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微转移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进淑娟 黄焰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144-1147,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几乎均为远处的播散和转移。但研究证实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早期可能就存在血液、淋巴及骨髓的微转移,应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标志物检测出早期处于...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引起乳腺癌患者死亡的原因几乎均为远处的播散和转移。但研究证实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早期可能就存在血液、淋巴及骨髓的微转移,应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标志物检测出早期处于亚临床的微转移,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和生存率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微转移 检测 预后
下载PDF
家族性乳腺癌和健康遗传高危人群BRCA1/2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栗辰 靳彦文 +6 位作者 刘晓静 进淑娟 韩小伟 庞汉民 郝晓鹏 曹诚 黄焰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女性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54例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24例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应用PCR-DNA直接测序...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女性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的BRCA1/2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2月~2014年10月于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外科确诊的54例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24例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应用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的全编码外显子基因序列。结果:54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8例致病性突变,突变类型均为单个碱基置换,BRCA1和BRCA2的总突变率为14.8%,BRCA1突变率为11.1%,BRCA2突变率为3.7%;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总突变率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突变率(28.6%vs 1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例遗传性高危人群中共发现2例致病性突变,均为BRCA1基因突变,突变率为8.3%。结论:用BRCA1/2突变检测"金标准"的一代测序法再次发现在中国汉族女性家族性乳腺癌中存在的BRCA1/2突变,与三阴性乳腺癌有关,并发现碱基置换突变也是重要的突变类型;在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BRCA1突变,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BRCA1基因 BRCA2基因 基因突变 DNA序列测定
下载PDF
6周期AT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公彦栋 孟迪 +3 位作者 进淑娟 朱为夷 刘晓静 黄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7年第15期2418-2421,共4页
目的:探讨6周期AT方案(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pCR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顺利完成6周期AT方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治疗前后病理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究影响新辅助化疗达到pCR... 目的:探讨6周期AT方案(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疗效及影响pCR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9例顺利完成6周期AT方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比治疗前后病理变化,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究影响新辅助化疗达到pCR的因素。结果:159例完成6周期AT方案新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占同期进行新辅助化疗52.3%,总pCR为30.8%,降期率为76.1%。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ER、PR状态、HER-2表达、分子分型以及化疗的早期反应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其中肿瘤≤3 cm、ER缺失、HER-2扩增、超声评价化疗早期反应阳性患者更容易达到pCR。结论:乳腺癌6周期AT方案新辅助化疗pCR率较高,超声评价的早期反应能够预测pCR,肿瘤大小以及肿瘤分子分型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临床实践中需综合考虑影响因素,从而决定手术的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新辅助化疗 AT方案
下载PDF
363例Luminal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公彦栋 杨柳春 +4 位作者 朱明华 孟迪 进淑娟 刘晓静 黄焰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23期3735-3738,共4页
目的:探讨Luminal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363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为Luminal A、Luminal B以及Luminal-HER2三组并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相... 目的:探讨Luminal型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363例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为Luminal A、Luminal B以及Luminal-HER2三组并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363例Luminal型乳腺癌三种分子分型所占比例为51.5%、38.8%、9.7%,三组的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7%、7.1%、20.0%;远处转移率为6.4%、12.1%、20.0%,LuminalHER2型乳腺癌显著高于其余两组,且5年的无病生存以及总生存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PR、HER2及内分泌治疗是Luminal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Luminal型乳腺癌中HER2过表达亚型患者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肿瘤较大、淋巴结转移、PR阴性、HER2过表达及未进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Luminal型乳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LUMINAL 预后因素 内分泌治疗
下载PDF
玻璃粘连蛋白血清学检测对乳腺癌早期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郝文德 张旭辉 +9 位作者 冯晓燕 杨锡琴 修冰水 段翠密 韩小伟 进淑娟 刘志强 阙海萍 张贺秋 黄焰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5年第2期215-218,共4页
