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过程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李慧 钱云 +1 位作者 边思敏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6-61,共6页
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 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景观过程在场地价值识别、自然力量引入和弹性应对未来3个方面的实施途径,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在景观过程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延续、世园盛会承载、绿色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过程相融合,最终营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低影响、可持续的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过程 动态演化 可持续发展 设计方法 世园会
下载PDF
诗性与意义的景观:一种“事件”而非“事物”的视角 被引量:13
2
作者 边思敏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5,共6页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体验 空间营造 场所精神 诗性 意义 现象学
下载PDF
二等奖:长城--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防灾景观规划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愿 吕回 边思敏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35-37,5-7,共3页
介绍了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二等奖获奖作品的构思创作与方案内容。方案选址于在2010青海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设计建造一座巨大的嘛呢石墙,以降低地质灾害对城镇的威胁,同时引... 介绍了2014年第51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中二等奖获奖作品的构思创作与方案内容。方案选址于在2010青海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设计建造一座巨大的嘛呢石墙,以降低地质灾害对城镇的威胁,同时引导城镇向安全的地段扩张。墙体自身作为环绕嘛呢石经堆转经路线的一部分,也是石经城宗教空间的重要组成。一块一块由信徒堆垒而起的嘛呢石不断加固着墙体,也象征了藏民生活和信仰的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规划设计 2014 IFLA 防灾规划 藏传佛教
下载PDF
风景园林中的土地:从观察方式到塑造途径 被引量:3
4
作者 边思敏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4,共6页
风景园林可以被理解为将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生命的信息会聚于地表之具体形态的艺术。对土地的关心既提供了翘起深层景观认知的入口,也是塑造丰饶景观体验的出口。在去地域化背景下,从认知和操作角度围绕土地展开论述——认知角度... 风景园林可以被理解为将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生命的信息会聚于地表之具体形态的艺术。对土地的关心既提供了翘起深层景观认知的入口,也是塑造丰饶景观体验的出口。在去地域化背景下,从认知和操作角度围绕土地展开论述——认知角度上,通过“整体的”“媒介的”“物质的”“生命的”4个关键词阐释土地之于风景园林的多重含义;操作角度上,以“梳理褶皱”和“刻画表面”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剖析,探讨如何基于土地启发设计,并为场地开启富于地域特质的遐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 认知 设计方法 褶皱 表面
下载PDF
观看、在场与公共视觉伦理影响:论当代景观空间的剧场性 被引量:4
5
作者 边思敏 朱育帆 《风景园林》 2019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当风景园林与戏剧艺术相关联时,并非仅指代表象化的、空洞无味的形式语言,而是可以具备更丰富、更深层的关系。对深层关联的剖析和揭示,有助于从多个视角进行学科认知和帮助设计实践。将"剧场性"一词置于风景园林学科语境时,... 当风景园林与戏剧艺术相关联时,并非仅指代表象化的、空洞无味的形式语言,而是可以具备更丰富、更深层的关系。对深层关联的剖析和揭示,有助于从多个视角进行学科认知和帮助设计实践。将"剧场性"一词置于风景园林学科语境时,可以从"在场"和"观看"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形式向度上,它以观者身体的出席为实现前提;内涵向度上,它强调观看行为背后的意图与观念。不仅如此,在工业与科技崛起、社会关系产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公共空间关系也相应变化,公共视觉的建构与传播成为实现社会伦理影响的重要手段。相应地,公共景观空间作为承载全民性"在场"的"观看"行为的剧场性空间,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营造手段实现大众意识的引导。基于以上内涵关联,以"剧场性"作为切入视角便会发现,社会公正、审美引导和潜在信息传播可以被提炼为当代景观空间营造中公共视觉伦理转向的3个关键词。它们的价值在物质空间中以视觉话语的形式体现,而隐含在其后的公民权利宣言和自然伦理教育与引导,则以无形的方式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剧场性 在场 观看 伦理
下载PDF
景观空间与戏剧舞台之关系辨析 被引量:6
6
作者 边思敏 朱育帆 《新建筑》 2019年第1期76-81,共6页
景观空间与戏剧舞台的关联性体现于多个层面,包括空间同源性、创作共通性、隐喻关联、空间功能重叠、空间意义复杂性、美学价值和结构类比等。鉴于二者具有类似的艺术创作过程,即设计者心中的"意义"通过"某种外在的标志&... 景观空间与戏剧舞台的关联性体现于多个层面,包括空间同源性、创作共通性、隐喻关联、空间功能重叠、空间意义复杂性、美学价值和结构类比等。鉴于二者具有类似的艺术创作过程,即设计者心中的"意义"通过"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至观者心中的"意义"的过程,文章认为亦可从空间塑造与内化认知的角度尝试建立景观与舞台之间的新联系。这种联系既包含设计者通过物质空间向观者传递意义的正向过程,也允许观者对物质空间的逆向反馈。两个过程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不稳定、偶然、多义的空间体验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 戏剧舞台 空间意义 空间营造
下载PDF
多文化背景下的潘家园改造试验——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国际联合设计课 被引量:1
7
作者 边思敏 朱育帆 邬东璠 《住区》 2019年第4期51-58,共8页
本文从题为“潘家园改造”的设计课程展开,介绍了清华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国际联合教学的框架与特点,突出了多元文化背景、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带来的视角广度和多样性。讨论了潘家园作为典型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尴尬现状,进而将文... 本文从题为“潘家园改造”的设计课程展开,介绍了清华大学风景园林硕士国际联合教学的框架与特点,突出了多元文化背景、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带来的视角广度和多样性。讨论了潘家园作为典型文化空间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尴尬现状,进而将文化特质的延续与生长确立为设计改造的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清华大学、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加泰罗尼亚理工学院学生的改造方案,探讨了不同文化语境中面对同一议题的多种思路,并就各方案的解读角度、空间组织手段、文化延续体现等方面进行了横向比较。最后讨论了景观设计在当代城市空间更新中可能具有的积极角色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 设计课程 潘家园 多元文化 清华大学
