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物论》“道通为一”的境界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路高学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21-26,共6页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道通为一 境界 天籁 莫若以明
下载PDF
危机与重构:董仲舒对西汉王权合法性的建构 被引量:4
2
作者 路高学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6-11,共6页
西汉政权自建立起就一直存在着关于王权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所采取的一系列论证措施也没有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相反却导致了地方异姓诸侯与同姓诸侯的先后叛乱,产生了合法性的危机。董仲舒融合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有关王权合法... 西汉政权自建立起就一直存在着关于王权合法性问题的争论,所采取的一系列论证措施也没有获得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同,相反却导致了地方异姓诸侯与同姓诸侯的先后叛乱,产生了合法性的危机。董仲舒融合了儒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有关王权合法性的理论,从儒家政治哲学的视角论证了王权存在的合法性,王权统治的合法性,王权独尊的合法性,王权更替的标准和依据,以及新王"受命改制"的合法性,为西汉"大一统"的王权重新建构了一个合法性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西汉王权 合法性建构
下载PDF
通向自由之路——哈贝马斯“自我同一性”的危机与重构 被引量:1
3
作者 路高学 郑永川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30-33,共4页
根据不同的交往行为结构,哈贝马斯把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分为自然的同一性、角色的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三个阶段。哈贝马斯认为前两个阶段的行为主体在处于道德的临界状态时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同一性的危机,只有到了全面的语言伦理学意义上的... 根据不同的交往行为结构,哈贝马斯把行为主体的同一性分为自然的同一性、角色的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三个阶段。哈贝马斯认为前两个阶段的行为主体在处于道德的临界状态时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同一性的危机,只有到了全面的语言伦理学意义上的自我同一性才能真正地实现主体的自由同一。本文从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本出发,通过论述哈贝马斯对自我同一性基本概念内涵的规范和有关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发展理论的批判,结合道德发展的逻辑,对哈贝马斯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形成、危机与重构进行简要的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自我同一性 道德意识
下载PDF
董仲舒神学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 被引量:1
4
作者 路高学 《衡水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0-24,共5页
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 儒学到了西汉时期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其显著的标志就是董仲舒把当时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自然主义"思想与儒家"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化自然观。这种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时代性,也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它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同类相动"的普遍认识,经董仲舒"天人同类"的证明,必然形成"天人感应"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自然观 同类相动 天人同类 天人感应
下载PDF
略论孔子“仁”之境与径
5
作者 路高学 《开封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21-23,共3页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qu...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忠恕
下载PDF
略论西方哲学中的同一性问题
6
作者 路高学 《红河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86-88,93,共4页
同一性问题源自于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传统。近代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的分离为前提,把二者实体化,积极地探寻某种形而上的同一性实体。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确立了理性与自由的基本原则,也使对同一性的寻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黑... 同一性问题源自于西方哲学中的形而上学传统。近代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的分离为前提,把二者实体化,积极地探寻某种形而上的同一性实体。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确立了理性与自由的基本原则,也使对同一性的寻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黑格尔后的现代哲学,经过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等人的批判,同一性问题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向前演进。到了现代及后现代哲学中,对同一性问题的探讨则更为集中地表现在自我与社会分裂的问题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一性 形而上学 主体 客体
下载PDF
郭象对《庄子·齐物论》的自然诠释
7