目的:探讨玻璃粘连蛋白血清学表达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62例乳腺癌(0-Ⅰ期癌22例,Ⅱ-Ⅲ期癌40例)和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分析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在良性与各期乳腺癌... 目的:探讨玻璃粘连蛋白血清学表达与乳腺癌早期诊断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62例乳腺癌(0-Ⅰ期癌22例,Ⅱ-Ⅲ期癌40例)和8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分析玻璃粘连蛋白表达在良性与各期乳腺癌中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CA153、CA125、CEA的表达情况。结果:0-Ⅰ期乳腺癌组血清玻璃粘连蛋白的表达水平(231.45±30.54μg/m L)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197.84±24.31μg/m L)和Ⅱ-Ⅲ期乳腺癌组(209.34±31.25μ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玻璃粘连蛋白血清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年龄、肿瘤大小、月经状况、ER、PR、Her-2及Ki-67表达无关(P>0.05);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升高而升高,其中CA153的表达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玻璃粘连蛋白水平在早期阶段乳腺癌(0-Ⅰ期)显著高于良性和中期(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提示玻璃粘连蛋白可能是一项有潜力的乳腺癌早期诊断指标,而血清CA153、CA125、CEA表达则主要与乳腺癌病情发展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粘连蛋白 血清标志物 乳腺癌 早期诊断
下载PDF
人乳腺珠蛋白mRNA在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6
作者 进淑娟 黄焰 +4 位作者 刘广贤 孙雪冬 谭燕 霍芳 马宏宾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40-443,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腺珠蛋白mRNA(hMAM mRNA)在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hMAMmRNA的表达情况,并取乳腺良性肿瘤、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阴性对... 目的探讨人乳腺珠蛋白mRNA(hMAM mRNA)在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腋窝淋巴结及外周血中hMAMmRNA的表达情况,并取乳腺良性肿瘤、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作为阴性对照。结果(1)在15例新鲜乳腺癌组织中有14例hMAM mRNA表达阳性,表达的敏感性为93%,在乳腺良性肿瘤及非乳腺组织中不表达;(2)在30例腋窝淋巴结中hMAM mRNA总的阳性表达率63%,其中病理阳性淋巴结hMAM mRNA的表达率为94.4%,病理阴性的淋巴结hMAM mRNA的表达为25%;(3)54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hMAM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29%;其中Ⅰ期10%,Ⅱ期21%,Ⅲ期45%,Ⅳ期80%。20例乳腺纤维瘤及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未检测出hMAM mRNA的表达;hMAM mRNA的阳性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有关。结论人乳腺珠蛋白是检测乳腺癌微转移的特异性指标,可以反映乳腺癌患者微转移情况,对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乳腺珠蛋白 淋巴结 RNA信使 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16年演变趋势 被引量:18
7
作者 韩小伟 柳伟伟 +6 位作者 阳泽龙 李建鹏 进淑娟 李念 左思 孟迪 黄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597-1600,共4页
目的我国乳腺癌流行病学演变趋势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为主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病例档案库中,收集2000-01-01-2015-12-31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建立乳腺癌... 目的我国乳腺癌流行病学演变趋势尚未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为主的流行病学变化趋势。方法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电子病例档案库中,收集2000-01-01-2015-12-31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资料,建立乳腺癌信息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临床分期和分子分型的总体分布及其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 2 482例初治原发性乳腺癌中位确诊年龄48(19~87)岁,发病高峰年龄段41~60岁,随时间无明显变化。临床分期中,0期(原位癌)和Ⅰ期乳腺癌占比随时间呈显著上升趋势,Ⅲ期乳腺癌比率呈下降趋势,Ⅱ、Ⅳ期乳腺癌比率趋势变化平稳,χ^2=48.60,P〈0.000 1。分子分型中,Luminal型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均有增加趋势,而三阴型乳腺癌有下降趋势,χ^2=24.81,P〈0.000 1。结论北京地区乳腺癌高峰发病年龄段为41~60岁,中位年龄随时间无明显上升;早期可手术乳腺癌(0~Ⅱ期,T3N1M0期)尤其是原位癌(0期)比例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分子分型中Luminal型及HER2阳性乳腺癌有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发病年龄 临床分期 分子分型 变化趋势
原文传递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9
8
作者 刘钊 尉承泽 +7 位作者 黄焰 宋志武 梁峰 郝晓鹏 王世彬 陈济生 进淑娟 温之刚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rapy,NACT)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329例接受包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方案NACT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穿刺组织...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therapy,NACT)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2年10月329例接受包含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方案NACT的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穿刺组织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Her-2及Ki-67指数,分析乳腺癌分子分型和生物学标志物对NACT疗效的预测作用。结果在329例患者中,NACT总有效率82.37%(271/329),疾病稳定(SD)17.33%(57/329),疾病进展(PD)1例;病理完全缓解(pCR)81例(24.62%);pCR率:ER阴性〉ER阳性、PR阴性〉PR阳性、Her-2阳性〉Her-2阴性患者、非乳腺腔内A型〉乳腺腔内A型乳腺癌患者,临床有效率(CR+PR):Her-2阳性〉阴性、高Ki-67指数(〉30%的患者)〉低Ki-67指数(〈15%的患者)、非乳腺腔内A型〉乳腺腔内A型乳腺癌患者。Her-2阳性是预测pCR的独立变量(P=0.006,OR=3.382;95%CI:1.408~8.126)。结论 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乳腺癌NACT后pCR率高;Her-2阳性、高Ki-67指数、非乳腺腔内A型NACT临床有效率高;Her-2阳性是乳腺癌NACT后pCR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临床有效
原文传递
