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赵鸣芳教授对小柴胡汤的解读及临床运用经验 被引量:7
1
作者 高霖雨 赵鸣芳 《现代中医药》 CAS 2009年第3期3-4,共2页
关键词 小柴胡汤 解读 运用
下载PDF
赵鸣芳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经验 被引量:6
2
作者 方令 黄丽 +1 位作者 高霖雨 赵鸣芳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12期1230-1231,共2页
赵鸣芳教授从事经方的教学和临床研究工作30余年,善于应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现将赵鸣芳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 复发性口腔溃疡 半夏泻心汤 治疗 临床研究 疑难杂病 常见病 经方
下载PDF
赵鸣芳运用经方临证医案浅析
3
作者 马雪飞 赵鸣芳 《河南中医》 2015年第12期2902-2903,共2页
赵鸣芳教授认为随证治疗是中医经典用药模式,随证治疗即"随证治之",根据患者症状直接使用经方进行治疗,而不是细审其病因、病机,再根据推导出来的证型处方用药。赵鸣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胀,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 赵鸣芳教授认为随证治疗是中医经典用药模式,随证治疗即"随证治之",根据患者症状直接使用经方进行治疗,而不是细审其病因、病机,再根据推导出来的证型处方用药。赵鸣芳教授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胀,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小青龙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均获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小青龙汤 随证治疗 《伤寒论》 张仲景 赵鸣芳
下载PDF
赵鸣芳运用小柴胡汤验案四则 被引量:4
4
作者 赵烽儒 凌云 赵鸣芳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494-1495,共2页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涉及脏腑众多,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赵鸣芳教授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所述低热、风湿性心脏病、眩...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少阳位居半表半里,涉及脏腑众多,故小柴胡汤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通过临床典型病案,介绍赵鸣芳教授应用小柴胡汤的经验,拓展经方的运用思路和范围。所述低热、风湿性心脏病、眩晕症、结肠炎虽病症不同但病机相似,均用小柴胡汤加减取效,收到异病同治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低热 风湿性心脏病 眩晕症 结肠炎
下载PDF
宋爱人温病学术思想探析
5
作者 蒋文杰 朱平 +2 位作者 赵鸣芳 杨进 宋立人(指导) 《江苏中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62-65,共4页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 宋爱人为近代为数不多兼通伤寒、温病的大家,为现代伤寒、温病学说体系的奠基人。其学术上摒弃门户之见,主张寒温一体,提出了“伤寒为温病之源,温病为伤寒之变”的观点,完善了伏气温病的证治理论,系统梳理了春温与伏暑的理法方药,补前人之所未备;临证主张六经与卫气营血同参,经方与时方同裁,打破了因流派纷争而产生的流俗积弊,并融古训与新知于一体,为现代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宋爱人的一生,矢志于岐黄,躬耕于杏林,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包容并蓄,堪称一代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爱人 温病学 寒温一体 伏气温病 六经辨证
下载PDF
五苓散的应用思路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42
6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36-38,共3页
五苓散几乎参与了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非“利小便”一端,临床治疗病证50余种。小便不利、水肿、局部水液潴留、呕吐、下利、心下痞、眩晕、口渴欲饮、饮不解渴等症状,分别是五苓散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五苓散的重要线索。五苓散所... 五苓散几乎参与了水液代谢的全过程,非“利小便”一端,临床治疗病证50余种。小便不利、水肿、局部水液潴留、呕吐、下利、心下痞、眩晕、口渴欲饮、饮不解渴等症状,分别是五苓散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五苓散的重要线索。五苓散所治病证与其温阳化气利水、健脾运脾布津等功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伤寒杂病论 治疗应用
下载PDF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45-49,共5页
半夏泻心汤是和解剂的代表,应用广泛,涉及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尤其是消化系统病证更为常用,效果显著,是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心下痞、呕吐、下利、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也是应用半夏泻心... 半夏泻心汤是和解剂的代表,应用广泛,涉及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等多个系统的病证,尤其是消化系统病证更为常用,效果显著,是历代医家公认的治疗脾胃病的良方。心下痞、呕吐、下利、肠鸣等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也是应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线索。半夏泻心汤所治病证,与其升降相因,寒温同用,补泻兼施,健脾助运,化湿燥湿等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辛开苦降 消化系统疾病
下载PDF
桂枝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其作用多途并非“解表”一端,临床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脉弱、恶风、低热、汗出、纳呆、大便不调、疼痛喜温喜按等症状,分别是桂枝汤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桂枝汤的重要线索。桂枝汤所治病证... 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其作用多途并非“解表”一端,临床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脉弱、恶风、低热、汗出、纳呆、大便不调、疼痛喜温喜按等症状,分别是桂枝汤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桂枝汤的重要线索。桂枝汤所治病证与其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温阳益卫、益阴和营、温中补虚、调和脾胃、温经活血止痛等功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汤 伤寒杂病论 治疗应用
下载PDF
辨病辨证并治与辨证论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55-665,共11页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 辨病辨证并治是中医经典的诊疗模式,由《伤寒杂病论》确立。病因病机是疾病的本质,辨病治疗是围绕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立法处方用药治疗。证是疾病的症状,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多个同时出现。辨证治疗即是应用方药针对症状的直接治疗,辨病辨证并治强调辨病治疗与辨证治疗同步进行。现代中医界确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实质上是辨病因病机治疗,在中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提出中医学的发展应该回归经典,传承精华,从恢复“证”的本义做起,提倡辨病辨证并治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模式 辨病辨证并治 辨证论治理论体系 病证 病因病机