作者 路高学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7-82,共6页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 "自然"一词在郭象的诠释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郭象在《齐物论注》中,通过对"吾丧我"的自然诠释,展现了物自然其所然的形态;用物的自然之境来观照人,强调人的自生自是;用自然来诠释名教,强调人应"各当其分";用自然来批判社会文化现象,否定社会文化上的是非纷争;用自然来诠释"道",强调"道"之自然"独化于玄冥"。郭象对《齐物论》的自然诠释,是其自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物论 自然 诠释
下载PDF
古典文献与语文课程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路高学 《桂海论丛》 2016年第2期51-56,共6页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充分发挥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教育功能。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古典文献既是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之所,又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径。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发现其中与古典文献... 目前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要充分发挥古典文献在传统美德承扬实践中的教育功能。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古典文献既是传统美德的主要来源之所,又是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之径。通过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程设置,发现其中与古典文献相关的必修课程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数只占全部课程的18%;二是唐、宋时期的文献分别占到相关文献的36%和21%;三是古诗词占到相关课文总数的58%。因此,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应当调整与古典文献相关的课程数量和课文类型比例,发挥古典文献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献 语文课程 传统美德
下载PDF
黄老道法思想的逻辑进路
9
作者 路高学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368-374,共7页
黄老依“道”论“法”,既为道家的道治理想向现实世界的落实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也为法家的法治主张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支撑。其中的理论原则是,以“道法”推衍“治法”,由“治身”推论“治国”;其中的实践原则是,任“百姓”之“自为... 黄老依“道”论“法”,既为道家的道治理想向现实世界的落实提供了可行性路径,也为法家的法治主张提供了形而上学的合理性支撑。其中的理论原则是,以“道法”推衍“治法”,由“治身”推论“治国”;其中的实践原则是,任“百姓”之“自为”而实现“执道者”之“无为”,由“因天”而“因人”。这种逻辑进路,既有形而上学的理论旨趣,又注重个体的心性修养,还关注具体的政治实践,对战国后期分别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的儒法两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老 道法 无为 自为
下载PDF
董仲舒公羊学的大一统王权合法性叙事
10
作者 路高学 《衡水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52-58,共7页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公羊传》历史叙事的创造性诠释,在“圣王一体”的价值语境下,建构起大一统王权的合法性理论体系。在对《春秋》记载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董仲舒一方面把这些事件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会通天人,使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上... 董仲舒通过对《春秋公羊传》历史叙事的创造性诠释,在“圣王一体”的价值语境下,建构起大一统王权的合法性理论体系。在对《春秋》记载的历史事件的叙述中,董仲舒一方面把这些事件与时代问题结合起来,会通天人,使儒家的伦理价值观念上升到天道的高度,指出了“由王而圣”的可能性,为大一统王权政治的合法性进行了论证;另一方面,在“圣王一体”的政治理想和价值理念影响下,董仲舒又采取“由圣而王”的路径,对孔子为“素王”而为后世制宪立法进行了深入诠释,实现了“圣”与“王”的逻辑统一。这使《春秋》成为汉代纲纪天下的法典性文本,也奠定了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公羊学 合法性 叙事 大一统 圣王一体
下载PDF
从“合多为一”到“化多为一”——先秦儒家“大一统”的逻辑进程 被引量:4
11
作者 路高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3-39,共7页
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以"一"为代表的王道秩序,经历了从"合多为一"到"化多为一"的演变。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希望通过重建西周礼乐文明以匡正天下秩序,是"... 先秦儒家"大一统"思想的核心是以"一"为代表的王道秩序,经历了从"合多为一"到"化多为一"的演变。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形势,希望通过重建西周礼乐文明以匡正天下秩序,是"合多为一"。但到了战国时期,经孟子天下"定于一"和荀子"一天下"的诠释,儒家在政治秩序方面对于"一"的认知,已经由"合多为一"转变为"化多为一"。而《公羊传》的"大一统"虽然在表现形式上给人一种"合多为一"的感觉,但其实质内核却是"化多为一",强调作为"一"的王道秩序。这是在汉初郡县制逐步取代封建制的情况下,以"公羊学"为代表的儒学能够走向兴盛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公羊传》 大一统
下载PDF
先秦道家对秦汉大一统的理论贡献——以“一”为中心 被引量:5
12
作者 路高学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58-564,共7页