乳腺癌围新辅助化疗期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赵晶 宋志武 +5 位作者 黄焰 郝晓鹏 梁峰 王世彬 进淑娟 尉承泽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6期2538-2541,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新辅助化疗期前哨淋巴结活检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1月252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新辅助化疗前组150例,新辅助化疗后组102例。比较不同腋窝淋巴结临床状态下前哨淋巴结...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新辅助化疗期前哨淋巴结活检可行性。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1年11月252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其中新辅助化疗前组150例,新辅助化疗后组102例。比较不同腋窝淋巴结临床状态下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结果新辅助化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无论腋窝淋巴结临床阴性或阳性,其哨兵淋巴结检出率(98.5%比92.8%)、假阴性率(6.7%比7.9%)、准确度(98.4比%91.9%)、阴性敏感度(97.9%比88.O%)无统计学差异,但阳性组前哨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阴性组(28.8%比67.5%,P=0.000)。与新辅助化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相比,新辅助化疗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其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明显升高(7.5%比23.9%,P=0.024);准确度和阴性敏感度显著降低(95.1%比83.5%,P=0.005;94.4%比75.O%,P=0.003);初诊腋窝淋巴结阴性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其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假阴性率、准确度、阴性敏感度与新辅助化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诊腋窝淋巴结病理证实转移阳性新辅助化疗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较新辅助化疗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其前哨淋巴结准确度(98.4%比83.7%,P=0.010);SLN转移率(28.8%比53.7%,P=0.005);阴性敏感度(97.9%比68.O%,P:0.007);初诊腋窝淋巴结病理证实转移阳性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阴者。较新辅助化疗前前哨淋巴结活检,其SLN转移率(28.8%比65.0%,P:0.003),阴性敏感度显著降低(94.4%比57.1%,P=0.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前哨淋巴结可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初诊腋窝淋巴结阴性,新辅助化疗后前后哨淋巴结活检相同;初诊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无论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阴与否均不宜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新辅助化疗
原文传递
空心针穿刺活检对确定乳腺癌分子亚型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4
10
作者 陈圣 王也 +4 位作者 柳伟伟 王怀涛 进淑娟 韩小伟 黄焰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空心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是否能够确定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状态、Ki67值并进行准确的分子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 目的探讨空心针穿刺活检(core needle biopsy,CNB)是否能够确定乳腺癌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HER2状态、Ki67值并进行准确的分子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6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既行CNB又行开放切除活检(open excision biopsy,OEB)的188例乳腺癌患者。标本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ER、PR、HER2和Ki67,并分为LuminalA、LuminalB、三阴性和HER2阳性四种分子亚型。用Kappa检验对CNB和OEB免疫组化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CNB和OEB评估ER、PR、HER2受体状态和Ki67表达的一致率分别为94.68%、93.62%、94.68%和73.40%。两者对于non—Luminal肿瘤的分型一致(P=0.774)。OEB样本中Ki67的表达高于CNB样本(P〈0.05),分子亚型一致率为72.34%(K=0.6064)。结论CNB可以确定乳腺癌的ER、PR、HER2状态以及Ki67值。CNB可对non-Luminal肿瘤准确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分子分型 KI-67抗原
原文传递
前哨淋巴结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转移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肖遥 梁峰 +7 位作者 郝晓鹏 王世彬 黄焰 宋志武 陈济生 进淑娟 韩小伟 尉承泽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17-921,共5页
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腋窝NSLN转移预测模型评估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 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阳性乳腺癌患者腋窝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危险因素,验证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腋窝NSLN转移预测模型评估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175例成功行SLN活检且结果阳性、随即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使用MSKCC预测模型计算每例患者腋窝NSLN转移风险,利用校正曲线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该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是否多发、阳性SLN数、阳性SLN转移率、阴性SLN数与腋窝NSLN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0.0018、0.0029、0.0049、0.0007、0.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原发肿瘤大小、肿瘤是否多发和阳性SLN数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22、0.0160、0.0176。校正曲线显示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趋势相近,MSKCC预测模型被验证的AUC值为0.79。结论对于SLN转移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原发肿瘤越小、肿瘤单发、阳性SLN数越少、阴性SLN数越多、阳性SLN转移率越低,其腋窝NSLN转移可能性越低,可对是否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提供参考。MSKCC预测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腋窝NSLN的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前哨淋巴结 非前哨淋巴结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MSKCC线列图
原文传递
