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和类词”的分布及层次 被引量:3
1
作者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2-430,共9页
一直以来,语言的层次性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史领域,词汇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其实词汇的层次性亦十分明显,尤其是在有着众多方言的中国。文章以汉语中一组基本词"和类词"为考察对象,根据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同时结合... 一直以来,语言的层次性研究多集中于语音史领域,词汇史领域的研究成果很少。其实词汇的层次性亦十分明显,尤其是在有着众多方言的中国。文章以汉语中一组基本词"和类词"为考察对象,根据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同时结合它们历时的演变轨迹,粗略地将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作了六个层次的划分,并对这种词汇层次的复杂性作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词汇 层次“和类词”分布 演变
下载PDF
“朱门酒肉臭”之“臭”字解——兼谈“臭”字解法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24-26,共3页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 "朱门酒肉臭"之"臭"的理解曾有分歧,今天从普方古及跨语言的角度观察能够对"臭"的理解提供新的证据。汉语史上"臭"并无专指"香气"义,"臭"的演变路线应是从统指一切气味到专指不好气味义。从气味义上位词到专指不好气味义的演变有语言的共性,不仅汉语中如此,英语中"stink、Smell、odor"的演变也如此。梳理"臭"及"stink、smell、odor"的演变对应关系对汉语古语词的教学亦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门酒肉臭 stink smell ODOR
下载PDF
现代汉语方言“采摘类词”的共时差异及其成因、整合
3
作者 《励耘语言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82-100,共19页
汉语方言中"采摘类词"的主导成员数量有限,其差异却相当复杂,具体有成员组合形式多样、时代层级多样、演变度深浅不一、能指所指错位等。这种复杂性的主要根源在于北人南迁的波次浪潮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汉语方言采... 汉语方言中"采摘类词"的主导成员数量有限,其差异却相当复杂,具体有成员组合形式多样、时代层级多样、演变度深浅不一、能指所指错位等。这种复杂性的主要根源在于北人南迁的波次浪潮及社会生活习俗的差异,为弥补这些差异,汉语方言采用了"初级混合""过渡叠加""强势覆盖"的整合方式,其目的在于形成音义的良好对应,汉语基本词的存在状态多数亦如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摘类词 差异 成因 整合 北人南迁 社会生活
下载PDF
“行歌”与“艳歌”
4
作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43,共2页
《干将莫邪》《艳歌罗敷行》(《陌上桑》)广为中学课本选用,然而对《干将莫邪》中“行歌”、《艳歌罗敷行》中“艳歌”的理解多有误,有必要再谈。 《干将莫邪》“行歌”原句为:“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诸家课本译文多为:“... 《干将莫邪》《艳歌罗敷行》(《陌上桑》)广为中学课本选用,然而对《干将莫邪》中“行歌”、《艳歌罗敷行》中“艳歌”的理解多有误,有必要再谈。 《干将莫邪》“行歌”原句为:“儿闻之,亡去,入山行歌。”诸家课本译文多为:“男儿听到这种情况,逃走,跑进山里悲歌/躲进深山里唱歌。”这是错误的,前者译文误在不明“行”义,后者“行”和“歌”义皆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艳歌 《干将莫邪》 中学课本 《陌上桑》 “行” 罗敷 译文
下载PDF
再谈“严妆”
5
作者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9-50,共2页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广为中学及大学语文课本采用,然而对其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之“严妆”,很多注本解释为“好好妆扮”或是“郑重地梳妆打扮”。其实这里的“严”表“梳妆、妆扮”,“严妆”即“梳妆、妆扮”。“严”的...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广为中学及大学语文课本采用,然而对其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之“严妆”,很多注本解释为“好好妆扮”或是“郑重地梳妆打扮”。其实这里的“严”表“梳妆、妆扮”,“严妆”即“梳妆、妆扮”。“严”的“梳妆、妆扮”义来源很特殊,下面本文详细介绍一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妆” 《孔雀东南飞》 语文课本 乐府民歌 大学 中学
