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导致肝损伤的临床特点
1
作者 杨思恒 殷荣坤 +5 位作者 陈榕 赵钢德 汤伟亮 王伟静 谢青 莫瑞东 《肝脏》 2024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分析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相关肝脏毒性(IMH)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情况。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上海瑞金医院诊断的14例IMH患者,研究IMH患者起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转归特... 目的分析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相关肝脏毒性(IMH)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转归情况。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上海瑞金医院诊断的14例IMH患者,研究IMH患者起病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反应及预后转归特点。结果14例IMH患者以男性为主(12例),中位年龄61岁。以黄疸、乏力、尿色黄染为主要症状,临床类型以胆汁淤积型为主(8例),10例患者出现3-4级肝损伤。以保肝药物为基础治疗,有4例患者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6例患者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治疗后,5例死亡或自动离院(去除2例因突发其他疾病死亡的患者),7例病情改善。5例预后不良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为13.5,7例预后改善患者的NLR为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H患者肝功能损伤以胆汁淤积型为主,部分患者治疗后可好转,预后较差。NLR有可能作为评估IMH预后的临床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PD-1/PD-L1 肝脏毒性
下载PDF
FibroScan-AST评分对具有显著活动性和纤维化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3
2
作者 赵钢德 郭斯敏 +1 位作者 谢青 桂红莲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验证FibroScan-AST(FAST)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性积分升高(NAS≥4)和显著纤维化(F≥2)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 目的验证FibroScan-AST(FAST)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活动性积分升高(NAS≥4)和显著纤维化(F≥2)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高危NASH)患者的诊断效能,并与其他血清学模型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住院并经肝组织病理学证实为NAFLD/NASH患者84例,患者于肝活检前后1周内完成FibroScan检查(包括肝脏硬度值和受控衰减参数)和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系数(r)用于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以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根据既往研究确定的分界值,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和分类准确性。亚组分析时,采用不同临床指标分组进而比较各模型的评估效能,用AUC(95%CI)表示。结果84例患者中有高危NASH患者43例。所有患者FAST是0.54(0.04~0.93),F0~4不同肝纤维化分期的FAST依次为0.26(0.06~0.73)、0.48(0.04~0.82)、0.61(0.13~0.75)、0.64(0.09~0.93)和0.82(0.75~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360,P<0.001)。FAST与肝纤维化分期呈正相关(r=0.491,P<0.001)。NFS、FIB-4和APRI与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30、0.346和0.281,P值均<0.05),但较FAST相关性减弱。FAST评估高危NASH的AUC为0.725(95%CI:0.617~0.834,P<0.001)。按既往研究确定的低分界值FAST≤0.35可使21例(25%)患者以71%的NPV来排除高危NASH。按高分界值FAST≥0.67可使19例(22.6%)以74%的PPV来确诊高危NASH。NFS和FIB-4诊断高危NASH的AUC分别为0.633(95%CI:0.513~0.753)和0.686(95%CI:0.570~0.803),P值均<0.05。结论FAST可较准确评估那些伴或不伴代谢危险因素的NAFLD患者是否存在高危NASH,选择合适的分界值可使部分患者避免进行肝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肝硬化 弹性成像技术 活组织检查
下载PDF
维甲酸诱导基因-I诱导干扰素的产生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清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赵钢德 石翠翠 +5 位作者 王晖 项晓刚 林兰意 郭清 俞红 谢青 《肝脏》 2012年第8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以期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I表达载体flagRIG-l-ful1转染培养6孔板中的HepG2、HepG2.2.15,24h后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 目的探讨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诱导HBV感染IFN产生中的影响,以期对阐明乙型肝炎慢性化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以RIG-I表达载体flagRIG-l-ful1转染培养6孔板中的HepG2、HepG2.2.15,24h后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感染细胞,然后在0、8、16和24h收集细胞及培养上清液,采用quantitive RT-PCR、Western印迹检测RIG-I、MDA5、IPS-1、ISG54等基因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分泌的IFN-β水平。结果 HepG2.2.15细胞在VSV感染后IFN-β分泌水平(11.18±1.34)pg/mL明显低于HepG2细胞(275.50±22.97)pg/mL(P<0.01);通过质粒flagRIG-I-ful1转染高表达RIG-I后,HepG2.2.15分泌IFN-β的能力恢复至(548.78±57.99)pg/mL与HepG2细胞(532.10±39.34)pg/mL接近的水平(P=0.7013)。结论 HepG2.2.15细胞感染VSV后IFN产生障碍,高表达RIG-I后IFN表达水平得到恢复,提示RIG-I功能缺陷导致抗病毒免疫应答降低,RIG-I可能在HBV感染清除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维甲酸诱导基因-I 抗病毒免疫
下载PDF
肝病用药指导
4
作者 赵钢德 《中国社区医师》 2010年第1期12-12,共1页
