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研究
1
作者 许兰芳 辛卫朋 陈军 《浙江创伤外科》 2024年第3期473-475,共3页
目的 探讨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准确识别高危人群及制定更为完善围手术期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共103例,根据术后是否新发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 目的 探讨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危险因素,旨在为早期准确识别高危人群及制定更为完善围手术期防治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3年5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共103例,根据术后是否新发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22例)和非心律失常组(81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资料,将证实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s回归模型评估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纳入行手术治疗肺部肿瘤患者共103例,其中术后新发心律失常22例,发生率为21.36%,包括房性心律失常16例,室性心律失常4例,其他类型心律失常2例;其中术后24 h内发生13例,术后24~48 h发生4例,术后48 h后发生5例。心律失常组年龄、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比例及合并基础心脏疾病比例均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5);两组其他临床特征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及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均是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肺部肿瘤术后新发心律失常与包括年龄、是否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及是否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在内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医生可根据上述指标早期识别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部肿瘤 手术 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冠状动脉狭窄时ST段压低动物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辛卫朋 陈士良 +2 位作者 陈国雄 方波 王红娜 《心电与循环》 2016年第5期322-324,共3页
目的建立冠状动脉狭窄引起ST段压低的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运用自制的微米缩窄器对16例犬的左旋支进行定量狭窄,观察左旋支血流量、冠状动脉远端小动脉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峰压、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 目的建立冠状动脉狭窄引起ST段压低的动物模型,探讨其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运用自制的微米缩窄器对16例犬的左旋支进行定量狭窄,观察左旋支血流量、冠状动脉远端小动脉平均压,左心室收缩峰压、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心肌耗氧量和乳酸的变化。结果当冠状动脉狭窄达87%(面积)时,可引起ST段压低(压低0.1m V),此时左旋支血流量降至(20±7)ml/min,冠状动脉远端小动脉平均压降至(55±8)mm Hg,与狭窄前[(36±6)ml/min、(90±14)mm H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10.806,P<0.01),左心室收缩峰压和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106±18)mm Hg、(2 210±700)mm Hg/s]较狭窄前[(114±20)mm Hg、(2 450±760)mm Hg/s]降低,乳酸升高[(43.5±14)%比(26.4±6.9)%],心肌耗氧量降低[(2.22±0.64)ml/(100g·min)比(43.5±14.7)ml/(100g·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在冠状动脉狭窄达87%时,可造成ST段压低的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ST段压低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心脏停搏18例抢救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辛卫朋 陈士良 高谊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 目的探索心脏停搏时的抢救方法。方法 18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心源性猝死,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在救治中出现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主要包括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静推和静滴,安置临时起搏器等综合治疗。结果复苏早期:17例心跳恢复,1例死亡;复苏晚期:14例存活,3例死亡。复苏成功率为77.8%。结论心源性猝死突发时对心脏停搏的抢救是抢救心源性死亡一个重要环节,持续胸外按压,静推和持续静滴肾上腺素,促使心脏尽快起搏,并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是有效的抢救方法。抢救时心跳的复苏时间及患者原有的心衰是影响复苏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心脏停搏 胸外按压 抢救
下载PDF
Tp-Te间期和Tp-Ted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许兰芳 辛卫朋 李碧瑜 《心电与循环》 2015年第5期342-344,357,共4页
目的探讨Tp-Te间期及其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102例老年AH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MACE分为不良事件组(n=30例)和非事件组(n=72例);比较组间Tp-Te间期和Tp-Te间... 目的探讨Tp-Te间期及其离散度与老年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发生近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102例老年AHF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主要MACE分为不良事件组(n=30例)和非事件组(n=72例);比较组间Tp-Te间期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结果与非事件组比较,不良事件组患者Tp-Te间期和Tp-Ted较大(P<0.05),NT-proBNP偏高(P<0.05),LVEF偏低(P<0.05);Tp-Te间期和Tp-Ted与NT-proBNP、LVEDd呈正相关(均P<0.05),与LVEF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和Tp-Ted与MACE呈独立正相关(均P<0.05)。结论 Tp-Te间期和Tp-Ted增大的老年AHF患者发生MACE的危险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T波峰- 末间期 Tp- Te间期离散度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后
下载PDF
