨又有护持心肺特别是膏肓穴以及担荷、劳作等功能,从而使"乚"升华成为一种形而上的人物、事物的性质象征和文化品格,即隐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字学
下载PDF
行书大中堂:王冕诗二首
8
作者 赵逸之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