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语料库的“黄河”域外形塑考察:概念史视角
1
作者 辛红娟 蒋梦缘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45-50,57,共7页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基于语料库检索发现,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术著述或主流媒体上,“黄河”这一概念的英语对应词“the Yellow River”不时与“China’s Sorrow”指称共现。为反... 作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基于语料库检索发现,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术著述或主流媒体上,“黄河”这一概念的英语对应词“the Yellow River”不时与“China’s Sorrow”指称共现。为反拨这一被建构的负面形象,笔者借助COCA,COHA,TIME,GloWbE及WIKI等开放源语料库,从概念史的视角考察黄河被视作“China’s Sorrow”的成因及历史背景,分析近世以来黄河域外形象变迁及其“异化”背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形塑考察 概念史 翻译研究
下载PDF
张柏然翻译美学实践及其思想
2
作者 汪璧辉 辛红娟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2,共5页
在中国翻译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本文以我国第一部利用英汉语料库编纂完成的大型英汉学习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语料来源,分析双语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张柏然教授围绕“自然-生命”展开的翻译美学实践。张柏然教授以自然感性为基调,以... 在中国翻译学蓬勃发展的当下,本文以我国第一部利用英汉语料库编纂完成的大型英汉学习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为语料来源,分析双语词典编纂家、翻译家张柏然教授围绕“自然-生命”展开的翻译美学实践。张柏然教授以自然感性为基调,以生命气韵为灵魂,矢志求索翻译美学之道,衍生出以生命美学为底色、以和合共生为要旨的“文化-生命”翻译美学思想。他的翻译美学思想有利于提升中国翻译学的学科品格,强化中国翻译学的学术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柏然 翻译美学 《新时代英汉大词典》
下载PDF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被引量:49
3
作者 辛红娟 高圣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1期79-84,共6页
在汉学研究高潮中,《道德经》成为被翻译得最频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多个不同的英译文本。本文分析了自理雅各以来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接受现状,对《道德经》的英语世界行旅进行分期研究,描绘了《道德经》文本在... 在汉学研究高潮中,《道德经》成为被翻译得最频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多个不同的英译文本。本文分析了自理雅各以来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接受现状,对《道德经》的英语世界行旅进行分期研究,描绘了《道德经》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三次翻译高潮,并通过历时描述,揭示了因翻译所造成的翻译文本形象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翻译学 文本变迁
下载PDF
从目的论看《红楼梦》中俗语的文化意象英译 被引量:7
4
作者 辛红娟 宋子燕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6-150,154,共6页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大卫.霍克斯英译《红楼梦》文本中俗语所含蕴文化意象的英译。霍克斯从特定翻译目的出发,遵循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灵活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策略兼容并蓄,应对错综复杂的"文化意象错位"现象,为汉语俗语英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性批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红楼梦》 俗语 文化意象 英译
下载PDF
诗人译诗 融贯中西——杨宪益的诗人情怀与翻译 被引量:7
5
作者 辛红娟 唐宏敏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作用逐渐凸显,对翻译主体——翻译家的研究成为翻译研究的新领域。作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翻译家,杨宪益的翻译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由于他长期沉浸于翻译实践,鲜有谈及对翻译的看法与见解,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大量英汉、汉英翻译作品批评展开,尤其集中于《红楼梦》英译及鲁迅系列作品英译,较少有对他翻译思想的深层次、全面挖掘。为此,以杨宪益的诗人身份为突破口,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探讨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关系,得出关于诗歌翻译与创作的启示,拓展杨宪益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维度,为当代文学翻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诗歌 创作 翻译 译者主体
下载PDF