下载PDF
王梵志诗释义辨正一则
6
作者 《励耘语言学刊》 2012年第2期223-229,共7页
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卧转莫缠眠”理解纷纭,主要集中在对“须”“侧”的理解上,其中关键在于对佛家“钟”诸般功用及佛家“卧法”、“敬礼”等清规的不明。诗中“须”实为“虽”义,“侧”即“侧卧”,诗句意当为“虽然在睡中,听... 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卧转莫缠眠”理解纷纭,主要集中在对“须”“侧”的理解上,其中关键在于对佛家“钟”诸般功用及佛家“卧法”、“敬礼”等清规的不明。诗中“须”实为“虽”义,“侧”即“侧卧”,诗句意当为“虽然在睡中,听到钟声必须起,不得贪睡”,而这里“睡”的时间大约如《摩诃僧祗律》言,起自“中夜”终至“日出”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梵志诗
下载PDF
说“大惊小怪”有“大呼小叫”义
7
作者 《励耘语言学刊》 2010年第2期229-235,共7页
宋元以来,语言中的"大惊小怪"词义有了转化。差不多出现了"大呼小叫"义,有的地方几乎同"大惊小怪"可互换。"大惊小怪"的这一变化原因历史文献中并无过多的反映,不过仍有迹可寻。
关键词 大惊小怪 大呼小叫 宋元
下载PDF
古代“婴儿”不都是奶娃
8
作者 《语文知识》 2012年第4期48-49,共2页
先秦两汉的"婴儿"与今"婴儿"义相差甚远,它相当于今"婴儿"、"幼儿"、"儿童"义的合集,《史记·高祖本纪》中"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之"婴儿"正是如此。魏晋以... 先秦两汉的"婴儿"与今"婴儿"义相差甚远,它相当于今"婴儿"、"幼儿"、"儿童"义的合集,《史记·高祖本纪》中"向者夫人婴儿皆似君"之"婴儿"正是如此。魏晋以后,"婴儿"开始与今"婴儿"义趋同。英语中"infant"义域也有历时的变化,不过其方向与汉语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奶娃 合集
下载PDF
连词“和”的来源及形式 被引量:4
9
作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3-91,共9页
连词"和"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和"本为"唱和"义,连词"和"与本义无关,而是"龢"的假借字;一种认为"和"本为动词,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出连词的... 连词"和"的来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和"本为"唱和"义,连词"和"与本义无关,而是"龢"的假借字;一种认为"和"本为动词,最初是"拌和"的意思,后来发展出连词的用法,那么也就无所谓假借。本文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和""龢"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和""龢"实同一个词,"龢"字较古,"和"是"龢"的省写,连词"和"来自于"和"本身,无所谓假借,至于"和"可溯的一个动词源头,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可以上溯到"应和""唱和"义,但"调和"义是"和"演变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词"和"自产生之后,在通行的文献中多写作"和",但明清之际也有写作"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词 来源 形式
原文传递
《中华正音》连-介词“混/浑”用例几则 被引量:2
10
作者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作为语言学研究的资料,域外纸本文献尤其是域外抄本汉语教科书还未被充分利用,新发现朝鲜人编的汉语教科书《中华正音》诸抄本即是其一,其中连一介词“混/浑”的发现对探讨汉语方言中诸多不明来源“h+(U)+a+n/m/ng”系列连... 作为语言学研究的资料,域外纸本文献尤其是域外抄本汉语教科书还未被充分利用,新发现朝鲜人编的汉语教科书《中华正音》诸抄本即是其一,其中连一介词“混/浑”的发现对探讨汉语方言中诸多不明来源“h+(U)+a+n/m/ng”系列连一介词包括台湾通语中连一介词“汉”的来源具有重要桥梁系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词 正音 中华 汉语教科书 语言学研究 纸本文献 汉语方言 朝鲜人
原文传递
汉语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历史与北人南迁——以“擦拭类词”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语言学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261-304,共44页
