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以分层随机抽样,于2022年7-11月对我国四大经济区10个省(区、市)22693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h...目的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以分层随机抽样,于2022年7-11月对我国四大经济区10个省(区、市)22693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和自编问卷对抑郁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结果(1)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总发生率为17.9%,其中轻度抑郁症状占12.8%,重度抑郁症状占5.1%。(2)人口学特征上:抑郁症状的女性发生率(19.6%vs 16.2%,χ^(2)=44.445,P<0.001)与抑郁症状得分[(5.53±5.53)分vs(5.10±5.13)分,t=-6.083,P<0.001]显著高于男性。教育阶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地区、居住区域等变量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3)生活方式上:睡眠未达标组抑郁症状发生率(20.0%vs 13.1%,χ^(2)=169.680,P<0.001)与抑郁症状得分[(5.73±5.46)vs(4.37±4.85)分,t=18.560,P<0.001]显著高于达标组。摄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频率、运动频率、学习日上网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均显著相关(P<0.001)。(4)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初中生、母亲为军人、居住西部地区、偶尔或经常摄入SSBs、学习日每天上网是抑郁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P<0.001);而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主观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及以上、睡眠达标、偶尔或经常运动是抑郁症状的负性相关因素(P<0.00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受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及居住地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不达标的睡眠、频繁摄入SSBs、缺乏运动、上网时间长等不良生活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人口学特征及相关生活方式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方案,以分层随机抽样,于2022年7-11月对我国四大经济区10个省(区、市)22693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儿童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流调中心抑郁量表(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和自编问卷对抑郁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信息采集和统计分析。结果(1)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总发生率为17.9%,其中轻度抑郁症状占12.8%,重度抑郁症状占5.1%。(2)人口学特征上:抑郁症状的女性发生率(19.6%vs 16.2%,χ^(2)=44.445,P<0.001)与抑郁症状得分[(5.53±5.53)分vs(5.10±5.13)分,t=-6.083,P<0.001]显著高于男性。教育阶段、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城乡地区、居住区域等变量的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3)生活方式上:睡眠未达标组抑郁症状发生率(20.0%vs 13.1%,χ^(2)=169.680,P<0.001)与抑郁症状得分[(5.73±5.46)vs(4.37±4.85)分,t=18.560,P<0.001]显著高于达标组。摄入含糖饮料(sugar-sweetened beverages,SSBs)频率、运动频率、学习日上网时长与抑郁症状发生率及得分均显著相关(P<0.001)。(4)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初中生、母亲为军人、居住西部地区、偶尔或经常摄入SSBs、学习日每天上网是抑郁症状的正性相关因素(P<0.001);而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上、主观家庭经济水平中等及以上、睡眠达标、偶尔或经常运动是抑郁症状的负性相关因素(P<0.001)。结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发生可能受性别、年龄、母亲文化程度、母亲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及居住地等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不达标的睡眠、频繁摄入SSBs、缺乏运动、上网时间长等不良生活方式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