下载PDF
《伤寒论》表寒证浮数脉证治解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3-334,共2页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 《伤寒论》中浮紧、浮缓、浮数都是表寒证的具体脉象表现,后世医家往往未能很好理会表寒证出现浮数脉的事实,或者是忽略这些细节,直至将浮数脉作为表热证的对应脉象,而把浮数脉剔出表寒证,所以用辛凉解表方药统治浮数脉。就《伤寒论》中浮数脉之表寒证证治作了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表寒证 浮数脉
下载PDF
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中药方剂两大应用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鸣芳 刘跃光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23-1925,共3页
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是中药方剂应用的两大模式,辨证论治模式是在随证治疗模式理论阐发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随证治疗模式是针对症状等证据直接使用方药治疗的模式,药证对应,方证对应,过程简捷。辨证论治是围绕从症状推理所得的病机进行... 随证治疗与辨证论治是中药方剂应用的两大模式,辨证论治模式是在随证治疗模式理论阐发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的。随证治疗模式是针对症状等证据直接使用方药治疗的模式,药证对应,方证对应,过程简捷。辨证论治是围绕从症状推理所得的病机进行方药治疗的模式,环节很多,过程复杂。辨证论治在被无限放大,而随证治疗被逐渐淡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 随证治疗 病机 辨证论治
下载PDF
经方特点初探 被引量:5
12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5期266-268,共3页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之处方。系统分析了《伤寒杂病论》中方剂的主要特点: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经方由于有诸多优点,成为创制新方的“祖方”,后世在经方的基础上衍化出大量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中药学
下载PDF
张仲景桂枝汤方证相关问题的研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鸣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06-1106,1118,共2页
桂枝汤所治太阳中风是感受风邪引起。卫强营弱的实质是营卫俱弱,中焦虚寒是其根本原因。温中补虚,健运中焦,生化营卫气血是桂枝汤解散外邪、调和营卫的基础。桂枝汤作用多途,不可偏执。
关键词 桂枝汤证 病因 病机 治法 方剂
下载PDF
经方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上) 被引量:4
14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3,共3页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处方。当前经方应用有面广量大、形式多样、思路活跃等特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有名无实、有方无药、认病用方等 ,尚需从掌握汤证内容、分析配伍机理、坚持辨证论治诸方面入手进行... “经方”一般是指《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的处方。当前经方应用有面广量大、形式多样、思路活跃等特点 ,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如有名无实、有方无药、认病用方等 ,尚需从掌握汤证内容、分析配伍机理、坚持辨证论治诸方面入手进行改进 ,并做到对经方既不随意增损药物 ,又灵活加减有度 ,以冀使经方应用更加合理、规范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方证 病机 辨证 配伍
下载PDF
麻黄汤的应用思路及作用机理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35,共3页
麻黄汤是辛温解表的代表方,但其治疗的病证并非局限于“表证”,不能因其发汗峻烈,而畏用甚至不用。无汗、恶寒、高热、身痛、身痒、脉浮、咳喘、浮肿等症状,是麻黄汤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麻黄汤的重要线索。麻黄汤所治病证与其... 麻黄汤是辛温解表的代表方,但其治疗的病证并非局限于“表证”,不能因其发汗峻烈,而畏用甚至不用。无汗、恶寒、高热、身痛、身痒、脉浮、咳喘、浮肿等症状,是麻黄汤治疗病证的关键特征,也是应用麻黄汤的重要线索。麻黄汤所治病证与其辛温发汗、宣降肺气、利水消肿等功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黄汤 伤寒杂病论 治疗应用
下载PDF
现用《伤寒学》教材几个问题的商榷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鸣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280-283,共4页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 为顺应时代的需要,新世纪版《伤寒论》讲义改名为"伤寒学",其篇章名称及全书的体例、内容与以往教材有所不同,这些变动有值得商榷之处。伤寒学与《伤寒论》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范畴,《伤寒论》教材改名"伤寒学"名实不符。《伤寒论》开创了病证结合论治的先河,篇章名"某某病辨证论治"不如"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贴切。认为《伤寒论》的教学研究应充分尊重原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伤寒学 《伤寒论》学 辨病治疗 辨证治疗 教学研究
下载PDF
乌梅丸的治蛔机理、配伍特点及应用思路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鸣芳 《国医论坛》 1999年第6期7-9,共3页
乌梅丸治蛔厥的机理是安蛔止痛,具有改变蛔虫生存环境及抑制蛔虫活动两方面的作用;其组方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顺肝脏曲直作酸之性,并在... 乌梅丸治蛔厥的机理是安蛔止痛,具有改变蛔虫生存环境及抑制蛔虫活动两方面的作用;其组方刚柔相济、体用双调,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开合升降、调畅气机,充分体现了和解剂的配伍特点;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顺肝脏曲直作酸之性,并在此基础上寒温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肝脾(胃),正是针对厥阴病寒热虚实错杂的特点而设,为厥阴病主方。临床应用乌梅丸当联系主证、脏腑、经络、功能等6个方面辨证施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丸 安蛔止痛 和解剂 厥阴病
下载PDF
经方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下)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鸣芳 《江苏中医》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1-3,共3页
关键词 经方 临床应用 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恶性肿瘤邪正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鸣芳 《湖南中医药导报》 1998年第5期4-4,共1页
关键词 肿瘤 邪正 虚实 中医病机
下载PDF
随证治疗是中医经典用药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赵鸣芳 《中医药文化》 2013年第1期21-24,共4页
随证治疗是中医经典用药模式。随证治疗模式来自于《五十二病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而对《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方证范例的掌握程度,可决定随证治疗模式的应用机会及疗效。
关键词 证据 方证对应 随证治疗 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