语言的扩散与分布同人口的迁徙紧密相关,就汉语而言,北人南迁是汉语由北向南扩散、形成方言及语言层级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在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与历史扩散的比对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一组基本词'擦拭类词'的考察实例来看,... 语言的扩散与分布同人口的迁徙紧密相关,就汉语而言,北人南迁是汉语由北向南扩散、形成方言及语言层级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在基本词汇的地理分布现状与历史扩散的比对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从一组基本词'擦拭类词'的考察实例来看,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现状—黄河中下游西安、洛阳、郑州、济南等核心一带以'擦'为主导;长江中下游苏州、南京、杭州、合肥、武汉等核心一带以'揩'为主导;东南部出海口福州、厦门、海口等核心一带以'拭'为主导,而'抹'广泛分布于长江南北—反映了汉语词汇所潜在的四种基本地理分布类型:黄河中下游型、长江中下游型、东南沿海型、江河遍布型,这四种类型的形成与历史上北人南迁三次大的潮流紧密相关,北人南迁在汉语基本词汇地理分布类型的形成上具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词汇 地理分布类型 北人南迁
原文传递
王梵志诗释义辨正一则
12
作者 《汉字文化》 2013年第6期70-73,共4页
王梵志诗“闻钟身须侧,卧转莫缠眠。万一无常去,免至狱门边”(《王梵志诗校注》(增订本)“240”)释义纷纭,详如是:
关键词 王梵志诗 释义 辨正
原文传递
《宋史》勘误二则
13
作者 《古籍研究》 2006年第2期133-134,共2页
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宋史》卷三一四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第一○二七三—一○二四页)云:"……仲淹惶恐,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四曰择长官……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1)按:"长官"当为... 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宋史》卷三一四列传第七十三《范仲淹》(第一○二七三—一○二四页)云:"……仲淹惶恐,退而上十事:一曰明黜陟……四曰择长官……八曰推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减徭役。"(1)按:"长官"当为"官长"《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一曰明黜陟……四曰择官长。"当据此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史》 一曰 范文正公 标点本 仲淹 灵长 三一 二七 《玉海》 乙正
原文传递
“伎死漢(禪和)”释釋補議
14
作者 趙川兵 《汉语史学报》 CSSCI 2017年第1期204-212,共9页
'伎死漢(禅和)'指'站著的死漢(禪和)',爲佛家常見之詈語,如同常人罵詈之語'站著的死人'或是'像死人站著'。'伎死漢(襌和)'之外,中土佛經中尚有'跂(技、岐)死漢(襌和)'等音近異寫形式... '伎死漢(禅和)'指'站著的死漢(禪和)',爲佛家常見之詈語,如同常人罵詈之語'站著的死人'或是'像死人站著'。'伎死漢(襌和)'之外,中土佛經中尚有'跂(技、岐)死漢(襌和)'等音近異寫形式存在。從現有文獻的用例來看,前述形式的早期寫法可能爲'徛死漢(禪和)',佛經故事傳承的軌跡及文獻版本更迭的脈絡能給予説明。中土佛經中更早尚能見到'立(地)死漢'語,'立(地)死漢'是'伎死漢(禪和)''徛死漢(禪和)'等説法的來源。佛經中也能見到'立死者'例,但'立死者'與'立死漢(禪和)'内部結構有異。從'立死漢(禪和)'到'徛死漢(禪和)''伎(跂、技、岐)死漢(禪和)'轉變的根源在於編録者的吴方言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伎死漢(禪和) 《景德傅燈錄》 吴方言
原文传递
近代汉语“和类词”的演变及共时分布
15
作者 趙川兵 《汉语史研究集刊》 2006年第1期301-321,共21页
连词是封闭的词类,我们把其中连接结构或类别相似的并列成分,表平等联合关系的一个小类称作'和类词'。'和类词'数目有限,但出现频率是连词中最高的,用法灵活,是连词类最重要的子场之一,理清其义场成员遞嬗变迁的轨跡,... 连词是封闭的词类,我们把其中连接结构或类别相似的并列成分,表平等联合关系的一个小类称作'和类词'。'和类词'数目有限,但出现频率是连词中最高的,用法灵活,是连词类最重要的子场之一,理清其义场成员遞嬗变迁的轨跡,将为从常用词替换的角度,观察一些语法问题提供帮助。近代汉语中'和类词'主要有'及'、'与'、'共'、'将'、'和'、'同'、'连'、'跟'等几个,它们语义空灵,已高度虚化,不能单独充当任何句法成分,也没有修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 连词 词类 类词 小类 轨跡 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