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秦儒家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施克灿 辜慧敏 《教育史研究》 2022年第2期43-53,共11页
在先秦儒家语境中,师生伦理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双方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要求,父子伦理关系则是在婚姻制的基础上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的异同可以从伦理关系的表现层面和特点进行分析。在形而上... 在先秦儒家语境中,师生伦理关系是在教学活动中互动的双方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责任与义务要求,父子伦理关系则是在婚姻制的基础上父亲和儿子之间的道德规范。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的异同可以从伦理关系的表现层面和特点进行分析。在形而上、理和事三个逐级向下展开的表现层面上,师生与父子伦理关系的差异越来越大,但最终皆归于同质的形而上层面。在伦理关系的特点上进行比较发现,父子与师生伦理关系的基础虽然都是内于人源于天的情感,但是前者依于血缘,后者依于德性而存在。二者的伦理关系有着倾向与双向、稳定与变动等差异明显的特征,在比较二者同异的基础上分析是否有利于实现重建圣王之治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师生 父子 伦理关系
下载PDF
论孟子的苦难教育思想
2
作者 施克灿 辜慧敏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第2期1-7,共7页
在孟子的理论逻辑中,苦难指的是在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下的个体悲惨的生命体验,包括身体和心志上的磨难;苦难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在悲惨的生命中选择存养本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天道赋予了苦难教育存在的先天绝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感通性、... 在孟子的理论逻辑中,苦难指的是在社会伦理受到冲击下的个体悲惨的生命体验,包括身体和心志上的磨难;苦难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在悲惨的生命中选择存养本心的道德实践活动;天道赋予了苦难教育存在的先天绝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可感通性、“自求”性和可转化性的特征;苦难教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消弭苦难,增加内心对义理的愉悦之情,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分析孟子的苦难教育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挫折教育理论的建构方式,而且对于培养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教育 天人关系 幸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