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虽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肝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各类肝病的治疗就成为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肝病用药是一个... 我国是肝病大国,近年来虽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丙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等肝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威胁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对各类肝病的治疗就成为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肝病用药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但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用药的经验是与时俱进的。目前我国肝病治疗药物品种众多,而且不断推陈出新,给了临床医生更多的选择,为患者康复提供了更多的帮助,但各类药物的合理选择和联合应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按功效可以把肝病药用大致分为抗病毒药物、保肝降酶药物、免疫调节药物、抗肝纤维化药物及各类中药等几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精性肝病 用药指导 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 抗肝纤维化药物 药物性肝损害 保肝降酶药物 免疫调节药物
下载PDF
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的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传染病信息》 2011年第3期159-162,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目的探讨影响肝衰竭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调查2006年6月—200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52例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后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模型,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924(95%CI0.892,0.957)。结论年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TBIL、PT是影响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初步建立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乙型肝炎相关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及预后模型建立 被引量:13
6
作者 汤伟亮 赵钢德 +7 位作者 董志霞 项晓刚 王晖 周惠娟 桂红莲 郭斯敏 庄焱 谢青 《肝脏》 2011年第5期367-36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 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其预后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8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178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x^2和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腹水、感染、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甲胎蛋白、PT、WBC、TBil、dBil、Cr、BUN、血清钠在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显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对所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该人群的预后判断模型,通过计算预后指数并绘制ROC曲线,计算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931(95%CI:0.893~0.970)。其评估价值优于CTP分级(0.862)、MELD评分(0.807)及MFLD-Na评分(0.774)。结论肝性脑病、感染、PT、TBil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预后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患者的短期预后,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功能衰竭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分析
下载PDF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对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预测因素 被引量:9
7
作者 陈璐 郭斯敏 +7 位作者 庄焱 赵钢德 周惠娟 郭清 杨菁 蔡伟 王晖 谢青 《肝脏》 2015年第6期434-437,共4页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 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 V单药治疗...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 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 V单药治疗组45例和ET V基础上加用Peg‐IFNα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继续治疗24~48周。检测基线和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指标。以 HBsAg下降幅度和 HBsAg≤15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 HBeAg清除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分析基线HBsAg水平对Peg‐IFN疗效的影响。组间差异采用Fisher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患者 HBsA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T V单药组(单药组为0.24 lg IU/mL ,联合治疗组为0.61 lg IU/mL ,P=0.0007),且HBsAg≤150 IU/mL患者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单药组(单药组为11.1%,联合治疗组为30.8%,P=0.0315)。两组的 HBeAg清除和 HBeAg血清学转换相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 HBsAg≤1500 IU/mL的患者,在加用Peg‐IFN治疗结束时 HBsAg≤150 IU/mL、HBeAg清除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HBsAg≤150 IU/mL :66.7%比14.8%, P=0.0024;HBeAg清除:58.3%比22.2%,P=0.0272)。结论联合Peg‐INFα对已经获得病毒学应答的ETV经治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 HBsAg下降以及HBsAg≤150 IU/mL的概率,基线HBsAg≤1500 IU/mL患者加用Peg‐IFN能够获得更好的免疫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 核苷类药物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乙型肝炎E抗原
下载PDF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4
8