下载PDF
剧场与仪式——起源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 被引量:2
8
作者 边思敏 《风景园林》 2022年第12期120-125,共6页
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 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式原型——仪式,探讨了公共空间建构公共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空间”“行为”“情感”的三元关系。进而提出:剧场衍生而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这种关系链条的物理容器,起到了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公共空间 剧场 仪式 情感 行为
下载PDF
克制、具身、认同:Flem远足步道的三个关键词
9
作者 边思敏 孙嘉明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5-32,共8页
通过文献回溯、现象学分析和对设计者的直接询问展开对Flem远足步道的设计精读。认为Flem远足步道虽然不是设计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作为一个置于自然山脉中的步行系统,折射出3个关键词--克制、具身、认同。通过对场地情境和设计细... 通过文献回溯、现象学分析和对设计者的直接询问展开对Flem远足步道的设计精读。认为Flem远足步道虽然不是设计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作为一个置于自然山脉中的步行系统,折射出3个关键词--克制、具身、认同。通过对场地情境和设计细节的具体分析,阐释3个关键词如何分别指向了人类力量介入自然环境时的基本观念、人们在环境中的知觉体验,以及自我和群体的文化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评论 设计方法 康策特 远足步道 自然观
下载PDF
把行走作为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边思敏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20,共7页
基于对“行走”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首先通过20世纪中上叶与“行走”和“行走的人”关系密切的3次文化思潮,阐释行走与批判性认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通过行走这个活动形成批判性认知的过程解析为“经验-思考-重构”;其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 基于对“行走”议题的关注和思考,首先通过20世纪中上叶与“行走”和“行走的人”关系密切的3次文化思潮,阐释行走与批判性认知之间的关系;然后将通过行走这个活动形成批判性认知的过程解析为“经验-思考-重构”;其后,从必要性和可行性2个方面阐述行走之于风景园林领域的意义;再从“把行走作为景观认知方法”和“把行走作为景观设计方法”2个层面出发,综合描述和分析过去六七十年间风景园林领域关于“行走”的各种学术讨论、社会行动和设计实践,辨析“行走”如何帮助形成对周遭环境的批判性认识并启发设计思想,进而被转译到为人们所使用的具体的景观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行走 批判性 设计方法
下载PDF
翻转舞台:身体参与下的公共空间艺术实践及其意义再生产(1950s—1970s)
11
作者 边思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88-195,共8页
工业背景下的西方城市建设以“更快”“更远”“更高”为特征,日渐剥夺了人们生活其中的身体经验。而此时的当代艺术恰以纳入身体为重要手段,提供了探讨空间与身体之间关系的新路径。因此还原了1950—1970年代通过艺术方法在既存公共空... 工业背景下的西方城市建设以“更快”“更远”“更高”为特征,日渐剥夺了人们生活其中的身体经验。而此时的当代艺术恰以纳入身体为重要手段,提供了探讨空间与身体之间关系的新路径。因此还原了1950—1970年代通过艺术方法在既存公共空间实现意义再生产的三个典型案例的细节,并认为它们都将“翻转舞台”作为基本方法,本质上是以对抗的姿态探索如何重塑城市既存空间的意义,从而实现公共空间中的意义再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公共空间 城市 身体 参与 批判
下载PDF
关系网络转化视角下的社区更新思考与实践——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社区更新项目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捷 李倞 边思敏 《新建筑》 2022年第1期91-95,共5页
存量更新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景观更新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此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则可以理解为以居民参与为基本前提的社区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修正和维系。引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社区解析为由"... 存量更新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景观更新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此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则可以理解为以居民参与为基本前提的社区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修正和维系。引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社区解析为由"人""物""事"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指出社区更新过程是由关系网络A向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关系网络B转化的过程。以北京金融街天仙胡同为例,将社区更新解析为关系网络转化的过程,阐释社区更新中的若干问题如何通过关系网络的转化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指出,设计思路框架化、后期维护事件化,是将居民有效组织到关系网络中,形成更多参与、更加自治、更可持续的社区更新路径的关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更新 关系网络 居民自治 框架 事件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上海戏剧舞台中光的应用解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边思敏 陈翔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8-116,F0002,共10页
对"光"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中持续的、多角度的探讨,海派京剧是开先河者。彼时的戏剧批评家对海派京剧的舞台表现方式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浅层的、媚俗的商业性尝试。然而,新的要素在舞台空间中被运用和消... 对"光"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舞台空间中持续的、多角度的探讨,海派京剧是开先河者。彼时的戏剧批评家对海派京剧的舞台表现方式多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种浅层的、媚俗的商业性尝试。然而,新的要素在舞台空间中被运用和消化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以"光"在海派京剧中的运用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文本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这一要素与舞台空间、戏剧叙事的关系探索实际上经历了从相互分离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并最终达成了与其他要素的有机配合。"光"恰当地从属于舞台空间,与其他要素一同完成了对戏剧艺术这一整体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舞台布景 叙事 海派京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