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部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1例
1
作者 高玉莲 李倩 +3 位作者 陶晓苹 车启蕾 黄淅睿 瓦庆彪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7期1186-1187,共2页
小汗腺汗囊瘤(Eccrine hidrocystoma,EH)又称汗管扩张症(Syringoectasia),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其中面部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较为罕见,仅通过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因发病部位较特殊,面部活检不易被接受。目前,较多文献报道了该病的典型... 小汗腺汗囊瘤(Eccrine hidrocystoma,EH)又称汗管扩张症(Syringoectasia),是一种皮肤良性肿瘤,其中面部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较为罕见,仅通过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因发病部位较特殊,面部活检不易被接受。目前,较多文献报道了该病的典型组织病理表现及常用治疗手段,关于其皮肤镜特征的报道较少,因此笔者在此展示1例面部小汗腺汗囊瘤Robinson型患者的皮肤镜表现,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汗腺汗囊瘤 Robinson型 皮肤镜
下载PDF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20例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车启蕾 付萌 +5 位作者 刘宇 王刚 廖文俊 马翠玲 樊平申 李承新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95-698,共4页
目的了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区分其与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reactions,ER)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采用RegiSCAR评分系统,对2006-2014年在西京皮肤医院... 目的了解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drug induced hypersensitivity syndrome,DIHS)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区分其与发疹型药疹(exanthematous reactions,ER)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特征。方法采用RegiSCAR评分系统,对2006-2014年在西京皮肤医院住院的DIHS病例进行评分,对评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11例ER病例皮损组织病理资料作比较。结果 RegiSCAR评分显示,20例诊断为确诊/很可能的DIHS。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热、淋巴结肿大、血液学改变、脏器累及。20例患者皮疹表现各异。DIHS和ER病例皮损均见角质形成细胞坏死、淋巴细胞外渗、表面海绵水肿、界面空泡变性、真皮淋巴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主要特征。与ER相比,DIHS病例皮损以上改变显著多于ER病例皮损以上改变。结论 DIHS病例较ER病例有更显著的角质形成细胞坏死、表皮海绵水肿、淋巴细胞外渗、界面空泡变性及真皮不典型淋巴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发疹型药疹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皮秒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秋月 车启蕾 瓦庆彪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10期91-95,共5页
面部光老化是一个由内在和外在过程介导的复杂生物过程,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驱动这一过程。面部光老化会导致皮肤皱纹、色素变化、毛孔粗大、皮肤松弛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改... 面部光老化是一个由内在和外在过程介导的复杂生物过程,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驱动这一过程。面部光老化会导致皮肤皱纹、色素变化、毛孔粗大、皮肤松弛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探索安全、有效的预防和改善皮肤光老化的方法已成为皮肤美容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皮秒激光是一种新型的修复方法,显著减少了不良反应和停工时间,促进新的真皮胶原蛋白的形成,其在面部光老化治疗中的临床重要性逐渐增加。在这篇综述中,我们总结了皮秒激光治疗面部光老化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激光 面部光老化 临床应用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皮肤影像学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周紫璇 刘芦锋 +2 位作者 车启蕾 谢雨宏 瓦庆彪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3-58,共6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具有非侵入、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无创获取生物组织内部微米级的高分辨率三维切面图像,随着皮肤影像学的不断发展,OCT逐渐开始在皮肤科领域中应用,因其在组织病变的早期光...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具有非侵入、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无创获取生物组织内部微米级的高分辨率三维切面图像,随着皮肤影像学的不断发展,OCT逐渐开始在皮肤科领域中应用,因其在组织病变的早期光学诊断和实时动态监测方面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越来越多,本文针对不同种类OCT仪器及其在皮肤影像学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 非侵入性 成像技术 皮肤医学
原文传递
负压点阵微针射频技术在医学美容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玉莲 车启蕾 瓦庆彪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23年第3期251-254,共4页
