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成果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文津 K.D.Nelson +7 位作者 高锐 L.D.Brown 车敬凯 M.L.Hauck 武长得 郭宗汾 卢德源 黄立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5-125,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试验剖面,伸入到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内部,长约100km(帕里—萨马达),其数据采集已由中美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局和美国康乃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合作完成。 试验剖面的科学目标之一是追踪MCT和MBT的向北延伸,涉及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下载PDF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数据采集工作 被引量:1
2
作者 车敬凯 K.D.Nelson +4 位作者 M.L.Hauck 郭景如 卢德源 武长得 L.D.Brown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26-126,共1页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反射 喜马拉雅 INDEPTH
下载PDF
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INDEPTH合作研究小结 被引量:1
3
作者 高锐 车敬凯 郭景如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87-194,共8页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 本文扼要地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深地层反射剖面技术特点和中美双方合作研究采用的处理流程,以及对INDEPTH反射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和主要认识。文章后半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康奈尔大学与INDEPTH相关的若干学术活动和他们进行大陆岩石图研究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研究 深地震反射剖面 大陆 岩石圈 地震数据
下载PDF
深反射地震揭示喜马拉雅地区地壳上地幔的复杂结构 被引量:27
4
作者 赵文津 车敬凯 徐中信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15-628,共14页
报告了中、美两国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南起喜马拉雅山山脊南亚东县的帕里镇,向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脊的荡拉,到达康马南的萨马达.剖面长约100km.共中心点(CMP)叠加剖面上显示出:1.... 报告了中、美两国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南起喜马拉雅山山脊南亚东县的帕里镇,向北穿过喜马拉雅山脊的荡拉,到达康马南的萨马达.剖面长约100km.共中心点(CMP)叠加剖面上显示出:1.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逆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2.上部地壳的反射很丰富,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3.下地壳的反射同相轴呈现短而有规律的分布,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4.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5.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38,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和变形特征.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 上地幔 复杂结构 深反射地震 地壳结构
下载PDF
喜马拉雅地区深反射地震──揭示印度大陆北缘岩石圈的复杂结构 被引量:17
5
作者 赵文津 K.D.纳尔逊 +3 位作者 车敬凯 L.布朗 徐中信 郭宗汾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1996年第2期138-152,共15页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 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青藏高原的隆升被认作是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中、新生代以来汇聚、碰撞、挤压的结果,是典型的陆-陆碰撞地带。此文介绍了在喜马拉雅山区进行的第一次深反射地震试验的结果。试验剖面布置在北喜马拉雅地区内,从喜马拉雅山山脊南的帕里到康马南的萨马达共中15点(CMP)叠加剖面上表现出如下特点:①显示了在地壳中部有一强反射带,向北缓倾斜下去,延长达100km以上。它可能代表了一个活动的道冲断裂或是一条巨大的拆离带,印度地壳整体或下地壳沿此拆离层俯冲到藏南之下;②上部地壳的反射,显示了上地壳存在着大规模的叠瓦状结构;③下地壳的反射显示了塑性流变特征;④在测线南部莫霍反射明显,深度达72─75km,发现了南部有双莫霍层的存在;⑤试验中还取得莫霍层下面32s、38s、48s等双程走时的多条反射,均向北倾斜,反射同相轴延续较长,信息丰富,反映了上地幔的成层结构。这些结果对印度大陆地壳整体或其下地壳俯冲到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壳之下并导致西藏南端地壳增厚的观点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反射 俯冲 双层莫霍 喜马拉雅地区 深反射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