作者 谢敬东 赵钢德 +1 位作者 谢青 王晖 《肝脏》 2013年第8期550-552,共3页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疗效、疗程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至2010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为腺苷蛋氨酸组(治疗组)与常规保肝药组(对照组),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生化... 目的探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炎的疗效、疗程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6至2010年我院感染科收治的90例病毒性肝炎所致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分为腺苷蛋氨酸组(治疗组)与常规保肝药组(对照组),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和生化指标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疗程2周时,治疗组总胆红素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ALT、GGT较基线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01)。疗程4周时,治疗组总胆红素、ALT、GGT较基线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01)。且患者耐受性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腺苷蛋氨酸至少4周疗程的治疗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肝功能改善有确切疗效,且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蛋氨酸 肝内胆汁淤积 疗效
下载PDF
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吴海清 赵钢德 +5 位作者 李凤棣 刘柯慧 徐玉敏 林兰意 谢青 王晖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757-763,共7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12例接受PEG-IFN单药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上海瑞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212例接受PEG-IFN单药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集其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并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PS-1基因的10个Tag-SNP位点多态性。运用卡方检验对2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应用非条件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SNP位点、单体型与PEG-IFN疗效的关系。结果212例患者中,应答率为34.9%(74例),其中HBV基因C型117例, B型95例。研究发现有4个SNP位点(rs2326369、rs2464、rs6515831、rs16989000)的基因型分布在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 基因型、家族史、基线HBV 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3个SNP位点(rs2326369、rs6515831、rs2464)与PEG-IFN 应答独立相关。其中(1)rs2326369 CC 型与NR相关(OR=0.51,95%CI:0.28~0.92,P=0.026);(2)rs6515831 TT型与R相关(OR=2.08,95%CI:1.12~3.86,P=0.020);(3)rs2464 CC型与R相关(OR=2.33,95%CI:1.24~4.37,P=0.009)。此外,还发现了2个单体域(block),block1:rs16989000-rs6515831;block2:rs7272495-rs16989022-rs2464。多因素分析发现Block2中的单体型AAC 型与R显著相关(OR=2.05,95%CI:1.09~3.87,P=0.026)。结论 IPS-1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对于接受PEG-IFN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检测IPS-1基因型可能有一定的疗效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类
下载PDF
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海清 赵钢德 +8 位作者 钱方兴 赖荣陶 谢敬东 周惠娟 许洁 徐玉敏 刘柯慧 谢青 王晖 《肝脏》 2013年第6期359-364,共6页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采集212例接受PEG—IFN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L... 目的探讨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治疗应答的关系。方法采集212例接受PEG—IFN治疗48周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MassARRAY)检测IL28B基因的3个SNP位点rsl2980275、rsl2979860、rs8099917的多态性。应答定义为:PEG-IFN治疗48周,患者HBVDNA〈200Iu/mL、HBeAg血清学转换及ALT复常。结果应答患者为74例,无应答者138例,应答率为34.9%。HBV基因分型以c型为主(c型117例,B型95例)。rsl2980275基因型AA和N—AA(AG/GG)的比例分别为77.8%和22.2%;rsl2979860基因型CC和N—CC(CT/TT)的比例分别为78.3%和21.7%;rs8099917基因型TT和N—TT(TG/GG)的比例分别为79.2%和20.8%。这3个SNP位点干扰素治疗应答组和非应答组中等位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多因素分析中,校正了性别、年龄、HBV基因型、基线HBVDNA水平及基线ALT水平后,发现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其中rsl2980275基因型AA、N—AA的有效率分别为38.8%、21.3%(OR2.70,95%CI1.21~6.01;P=0.015);rsl2979860基因型CC、N—CC的有效率分别为38.6%、21.7%(OR2.56,95%CI1.15~5.67;P=0.021);rs8099917基因型TT、N—TT的有效率分别为38.7%、20.5Voo(OR2.80,95%C11.23~6.39;P=0.015)。此外,还发现了一个由rsl2980275和rsl2979860组成的单体域,其中单体型A-C与干扰素高应答率显著相关(OR2.53,95%CI1.20~5.34;P=0.015)。结论IL28B基因多态性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PEG-IFN治疗的应答密切相关,IL28B野生纯合基因型(AA、CC和TT型)是PEG-IFN高应答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28B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慢性乙型肝炎 干扰素 应答
下载PDF
IPS-1 SNP在调控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机制的研究
11
