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时期心哲学的展开与荀子统合的地位
1
作者 辛正根 《邯郸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38-53,共16页
在东方哲学中,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到近代,“心”一直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这正是因为心在东方哲学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在今天,为了阐明东方哲学的特性,学者们围绕心展开了多样的研究。先秦时期的心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变成了一个哲学概... 在东方哲学中,从先秦时期开始一直到近代,“心”一直在不断地被重新诠释。这正是因为心在东方哲学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在今天,为了阐明东方哲学的特性,学者们围绕心展开了多样的研究。先秦时期的心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变成了一个哲学概念。从整体上来看,先秦时期的心为后来出现的诸多讨论提供了出发点与方向。当然,先秦时期的思想家们也并不是都在同一个脉络和特性中使用心这一用语。他们中有人将心看作是自己哲学的根源,也有人从批判的角度展开了讨论。介绍一些对德目与价值的“心化”持否定态度的观点,同时将心成长为先秦时期思想中心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来进行分析,并强调其中的第四个阶段是由荀子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端 成心 动静 解蔽
下载PDF
王阳明为什么会研究哲学(儒学)?——从寻找自我正体性的新实学观点出发
2
作者 辛正根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6,共6页
围绕王阳明20年的彷徨期和入门儒学的过程展开讨论,指出当时的主流儒学对王阳明的儒学入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妨碍着他一心向儒。最终他是在创立了新的儒学正体性之后方才得以进入儒学门下,彷徨岁月这才得以终结。立足于王阳... 围绕王阳明20年的彷徨期和入门儒学的过程展开讨论,指出当时的主流儒学对王阳明的儒学入门不仅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妨碍着他一心向儒。最终他是在创立了新的儒学正体性之后方才得以进入儒学门下,彷徨岁月这才得以终结。立足于王阳明突破主流儒学界限、在儒学中寻求自我正体性的新实学的观点,并以知行为侧重点进行论述。同时,王阳明思想中的知行问题不是单纯局限在概念定义与知行关系究明的问题上,更是他历经漫长岁月的彷徨后终其一生试图创立新的儒学和克服社会危机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正体性 新实学 济事的圣人 知行合一
下载PDF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决定性差异
3
作者 辛正根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45-54,共10页
孟子和荀子是哲学史上的竞争对手。两者之间的决定性差异是什么?哲学史上通常用性善和性恶的对立格局来说明孟子和荀子的差异。但这只是部分性对立并不能称为全面性对立。如果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全面性对立,那么就要看这两个人是把知识(智... 孟子和荀子是哲学史上的竞争对手。两者之间的决定性差异是什么?哲学史上通常用性善和性恶的对立格局来说明孟子和荀子的差异。但这只是部分性对立并不能称为全面性对立。如果要寻求两者之间的全面性对立,那么就要看这两个人是把知识(智虑)包括于本性之内还是放到了本性之外。孟子认为知识含于本性之内,四德或是四端相互协力从而使人迈向道德上的成功。荀子则认为知识(智虑)存于本性之外,限制人们的本性从而使人迈向道德上的成功。这样本质性的差异在两者的修养方法上也有所反映。孟子通过关注于人的内心把重点放在了让人的本性不被干扰上。荀子通过个人卓越的选择认为本性并不能单方面的主导情况。同时为了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化,孟子认为性善不单单要与圣人也要和井田制结合起来。荀子认为知识(信息)的积累中包含有个人和社会的变化,从而对有关道德的物质基础部分没有进行集中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人性 养心 变心
下载PDF
孟子和庄子之心性论的特征
4
作者 辛正根 《国际儒学论丛》 2018年第2期3-14,共12页
孟子与庄子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心最为关注的思想家。这是为对抗国家隶属性不可避免的选择。心并不隶属国家,是国家意志不会自动运作的未开拓地带。他们把心设为哲学的核心议题后,已有的主题也开始与心相联系重新被探讨。例如,在心... 孟子与庄子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心最为关注的思想家。这是为对抗国家隶属性不可避免的选择。心并不隶属国家,是国家意志不会自动运作的未开拓地带。他们把心设为哲学的核心议题后,已有的主题也开始与心相联系重新被探讨。例如,在心以哲学语言出现之前,天充当着一种华丽的角色。孟子努力将心向特定的方向即性极大培养,使其变成一种自律的道德世界。庄子关注心无法统治变化无端的情,想要完全切断外部介入。孟子与庄子找到的心被后代压缩成为性情之论,引起了活泼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庄子 修己安人 尽心 淡心
下载PDF
文化的总称“道教”
5
作者 辛正根 《当代韩国》 2003年第4期42-47,共6页
关键词 道教 理学 司马谈 儒教 张道陵 刘歆 古学鼻祖 宗教团体 东亚 儒家学者 阴阳家 学派 道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