负压点阵微针射频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设备,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停工期短及疗效显著等优势。射频不同于激光,不依赖发色团,适用于所有皮肤类型。同时,负压技术的应用在眶周年轻化、颈纹、腋臭、妊娠纹治疗中更加安全高效,治疗... 负压点阵微针射频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设备,具有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停工期短及疗效显著等优势。射频不同于激光,不依赖发色团,适用于所有皮肤类型。同时,负压技术的应用在眶周年轻化、颈纹、腋臭、妊娠纹治疗中更加安全高效,治疗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点阵 微针射频 眶周年轻化 颈纹 腋臭 妊娠纹
原文传递
皮秒激光在良性皮肤色素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芦锋 车启蕾 +1 位作者 周紫璇 瓦庆彪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皮秒激光是目前在皮肤科的光电治疗中最新应用的激光,最初应用于治疗文身,现逐渐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色素性疾病,包括日光性黑子、雀斑、脂溢性角化病、黄褐斑、褐青色痣、咖啡斑、太田痣等。目前的皮秒激光包括波长为1064 nm、785 n... 皮秒激光是目前在皮肤科的光电治疗中最新应用的激光,最初应用于治疗文身,现逐渐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皮肤色素性疾病,包括日光性黑子、雀斑、脂溢性角化病、黄褐斑、褐青色痣、咖啡斑、太田痣等。目前的皮秒激光包括波长为1064 nm、785 nm、730 nm、650 nm、585 nm、532 nm等各种皮秒激光。现国内外对应用皮秒激光治疗各种良性皮肤色素性疾病报道的关注越来越多。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各种皮秒激光应用于治疗良性皮肤色素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就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激光 良性色素性疾病 选择性光热作用 光机械效应
原文传递
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陆洁 车启蕾 陈宇华 《四川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1103-1107,共5页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 目的观察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58例稳定期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微针导入组20例,强脉冲光组20例,药物对照组18例。贻贝粘蛋白组采用1.0 mm滚轮微针治疗,每月1次,共3次。强脉冲光组采用波长为560~950 nm强脉冲光治疗,每月1次,共3次。药物对照组采用外用0.03%他克莫司药膏治疗共3月。分别于治疗前及3次治疗后1个月通过VISIA检测患者面部红斑及毛细血管扩张皮损的消退情况,并由2名临床医师共同评估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贻贝粘蛋白组:VISIA检测评分(65.73±3.6)%,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4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00%;强脉冲光组:VISIA检测评分(62.43±4.8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1例,好转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0.00%;药物对照组:VISIA检测评分(49.59±2.53)%,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治愈2例,好转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33.33%。3组的VISIA检测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针导入贻贝粘蛋白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较传统药物治疗及强脉冲光有效率高,面部红区数值改善明显,具有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轻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 贻贝粘蛋白 微针 强脉冲光 他克莫司
下载PDF
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8
作者 车启蕾 付萌 李承新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81-83,共3页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或浅或深的棕黑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基底膜结构受损、血管功能亢进、氧化应激.蛋白基因水平方面发现,黄褐斑皮损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非编码RNA H19基... 黄褐斑是一种以面部或浅或深的棕黑色斑片为特征的色素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褐斑的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基底膜结构受损、血管功能亢进、氧化应激.蛋白基因水平方面发现,黄褐斑皮损中脂类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下调,非编码RNA H19基因显著低表达.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多个信号转导通路如WNT通路、一氧化氮合酶与核因子κB通路在黄褐斑发病中起关键作用.另外神经调节也涉及黄褐斑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褐斑 性腺甾类激素 紫外线 遗传 基底膜 信号传导
原文传递
头皮多发性疣状角化不良瘤1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车启蕾 付萌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4-775,共2页
患者男,30岁。头皮丘疹1年余。皮肤科情况:上头皮可见约十余个皮色丘疹,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0.1cm^0.6cm不等。质地稍硬,表面略粗糙,中央见一脐形凹陷,内有淡黄色角质物质。皮损组织病理:镜下可见一扩张毛囊,表皮呈杯状凹陷,扩张毛囊... 患者男,30岁。头皮丘疹1年余。皮肤科情况:上头皮可见约十余个皮色丘疹,呈圆形或类圆形,大小约0.1cm^0.6cm不等。质地稍硬,表面略粗糙,中央见一脐形凹陷,内有淡黄色角质物质。皮损组织病理:镜下可见一扩张毛囊,表皮呈杯状凹陷,扩张毛囊内可见角质样物质,其下方可见圆体和谷粒,表皮棘层松解,局部形成假性绒毛。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诊断为多发性疣状角化不良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状角化不良瘤 多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