旅行的文化研究及其对翻译学的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辛红娟 高圣兵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6-160,共5页
文明、文化的发展在于物相杂,在于文化间的跨越、转化,人类的文明便形成于旅行之中。文化批判学者、旅行理论家认为旅行是一种"在途中"的状态,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旅行彰显着主体间的"凝视",是主体间关于生... 文明、文化的发展在于物相杂,在于文化间的跨越、转化,人类的文明便形成于旅行之中。文化批判学者、旅行理论家认为旅行是一种"在途中"的状态,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旅行彰显着主体间的"凝视",是主体间关于生存的对话。赛义德从宏观角度阐述理论从一国到另一国的徙移和影响因素,钱钟书从微观层面分析文本从一国到另一国跨越的距离和不可避免的损伤,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借鉴了文化旅行理论的成果,为新世纪的翻译学研究拓展了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凝视 旅行理论 翻译学
下载PDF
汉语外来词音译回潮之文化剖析 被引量:7
7
作者 辛红娟 宋子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220-224,共5页
语言在同他族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从与之接触的语言文化中借用本族语言文化所缺少的东西,这种表达的空缺造成大量外来词的出现。日益剧增的外来词使得原有的词汇不能适应新的命名和表达的需要,汉语面临着命名的危机,音译词... 语言在同他族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会直接或间接地从与之接触的语言文化中借用本族语言文化所缺少的东西,这种表达的空缺造成大量外来词的出现。日益剧增的外来词使得原有的词汇不能适应新的命名和表达的需要,汉语面临着命名的危机,音译词因而成为语言借贷行为种日益显露的"群体"。通过对汉语外来语中的音译词展开文化层面的分析,认为音译词除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求吉心理,彰显本民族文化的"互文",也体现了对异质文化之"异"的认同和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词 音译 文化分析
下载PDF
花卉名称翻译规范探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辛红娟 沈娟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4年第4期54-58,共5页
花卉名称翻译存在不少混乱现象,对植物科学的国际交流、花卉产业的发展乃至民族间的文化交互极为不利。通过分析外国传入中国的花卉译名现状,文章发现花草植物译名存在译名商业符号化、译名讹误、一名状二物、文化错位、各"名"... 花卉名称翻译存在不少混乱现象,对植物科学的国际交流、花卉产业的发展乃至民族间的文化交互极为不利。通过分析外国传入中国的花卉译名现状,文章发现花草植物译名存在译名商业符号化、译名讹误、一名状二物、文化错位、各"名"其是等问题。就文体属性而言,花卉名称属应用型文本,译名需具备较强的审美价值和可接受性,为人们喜闻乐见。因此文章从审美接受视阈出发,提出了巧借音译以唤起丰富联想、灵活形译以再现命名理据、酌情直译以避免指称混乱三种翻译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卉名称 音译 形译 直译
下载PDF
意识形态与翻译选择 被引量:20
9
作者 辛红娟 《求索》 CSSCI 2004年第4期213-215,共3页
近年来 ,人们已意识到翻译并不是“单纯”的语符转换 ,翻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跟很多人的政治意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主要分析个人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识形态 (包括诗学 )、民族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对翻译材料选择的影响。意... 近年来 ,人们已意识到翻译并不是“单纯”的语符转换 ,翻译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跟很多人的政治意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文章主要分析个人意识形态、赞助人意识形态 (包括诗学 )、民族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等对翻译材料选择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的 ,只是在某一情况下 ,某种具体的意识形态会居于主导地位。理解了意识形态对翻译选材的影响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某些文本、某些作家作品会进入异语文化系统 ,为什么某些并不“忠实”的译本可以流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翻译材料 主观选择
下载PDF
从对话理论看双语词典编纂者与读者的互动 被引量:7
10
作者 辛红娟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58,共4页
语言和言语是人类对话发生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各项活动都是一种对话.典籍的编写是编写者与他人在不同领域内过去的行为中展开的语言交流,也是编写者与隐在的读者在语言和超语言层面的对话.操不同语言的人类要打破交流障碍,... 语言和言语是人类对话发生的基础,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人类的各项活动都是一种对话.典籍的编写是编写者与他人在不同领域内过去的行为中展开的语言交流,也是编写者与隐在的读者在语言和超语言层面的对话.操不同语言的人类要打破交流障碍,需要有诠释疑难词语的典籍,故而双语词典就成为人们顺利交流所必须查阅的工具书.<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立足于对读者的关怀,在合作、信任的基础上与读者对话,邀请读者参与到词典文本的构建中来,并给读者留下思索的"未定点"和"空白",以促生读者的文化自觉、修辞自觉和文学自觉,使读者在意义的求索中,自主生成运用得体语言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话理论 文化自觉 修辞自觉 文学自觉 互动
