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仑山北坡区域积雪时空变化特征
1
作者 康立民 滕心如 +1 位作者 车佳航 怀保娟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62-1471,共10页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 积雪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积雪的积累消融对下游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采用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积雪日数(SCD)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分析积雪的海拔效应及气候对积雪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昆仑山北坡积雪面积呈减少趋势(-152.4 km^(2)·a^(-1)),2010年以前积雪面积距平偏正,2010年后偏负。(2)月尺度上,积雪覆盖率(SCF)从8月到翌年7月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冬、春季高于夏、秋季。(3)SCD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中部地区SCD的变化影响该地的年总SCD。(4)2000—2020年的年均SCD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海拔>6.0 km为331.6 d,说明高海拔地区存在常年性积雪。(5)气温与积雪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1),降水与积雪面积呈不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4,P>0.05),气温对积雪的影响高于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积雪面积 积雪日数 海拔效应 气候变化 昆仑山北坡
下载PDF
基于全长转录组信息的枸杞SSR标记开发 被引量:4
2
作者 秦英之 车佳航 +4 位作者 尹跃 饶书培 安巍 戴国礼 陈金焕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16-1827,共12页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的重要经济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分析了枸杞基因组中SSR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宁杞1号全长转录组开发SSR分子标记,对28个枸杞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分析。用MISA软件搜索全长转录组... 枸杞是茄科枸杞属的重要经济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环境适应性强。本研究分析了枸杞基因组中SSR的分布特征,并基于宁杞1号全长转录组开发SSR分子标记,对28个枸杞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分析。用MISA软件搜索全长转录组中SSR位点,设计并筛选多态性好的SSR引物,对206对引物经过毛细管电泳筛选后最终选出23对引物对28个不同分布区的枸杞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相似系数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23对引物共扩增得到240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4~17,Shannon信息指数范围为1.177~2.487,期望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635~0.909和0.250~0.964,PIC的范围是0.580~0.902。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显示28份枸杞种质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1时被分为4类,宁夏枸杞为Ⅰ类,中国枸杞为Ⅱ类,黑果枸杞为Ⅲ类,Ⅳ类中只有中国枸杞种的枸杞岛种质。利用全长转录组序列可以高质量实现枸杞SSR标记开发,新开发的23对引物后续可用于枸杞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全长转录组 SSR标记 种质鉴定 遗传多样性评价
下载PDF
木本植物叶色变异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车佳航 李纬楠 +1 位作者 秦英之 陈金焕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8,共10页
木本彩叶植物叶色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能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近年来,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木本彩叶植物的应用。引起叶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与比例改变。叶色变异受内部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通过控制... 木本彩叶植物叶色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能为园林景观增添色彩。近年来,园林景观设计越来越重视木本彩叶植物的应用。引起叶色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叶片中的色素含量与比例改变。叶色变异受内部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通过控制光照和温度等条件可对叶色进行调控。随着对木本植物叶色变异机制研究的探索,目前在木本植物中已挖掘出多个调控叶色变异的关键基因和调控模式。该文从环境因素、叶片微观结构、叶色变异的分子机制等方面总结木本彩叶植物叶色变异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完善木本植物叶色变异机制及培育观赏彩叶树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色变异 环境因素 分子机制 木本植物
原文传递
基于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的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变化分析
4
作者 怀保娟 丁明虎 +4 位作者 张庆林 孙维君 张悟颖 车佳航 康立民 《极地研究》 2024年第4期591-606,共16页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 格陵兰冰盖物质平衡由其触地线处冰通量和表面物质平衡组成,表面物质平衡是冰盖表面物质收入和支出的净值,在近期格陵兰冰盖物质损失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基于荷兰皇家气象研究院开发的1 km区域气候模式RACMO2.3 p2日表面物质平衡数据,对1958-2022年格陵兰冰盖的表面物质平衡及其组分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格陵兰冰盖多年平均表面物质平衡为366.8 Gt·a^(-1),表面物质平衡区域差异明显,冰盖西侧中部为主要强消融区域(表面物质平衡<-1600 mm w.e.·a^(-1)),冰盖东南部的高降水特征导致此处积累区表现为高物质累积态,积累区下部年表面物质平衡超过3200 mm w.e.·a^(-1);(2)季节上,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在冰盖尺度上夏季以负平衡为主,冬季以降水积累为主,呈现从沿海到内陆、从南到北递减的格局;其主要消融季从5月开始,7月达到顶峰(表面物质平衡为-123.8 Gt);(3)近60年来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年际变化大,整体上,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水主导了表面物质平衡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表面物质平衡的显著负趋势(-48.7 Gt·(10 a)^(-2),p<0.05)则由融水径流的快速增加所致;(4)空间上,由表面消融增加和再冻结能力下降导致的冰盖消融区普遍呈现负趋势(<-80 mm w.e.·(10 a)^(-2),p<0.05),冰盖东南部的表面物质平衡变化主要受降水变化驱动。格陵兰冰盖表面物质平衡受大气环流异常、辐射、反照率、海洋等因素影响,未来变暖背景下,冰盖表面物质平衡负趋势更为显著,并诱发海平面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陵兰冰盖 表面物质平衡 区域气候模式 RACMO2.3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