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周原地区铸铜遗存与西周的政体 被引量:2
1
作者 近藤晴香 《三代考古》 2015年第1期365-376,共12页
商周青铜器的生产问题在既往研究中早已成为讨论的重点,这是因为青铜礼器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其生产来源及作器者的问题蕴藏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不过,由于陶范等铸铜相关的资料匮乏,尽管最近十多年在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发现商... 商周青铜器的生产问题在既往研究中早已成为讨论的重点,这是因为青铜礼器在当时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其生产来源及作器者的问题蕴藏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信息。不过,由于陶范等铸铜相关的资料匮乏,尽管最近十多年在河南、陕西等地陆续发现商周时期的铸铜遗存,弥补了不少空白,但仍不足以全面揭开当时铸铜业的面貌。鉴于现有资料不够充分的情况,本文以铜器为主、以铸铜资料为辅进行生产体系分析[1],同时,借鉴聚落考古的研究框架,对大周原[2]地区铸铜业的结构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加以粗浅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 遗存 生产 资料 作器 铸铜
原文传递
■国铜器生产体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近藤晴香 《古代文明辑刊》 2013年第1期26-54,共29页
前言渔国〔1〕是地方特色浓厚的遗存。它是西南、西北地区和当地的地方文化和周文化的多元文化遗存。其中西南因素之多比较明显。就铜器而言,所见因素只有西南、当地和周的三种,也同样可以看到浓厚的西南特色。以往研究一般都注重这一点... 前言渔国〔1〕是地方特色浓厚的遗存。它是西南、西北地区和当地的地方文化和周文化的多元文化遗存。其中西南因素之多比较明显。就铜器而言,所见因素只有西南、当地和周的三种,也同样可以看到浓厚的西南特色。以往研究一般都注重这一点,然而本文分析表明,这三种文化因素实际上由早期到中期发生量与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 遗存 体系 文化 西南 铜器 因素
原文传递
“考古背景”分析法和商周分界——改朝换代时期的考古学:“物”和“现象”
3
作者 近藤晴香 《三代考古》 2017年第1期442-449,共8页
分界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考古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分析和相关讨论,但不管是结论还是方法论,至今还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说法。究其原因,问题可能出在考古学本身的性质上,即... 分界问题对于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考古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分析和相关讨论,但不管是结论还是方法论,至今还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说法。究其原因,问题可能出在考古学本身的性质上,即分界这一命题只是困扰整个考古学的本质性问题的一个表象而已,问题的根源可能要归结于“物”和“政治”之间究竟有何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器 商代晚期 生产线 考古学 分析法
原文传递
关于偃师商城和伊尹关系的假说 被引量:1
4
作者 松丸道雄 近藤晴香 《三代考古》 2009年第1期176-194,共19页
一、前言1953年在郑州发现一座商代遗址,那时被认为是商中期的大型城址。那时还是个学生的我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刊行于1957年的许顺湛《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在缺乏相关信息的当时的日本,也有梅原末治、关野雄等学者就此提出看法,认... 一、前言1953年在郑州发现一座商代遗址,那时被认为是商中期的大型城址。那时还是个学生的我也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刊行于1957年的许顺湛《灿烂的郑州商代文化》。在缺乏相关信息的当时的日本,也有梅原末治、关野雄等学者就此提出看法,认为它应该是晚于安阳殷墟期的退化形式。到了1959年,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调查也开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 梅原 殷墟 日本 偃师 郑州 末治
原文传递
从制作技术看战国时期江汉地区出土青铜鼎——论包山2号墓·天星观2号墓·望山1、2号墓出土青铜鼎
5
作者 丹羽崇史 近藤晴香 《三代考古》 2009年第1期378-400,共23页
一、前言笔者曾经写过《春秋战国时代にぉける青铜器生产体制复元のための基础的检讨—青铜鼎の制作技术の分析から—》一文(以下叫'前文'),此文以春秋战国时期华中地区出土青铜鼎为材料,对其范线形态、加强筋、垫片的布置形态... 一、前言笔者曾经写过《春秋战国时代にぉける青铜器生产体制复元のための基础的检讨—青铜鼎の制作技术の分析から—》一文(以下叫'前文'),此文以春秋战国时期华中地区出土青铜鼎为材料,对其范线形态、加强筋、垫片的布置形态、浇口和冒口的位置等有关铸造工艺的四种属性(attribute)加以分析并对其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线 江汉 青铜 技术 制作 冒口 垫片 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