作者 刘柯慧 汤伟亮 +6 位作者 项晓刚 赖荣陶 李凤棣 赵钢德 吴海清 谢青 王晖 《肝脏》 2014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 目的探讨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IPS-1)不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干扰素应答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PS-1野生型和rs17857295、rs7262903、rs7269320三种SNP基因型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目的细胞HepG2、HepG2.2.15细胞,qPCR检测HBV感染和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转染后IFN-βmRNA表达水平,探讨IPS-1不同SNP基因型对HBV感染后细胞干扰素应答的机制。结果 IPS-1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转染HepG2.2.15细胞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451.77比712.53,498.71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野生型转染组(分别为5.33比0.98和3.59比0.98,P<0.01);rs7269320 SNP基因型过表达后,IPS-1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转染组(290.63比712.53,P<0.01),但IFN-β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0.74比0.98)。另外,rs17859295基因型分别转染HepG2和HepG2.2.15细胞后,后者IFN-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前者(5.33比2.25,P<0.01)。结论 IPS-1 rs17857295和rs7262903两种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尤其rs17857295 SNP基因型,清除病毒的能力可能强于野生型的感染者;而IPS-1野生型和rs7269320 SNP基因型HBV感染者可能更易形成病毒感染的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β启动子刺激因子-1 单核苷酸多态性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定点突变 慢病毒
下载PDF
拉米夫定优化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12
作者 杨彬菲 钱方兴 +6 位作者 赵钢德 项晓刚 徐玉敏 安宝燕 张琴 谢青 王晖 《肝脏》 2014年第6期403-406,共4页
目的评价短期加用拉米夫定优化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定0.1 g/d,加IFN-α隔日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对照组4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目的评价短期加用拉米夫定优化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治疗组88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拉米夫定0.1 g/d,加IFN-α隔日皮下注射抗病毒治疗,对照组4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单药治疗,疗程均为48周,随访24周。定期进行HB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血清学和病毒学应答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组48周、7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42.1%(37/88)、40.9%(36/88),高于对照组的23.3%(10/43)、23.3%(10/43),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3;P=0.0468)。治疗组和对照组中24周病毒学应答不佳的病例(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g IU/mL),前者在第36、48和72周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4.6%(31/48)、64.6%(31/48)和68.8%(33/48);高于后者的13.04%(3/23)、26.1%(6/23)和26.1%(6/23),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前者在48周、72周HBeAg阴转率分别为45.8%(22/48)、43.8%(21/48),高于后者的13.0%(3/23)、17.4%(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8;P=0.0295)。前者在第36、48和72周HBsAg血浆浓度分别为(3.25±0.46)、(3.12±0.64)和(2.92±0.97)lg IU/mL;低于后者的(3.54±0.50)、(3.54±0.52)和(3.44±0.41)lg IU/mL,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7、0.0177、0.0090)。结论 HBeAg阳性的CHB患者接受规范的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24周病毒学应答不佳的患者短期加用拉米夫定,能提高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增强抗病毒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干扰素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拉米夫定 优化 抗病毒疗效
下载PDF
肝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及干扰素和HBV对其表达的调节
13
作者 石翠翠 谢青 +7 位作者 赵钢德 黄谦 项晓刚 龚邦东 林兰意 贾妮娜 俞红 郭清 《肝脏》 2010年第1期23-25,共3页
目的测定肝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D-L1)的表达,分析干扰素-α(IFN-α)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对PD-L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测定PLC/PRF/5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观察不同剂量IFN-... 目的测定肝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PD-L1)的表达,分析干扰素-α(IFN-α)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对PD-L1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的调节。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等方法,测定PLC/PRF/5细胞表面PD-L1分子的表达;观察不同剂量IFN-α作用下,PLC/PRF/5细胞表面PD-L1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HepG2和HepG2.2.15两种细胞的PD-L1mRNA水平,分析HBV对PD-L1表达水平的调节。结果肝细胞表面组成性地表达PD-L1分子;随着IFN-α作用剂量的增加,肝细胞表面PD-L1的表达水平先升高,随后缓慢降低;转染有HBV基因组的HepG2.2.15细胞,其PD-L1的mRNA水平显著高于不含HBV基因组的同源细胞株HepG2细胞。结论肝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PD-L1分子;干扰素及HBV感染可影响肝细胞PD-L1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分子受体1 肝细胞 干扰素 乙型肝炎病毒
下载PDF
戈登链球菌所致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14