下载PDF
格式塔意象再造:古诗英译意境美之道——以柳宗元《江雪》译本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辛红娟 覃远洲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92-96,共5页
"格式塔意象再造"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能够通过音、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实现对原诗意义及意境的再现。格式塔意象与古诗意境具有共性,译者需对原诗形成格式塔意象,再将其转换为译文语言。以许渊冲和Witter Bynne... "格式塔意象再造"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能够通过音、言、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实现对原诗意义及意境的再现。格式塔意象与古诗意境具有共性,译者需对原诗形成格式塔意象,再将其转换为译文语言。以许渊冲和Witter Bynner两者的《江雪》译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恰当的格式塔意象再造有助于古诗译作局部选词与整体意境相谐和,更有效地传达原诗意境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意象再造 古诗英译 《江雪》译本 意境美
下载PDF
杨宪益翻译诗学思想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辛红娟 卓诗琪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4-60,共7页
立足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关于翻译诗学的界定,分析杨宪益的中国典籍文献英译实践,从"可译性"的哲学思考、翻译的文化保真、翻译的读者观照和译文标准——"惟信惟真"等四个方面展开杨宪益翻译诗学思想的剖析,力争在翻... 立足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关于翻译诗学的界定,分析杨宪益的中国典籍文献英译实践,从"可译性"的哲学思考、翻译的文化保真、翻译的读者观照和译文标准——"惟信惟真"等四个方面展开杨宪益翻译诗学思想的剖析,力争在翻译文字的吉光片羽中梳理、提炼出杨宪益秉持的翻译理念,为构建具有中国风范、中国气韵的中国翻译思想体系提供典型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宪益 翻译诗学 可译性 文化观 读者接受
下载PDF
马建忠翻译思想之文化阐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辛红娟 马孝幸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14-119,共6页
因一部《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维新思想家马建忠,于1894年冬向清政府上书《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力陈创设翻译书院、开展翻译活动和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因一部《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做出开创性贡献的维新思想家马建忠,于1894年冬向清政府上书《拟设翻译书院议》,明确指出翻译对中国反抗外国欺侮并最后战胜外敌的重大意义,力陈创设翻译书院、开展翻译活动和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但出于种种原因,马建忠翻译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相对边缘化的地位,本文拟立足历史文献,结合现代学理,较为全面地展开对马氏翻译思想全貌的文化解读,从文化战略考量的角度具体阐述作为马氏译论内在精神的翻译批评、"善译"标准、"名目画一"和翻译实业化等思想,彰显其在新时期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战略 善译 名目画一
下载PDF
“国学重振”与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 被引量:7
14
作者 辛红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36-139,共4页
在西学话语、国学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的交织中,处于弱位的国学话语不仅是重铸国魂的文化途径,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触媒和介质,要求翻译主体不仅要具备"打通"中西的能力,还要具备"参互"... 在西学话语、国学话语、意识形态话语的交织中,处于弱位的国学话语不仅是重铸国魂的文化途径,也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方式。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触媒和介质,要求翻译主体不仅要具备"打通"中西的能力,还要具备"参互"古今的文化内省能力,只有加强国学素养的培育,才能面对业已出现的人才培养的困境,完成对翻译专业人才完美人格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翻译学 陶养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音韵美 被引量:11
15
作者 辛红娟 《山东外语教学》 2003年第3期90-93,共4页
英汉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方式构成美的形式和美的音韵,而音韵美往往是作者独具匠心地表达其作品实质的必不可少的符号.人类语言在功能上有相通之处,因而音韵可以翻译.本文探讨了头韵、语音变格、文字游戏、谐音双关等音韵修辞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音韵 语音变格 译味
下载PDF
声气相求:古典诗歌翻译的“格式塔”解读 被引量:3
16