儒表法里,以道为根——先秦道家为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论根基。通过分析《老子》《庄子》《黄帝四经》可以发现,先秦道家的“一”既是万物的本根,也是治身的标准,又是治国的方式,还是理想的天下秩序。这样的“一”... 儒表法里,以道为根——先秦道家为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论根基。通过分析《老子》《庄子》《黄帝四经》可以发现,先秦道家的“一”既是万物的本根,也是治身的标准,又是治国的方式,还是理想的天下秩序。这样的“一”在强调圣王对于天下的一元性统摄之外,还建构了一个恢宏的宇宙论模式,使君权的运作超越了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旧体系而具有了经天纬地的新意义,既为法家主张的大一统政治秩序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又为新形势下儒家大一统伦理秩序的构建提供了宇宙论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大一统
下载PDF
秦始皇大一统政治合法性构建
13
作者 路高学 《学术探索》 2018年第9期110-116,共7页
从合法性诉求的视域审视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大一统帝国后的政治合法性建构活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一,把用武力统一的原因归于六国君臣的不义,是先灭之而后罪之;其二,采取积极有为的政治、军事等举措,不断地进行功德的建立与宣扬,其背... 从合法性诉求的视域审视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大一统帝国后的政治合法性建构活动,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其一,把用武力统一的原因归于六国君臣的不义,是先灭之而后罪之;其二,采取积极有为的政治、军事等举措,不断地进行功德的建立与宣扬,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建立超越前人的功业来彰显权力与地位的正当性;其三,亲自推演五德转移,以秦为水德代周之火德,并在王朝的各个方面极尽体现水德之运,开启了实际运用五德终始理论论证政治合法性的滥觞;其四,有限度地利用了周代流传下来的天命观,根据自己的意志进行封禅,这是从春秋至战国,天的神圣属性、价值属性不断弱化而人的能动性不断突显的一种自然反映;其五,比肩于神、圣,不允许有一个外在的、超越性的精神枷锁存在,是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绝对的精神权威和信仰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大一统 政治合法性
下载PDF
道家思想对汤川秀树的影响
14
作者 路高学 《日本问题研究》 2022年第3期64-71,共8页
汤川秀树的科学观与科学思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受老子道论的影响,汤川秀树推论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旧理论不断地被新理论取代的过程;受庄子“浑沌”论的引导,汤川秀树把基本粒子的世界看作是一种存在与非存在已经很难区分的浑沌状态;... 汤川秀树的科学观与科学思维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受老子道论的影响,汤川秀树推论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旧理论不断地被新理论取代的过程;受庄子“浑沌”论的引导,汤川秀树把基本粒子的世界看作是一种存在与非存在已经很难区分的浑沌状态;受庄子与惠施“鱼之乐”论辩的启迪,汤川秀树主张当理性无能力之时要充分地发挥直觉的创造性力量;受庄子造物论的启示,汤川秀树把物理学定律理解为“无形模子”;受道家浪漫主义时空观的启发,汤川秀树形成了具有诗性的空域观。而在道家思想影响下,汤川秀树的科学思维实现了直觉与抽象的协调与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汤川秀树 物理学 直觉 无形模子
下载PDF
汉初伦理化自然观的逻辑进程
15
作者 路高学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90-96,共7页
汉初思想家通过向天地万物注入儒家的道德元素而形成了伦理化的自然观。贾谊通过“道”和“气”赋予了儒家之“德”的形而上学的内涵,为儒家经典与道德观念的合理性提供了客观性论证,奠定了汉初自然观伦理化演进的逻辑基础。《淮南子》... 汉初思想家通过向天地万物注入儒家的道德元素而形成了伦理化的自然观。贾谊通过“道”和“气”赋予了儒家之“德”的形而上学的内涵,为儒家经典与道德观念的合理性提供了客观性论证,奠定了汉初自然观伦理化演进的逻辑基础。《淮南子》不仅以“道”为万物的本原,而且认为“道物一体”,并通过“物类相动”的根源性阐释,提出了具有伦理化倾向的“天人相通”的自然观。董仲舒一方面继承了贾谊从客观性世界为儒家思想提供合理性依据的致思路径,另一方面推进了《淮南子》“物类相动”与“天人相通”的观点,通过“天人同类”的证明,把儒家的道德观念归本于天,形成了交感互通的伦理化自然观。这种演进整合了儒家的“伦理秩序”和道家的“宇宙秩序”,为法家推动建立的大一统“政治秩序”提供了稳固的合理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观 贾谊 《淮南子》 董仲舒
下载PDF
黄老“自为”对《老子》“自然”的承继——兼论对《庄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高学 《老子学刊》 2022年第1期84-101,共18页
始于《老子》的“自然”本义指包括“自为”在内的“自己如此”,与“无为”的“道”和“圣人”相对应,其中还没有有意和无意的明确分别。黄老道家扬弃了《老子》的“自然”,突出了其中有意识、有情感的“百姓”的“自己如此”,即“自为... 始于《老子》的“自然”本义指包括“自为”在内的“自己如此”,与“无为”的“道”和“圣人”相对应,其中还没有有意和无意的明确分别。黄老道家扬弃了《老子》的“自然”,突出了其中有意识、有情感的“百姓”的“自己如此”,即“自为”,在具体的表述中有“物自为”和“人自为”的发展变化。而这样的“自为”,在《庄子》中却是被批判和否定的对象,促使“自然”从无外界干涉的“自己如此”,发展出无内心智故的“原本如此”之义,主要用于“道”和“圣人”,以至于“道性自然”理念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为 自然 黄老 《老子》 《庄子》
原文传递
基于新时代的哲学教育反思——评《哲学与教育:反思现实》
17
作者 路高学 《教育发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86,共1页
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简言之,哲学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 哲学教育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简言之,哲学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推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推动力。但不可否认,当前哲学教育还存在教育方法刻板与独断、教育观念脱离哲学精神、教材内容老旧、教学缺乏创新性等问题,值得哲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刻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工作者 素质教育 健康人格 哲学精神 教育反思 批判性思维 教材内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