作者 王晓琳 赵钢德 +8 位作者 林兰意 周惠娟 方跃华 盛滋科 蔡伟 谢青 丁叶舟 陶蓉 王晖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5期629-631,共3页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一种少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侵入性口腔操作(invasive dental treatments,IDT)可产生暂时性菌血症,因此被认为是IE的潜在危险因素。当患者在IDT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临床医师需高度警惕...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是一种少见但危及生命的疾病。侵入性口腔操作(invasive dental treatments,IDT)可产生暂时性菌血症,因此被认为是IE的潜在危险因素。当患者在IDT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时,临床医师需高度警惕患者发生IE的可能性。戈登链球菌是牙周环境的常见定植菌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拔牙后由戈登链球菌引起IE病例,该病例提示IE与IDT之间存在重要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侵入性口腔操作 戈登链球菌
下载PDF
我院10年细菌性肝脓肿临床特征调查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尚大宝 吴波明 +7 位作者 张金铭 汤伟亮 赵钢德 李自强 卢捷 谢青 史冬梅 项晓刚 《肝脏》 2022年第3期334-336,366,共4页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12月因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治疗的1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男性多发,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0~8... 目的探讨细菌性肝脓肿患者的临床特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10年3月至2020年12月因细菌性肝脓肿住院治疗的11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近年来细菌性肝脓肿的发病率有所升高,男性多发,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0~80岁。80%~90%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与C反应蛋白升高,50%以上患者发生贫血、白蛋白减少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在常见的临床特征中,近90%病例起病中有发热和寒战,50%有全身乏力,25%有右上腹痛。共45例患者脓液培养或血培养呈阳性,通过二代测序鉴定出病原菌患者为5例(11.1%),45例中肺炎克雷伯菌阳性有33例(脓液培养29例,血培养4例),占培养阳性菌的64.7%,其次为大肠埃希菌6例(脓液培养5例,血培养1例),占培养阳性菌的11.8%。89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糖尿病57例(64.0%),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11例(12.4%)。结论糖尿病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基础疾病,但因肝脏介入术导致的肝脓肿也逐年增多;肺炎克雷伯菌是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致病菌,二代测序在病原鉴定中有一定优势;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特征 肺炎克雷伯菌 介入治疗 二代测序
下载PDF
血清sST2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林兰意 姜绍文 +8 位作者 莫瑞东 项晓刚 赖荣陶 王晖 赵钢德 蔡伟 郭清 许蓓 谢青 《肝脏》 2017年第11期987-990,共4页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ST2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05例,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组46例,慢性乙... 目的研究血清白细胞介素33(IL-33)/ST2在慢性HBV感染者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筛选并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慢性HBV感染者105例,其中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组4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59例,另纳入健康对照(HC)组20名。其中CHB均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脏病理学Ishak评分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无或轻度肝纤维化F0-2组(n=12)、中度肝纤维化F3-4组(n=12)、重度肝纤维化F5组(n=12)及肝硬化F6组(n=23)。ELISA法检测患者外周血清IL-33和sST2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组中肝硬化F6亚组sST2水平为(21.3±4.7)ng/mL,明显高于F5亚组、F3-4亚组、F0-2亚组[(5.1±0.8)ng/mL、(5.6±0.8)ng/mL、(3.8±0.4)ng/mL,均P<0.05]及HC组[(6.9±0.7)ng/mL,P<0.05],但低于HBV-ACLF组[(63.5±3.9)ng/mL,P<0.01]。所有患者的血清sST2水平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与血清白蛋白、血小板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而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无显著相关性。血清IL-33水平在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F6亚组:(4.7±1.0)pg/mL、F5亚组:(4.2±0.7)pg/mL、F3-4亚组:(4.1±1.1)pg/mL、F0-2亚组:(5.4±2.0)pg/mL、HC组:(5.5±0.9)pg/mL、HBV-ACLF组:(5.4±0.5)pg/mL。结论血清sST2表达水平与CHB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IL-33与CHB肝纤维化进程及疾病进展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sST2
下载PDF
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肝衰竭分期之间的关系观察 被引量:4
17