作者 辛红娟 覃远洲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7-102,共6页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揭示出知觉经验的完形性与整体性,为我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为文学艺术客体,古典诗歌是各语言成分和美感因素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于语言信息之外的整体意蕴,即"格式塔质",但在翻译中古诗格式...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揭示出知觉经验的完形性与整体性,为我国古典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为文学艺术客体,古典诗歌是各语言成分和美感因素的有机整体,具有超越于语言信息之外的整体意蕴,即"格式塔质",但在翻译中古诗格式塔质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将格式塔理论与古诗翻译译例相结合进行解读,可剖析格式塔理论及其整体原则、闭合原则、异质同构原则、图形与背景原则、接近原则等对古典诗歌翻译的适用性,有利于诗歌翻译中格式塔质的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式塔质 格式塔组织原则 古典诗歌 翻译
下载PDF
论零度——偏离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阐释力 被引量:2
17
作者 辛红娟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8-124,共7页
零度—偏离是衍生自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语言学、修辞学的科学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引起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将零度—偏离的概念运用到翻译学研究领域,以阐明人类翻译历史中零度翻译的理想化追求和翻译实践必然偏离之间的... 零度—偏离是衍生自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对语言学、修辞学的科学化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引起语言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将零度—偏离的概念运用到翻译学研究领域,以阐明人类翻译历史中零度翻译的理想化追求和翻译实践必然偏离之间的张力。结合正、负偏离概念的修辞学分析和翻译作为"越界"行为的哲学分析,文章指出,翻译学作为一门转化之学,不仅涵盖着零度与偏离之间的转化,也涵盖着正偏离与负偏离的转化。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合构而成的"翻译场",是翻译零度和翻译正负偏离之间相互转换的动态矩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度 偏离 翻译学
下载PDF
旅行与文学翻译的象似性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辛红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2,156,共5页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和意义阐释的无限性,遭遇着无定译的宿命,而究其实质,文学翻译就是文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实践与旅行具有极大的象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 文学翻译 象似性
下载PDF
文化旅行视域下的《道德经》英译图景剖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辛红娟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4期91-97,共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出现旅行文化研究的趋向,学者们除了对"旅行"进行哲学上的阐发,还从文化接触的角度研究旅行中文化"接触地带"所彰显的文化固守、文化冲击和文化认同。典籍文献翻译中文化内核语词的翻译,常常...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出现旅行文化研究的趋向,学者们除了对"旅行"进行哲学上的阐发,还从文化接触的角度研究旅行中文化"接触地带"所彰显的文化固守、文化冲击和文化认同。典籍文献翻译中文化内核语词的翻译,常常成为异质文化交锋的"抗争之场"。本文从文化固守、文化冲击以及文化认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典籍《道德经》在英语世界一百五十年来的译介与传播情况,希望此类典型个案文本的溯源性研究能够为当下大热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迪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文化旅行 翻译研究
下载PDF
鲁迅作品的世界性意义及跨语际传播——以杨、戴《祝福》英译为中心 被引量:2
20
作者 辛红娟 刘梦莹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6期118-128,共11页
本文对小说《祝福》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展开文本细读,立足该作品的海外传播,尝试揭示鲁迅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意义。通过分析夫妇二人直译为主、改写为辅的翻译策略,说明杨、戴译本成为其后英语世界鲁迅作品翻译及研究之主要依据的译学理... 本文对小说《祝福》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展开文本细读,立足该作品的海外传播,尝试揭示鲁迅文学作品的世界性意义。通过分析夫妇二人直译为主、改写为辅的翻译策略,说明杨、戴译本成为其后英语世界鲁迅作品翻译及研究之主要依据的译学理据,以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跨语际传播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作品 世界性意义 杨宪益 戴乃迭 《祝福》英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