心脏骤停时抢救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徐立文 陈士良 辛卫朋 《心电与循环》 2018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对多种抢救方法应用于心脏骤停进行评价。方法对急诊与住院部心脏骤停的21例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均显示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包括:胸外捶击与持续按压;大量肾上腺素静脉推注与小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滴注... 目的对多种抢救方法应用于心脏骤停进行评价。方法对急诊与住院部心脏骤停的21例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均显示心脏停搏,立即行心肺复苏术(CPR),对停搏的心脏进行复跳,包括:胸外捶击与持续按压;大量肾上腺素静脉推注与小剂量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等。按复苏时间将患者分为<30min组及≥30min组。比较两组方法与结果。结果 3种方法结合抢救的8例患者中,恢复心跳5例,死亡3例。本组21例患者中,心肺复苏成功15例,死亡6例,抢救成功率71%。复苏早期死亡1例(5%),复苏晚期死亡5例(25%)。<30min组的复苏晚期存活率显著高于≥30m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P<0.05)。结论胸外锤击与持续按压,静脉推注与静脉滴注肾上腺素和及时安置临时起搏器是较好的3种抢救方法。3种方法中应以第一种为基础,采用两种或3种组合,可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心跳复苏的时间是心肺复苏成功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肾上腺素 心脏起搏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GRACE危险评分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红娜 辛卫朋 邹金林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第4期439-44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132例ACS患者为病例组,按照GRACE危险评分对其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中、高危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危险评分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132例ACS患者为病例组,按照GRACE危险评分对其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中、高危3组;检测各组RDW及相关红细胞参数、血浆肌钙蛋白I(cTnI)、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记录入院后心脏超声检查中左室射血分数(LEVF)及住院期间有无发生MACE等情况。结果与低危组和中危组比较,高危组患者年龄高、血浆BNP、cTnI、hs-CRP及RDW高(均P<0.05),而LEVF低(P<0.05);中危组以上指标亦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RDW<P75组(P75为本研究中RDW的第75百分位数)相比较,RDW≥P75组患者GRACE评分、GRACE高危人数比例较高(均P<0.05)、血浆BNP、cTnI、hs-CRP及MACE发生率亦高(均P<0.05),而LEVF低(P<0.05)。与cTnI阴性组比较,cTnI阳性组RDW、BNP、hs-CRP高(均P<0.05),而LEVF低(P<0.05)。与非MECE组比较,MECE组患者RDW、BNP、cTnI及hs-CRP高(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RDW与血浆BNP、cTnI及hs-CRP均呈正相关(r=0.517、0.462、0.657,均P<0.05),而与LEVF呈负相关(r=-0.39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RDW(OR=1.137,P<0.05)是ACS患者发生近期住院MACE相关高危因素。结论RDW水平随着ACS患者危险分层的增加而增加,其与近期预后密切相关,高水平RDW是近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临床评估ACS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综合征 急性 红细胞分布宽度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危险分层
下载PDF
心内科并发症后续管理中应用中医药的长期作用
7
作者 陈蓓璐 蒋凯 +2 位作者 辛卫朋 何理斌 董美媛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4年第18期210-212,共3页
目的:评估中医药在心内科疾病并发症后续管理中的综合应用及长期效果,以探讨其在改善失眠、精神障碍、头晕等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并发失眠、精神障碍和头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评估中医药在心内科疾病并发症后续管理中的综合应用及长期效果,以探讨其在改善失眠、精神障碍、头晕等并发症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并发失眠、精神障碍和头晕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的现代医学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提供中医药干预及后续管理。在治疗前后的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并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患者对治疗的总体感受。结果: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状逐步好转,轻度并发症比例增加,中重度并发症比例下降,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轻度并发症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中重度并发症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0.00%(P<0.05)。结论:中医药在心内科高血压并发症后续管理中的综合应用具有显著的长期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失眠、精神障碍和头晕等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 心内科 高血压并发症 综合管理 长期效果
原文传递
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孙美 周圣春 +2 位作者 辛卫朋 王芳 张燕梅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0年第23期2937-2939,共3页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6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目的:观察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省舟山医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6例,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2.57±3.06)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6.61±3.73)分;对照组干预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7.08±4.21)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52.34±4.89)分,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56、6.881,均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行为得分(30.67±3.51)分,应急处理行为得分(26.81±3.49)分,生活改良行为得分(27.93±3.17)分,自我管理水平评分(89.85±6.76)分;对照组治疗依从性行为得分(25.36±1.55)分,应急处理行为得分(22.18±1.76)分,生活改良行为得分(24.08±1.37)分,自我管理水平评分(80.03±3.58)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52、5.287、7.561、10.331,均P<0.05)。观察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10.42%,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6.25%;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为35.42%,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20.8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21、3.815,均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可以减轻负性情绪,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 冠状动脉疾病 心绞痛 生活质量 自我管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