作者 冯明洋 丁叶舟 +9 位作者 赵青青 赵钢德 娄世珂 郑超 孙学华 刘柯慧 林兰意 谢青 郑岚 王晖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4期391-395,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肝衰竭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预后特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65例肝衰竭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观察患者的西医肝衰竭前期、早期、中期及晚期各...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中医证型与西医肝衰竭分期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及预后特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65例肝衰竭住院患者的基本信息,观察患者的西医肝衰竭前期、早期、中期及晚期各期中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中医证型与患者的临床转归、血清学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65例肝衰竭患者中,肝衰竭前期26例,早期87例,中期31例,晚期21例;165例肝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型可大致归纳为肝郁脾虚、湿热蕴结、肝肾阴虚、瘀血阻络4个,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最多,共81例(占49.09%),病因以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为主要原因,占70%(65%合并肝硬化);肝衰竭前期多见于瘀血阻络型(14/26,53.84%),早期肝衰竭多见于肝郁脾虚型(49/87,56.32%),肝衰竭中期也见于肝郁脾虚型(12/31,38.71%)和湿热蕴结型(12/31,38.71%),晚期肝衰竭多见于湿热蕴结型(11/21,52.38%)。肝郁脾虚型患者占所有患者的49.1%,占比最高且预后最佳,临床好转率超过80%;肝肾阴虚型患者的预后最差,临床恶化比例占50%。湿热蕴结型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655.0±143.4)IU/L]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504.0±117.7)IU/L]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且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21.57±0.95)s]显著延长(P<0.05);肝肾阴虚型患者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307.5±33.00)μmol/L]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肝衰竭各分期的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没有差异,肝郁脾虚型所占比例最高;肝郁脾虚型肝衰竭患者的预后最好,肝肾阴虚型患者预后最差,湿热蕴结型患者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较其他证型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衰竭 中医证型 疾病分期 临床预后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I的表达及功能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钢德 谢青 +7 位作者 王晖 安宝燕 周慧娟 贾妮娜 林兰意 石翠翠 郭清 俞红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727-732,共6页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1)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I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1)在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中的表达和功能,并了解RIGI和MoDC在HBV感染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8例HBV感染者外周血,21例为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7例为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1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采用CD14免疫微珠分离纯化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培养7d成为树突状细胞(DC),用水泡性口炎病毒(VSV)感染刺激RIG-I活化。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抽提RNA,实时定量PCR检测RIG-I、干扰素启动子刺激基因1(IPS—1)和IFN-β的表达。正态分布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连续性变量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VSV感染活化RIG-I后,CHB、AH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RIG1mRNA表达水平在16h(2.44±2.03,19.54±3.15,21.48±8.39;F=7.451,P=0.002)和24h(2.68±2.93,10.31±3.88,14.01±5.04;F=7.908,P=0.001)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PS-1在CHB和AHB组中的表达在16h(2.05±1.08,1.99±1.56)和24h(2.27±2.16,3.24±1.21)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6h:0.60±0.31,F=7,246,P=0.003;24h:1.08±0.73,F=13.598,P=0.01)。CHB组中IFN-β水平在16h和24h均低于AHB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IG-I和IPS-1在HBV感染者MoDC中的表达明显异常,提示RIGI信号通路可能被HBV干扰,RIG—I和MoDC的功能缺陷在HBV感染和慢性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树突细胞 维甲酸 基因疗法 干扰素类 免疫 天然
原文传递
干扰素在病毒性肝炎治疗中的联合应用 被引量:10
19
作者 赵钢德 谢青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共3页
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肯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 干扰素是细胞在病毒感染或其他诱导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自1986年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肯定的疗效已被广泛地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目前主要集中在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肝炎 乙型 肝炎 丙型 药物疗 联合
原文传递
对免疫反应介导的肝细胞损伤机制的新认识 被引量:4
20
作者 赵钢德 谢青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3-75,共3页
肝脏在药物、酒精、脂质、胆汁酸、蛋白质等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肝细胞非常容易损伤。肝细胞损伤是各种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表现。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发生细胞类型转化,... 肝脏在药物、酒精、脂质、胆汁酸、蛋白质等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使肝细胞非常容易损伤。肝细胞损伤是各种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也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疾病的共同表现。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肝细胞变性、凋亡、坏死及发生细胞类型转化,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最终导致肝衰竭。对肝细胞损伤机制进行研究,不但有利于我们对各类肝病发病机制的理解,也有利于指导临床上对各种肝病的治疗,建立针对致病因素和致病基础的多元化病因治疗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损伤 肝疾病 免疫 天然 免疫 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