乳腺珠蛋白在乳腺癌、良性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吕晓娟 黄焰 +4 位作者 张贺秋 陆应麟 进淑娟 戴振华 韩晓伟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37-140,共4页
目的检测乳腺癌、良性乳腺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的表达,探讨乳腺珠蛋白在乳腺各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乳腺癌标志物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8例乳腺癌、26例良性乳腺疾病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 目的检测乳腺癌、良性乳腺病变及正常乳腺组织中人乳腺珠蛋白(human mammaglobin,hMAM)的表达,探讨乳腺珠蛋白在乳腺各种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传统乳腺癌标志物进行比较。方法选取48例乳腺癌、26例良性乳腺疾病及10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其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乳腺癌、良性乳腺疾病及正常组织中,hMAM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2.9%、88.3%和40%。其表达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型及肿瘤大小、分级、淋巴结转移等无关,而与孕激素受体(PR)呈负相关。结论乳腺珠蛋白在乳腺癌、良性病变及乳腺正常组织中均存在高表达,未发现其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珠蛋白 乳腺肿瘤 乳腺疾病 肿瘤转移
原文传递
Ki-67、Her-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栗辰 进淑娟 +4 位作者 刘晓静 韩小伟 郝晓鹏 庞汉民 黄焰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0-142,146,共4页
目的探讨Ki-67、Her-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统计分析Ki-67、Her-2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Ki-67、Her-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二者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20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统计分析Ki-67、Her-2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202例患者中,Ki-67阳性率为73.3%(148/202),Her-2阳性率为19.3%(39/202)。Ki-67的表达水平与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ER、PR)表达情况相关(P<0.05),与年龄大小、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Her-2的表达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表达相关(P<0.05),而与年龄大小、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Ki-67低表达、Her-2表达阴性时与雌激素及孕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大小、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Ki-67表达水平与Her-2表达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Ki-67高表达提示肿瘤组织学分级更高,分化程度更低,即肿瘤的恶性程度越高,越易转移;Ki-67高表达、Her-2阳性提示对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低,治疗效果差;检测Ki-67、Her-2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对了解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恶性程度,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及评估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67 HER-2 乳腺肿瘤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孟迪 冯晓燕 +5 位作者 进淑娟 戴振华 韩小伟 郝晓鹏 张贺秋 黄焰 《肿瘤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MUC1及VEGF在104例三阴性乳腺癌、16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6及MUC1在三阴及非三阴性乳腺癌... [目的]探讨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44v6、MUC1及VEGF在104例三阴性乳腺癌、168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CD44v6及MUC1在三阴及非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VEGF在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明显高于三阴性乳腺癌(P<0.05)。在三阴性乳腺癌中,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在非三阴性乳腺癌中,除CD44v6在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明显高于转移组(P<0.05)外,CD44v6、MUC1及VEGF表达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均未见明显相关性。CD44v6、MUC1及VEGF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增加。但不同组合中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仍无差别。[结论]未发现CD44v6、MUC1及VEGF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存在表达优势,且与预后参数如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无明显相关性,其预后价值有待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CD44V6 MUC1 VEGF 预后
原文传递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乳腺癌易感基因携带情况调查 被引量:8
15
作者 阳泽龙 靳彦文 +6 位作者 刘晓静 韩小伟 进淑娟 庞汉民 郝晓鹏 曹诚 黄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21-626,共6页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BRCA2基因已经证实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BRCA1和BRCA2突变特征及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12-02-2015-06-08军... 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BRCA1)和BRCA2基因已经证实与家族性乳腺癌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及家系成员BRCA1和BRCA2突变特征及携带情况。方法收集2013-12-02-2015-06-08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55例及家系成员48名,共计103例样本。抽取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BRCA1和BRCA2基因全编码外显子序列。结果 5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5个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位点,1个突变位点乳腺癌信息库中见报道(BRCA1:4730insG),4个为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937insC,4538insAG;BRCA2:1382delA,2820delA)。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2突变率为9.09%(BRCA1,5.45%;BRCA2,3.64%),其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突变率为22.22%(χ2=1.99,P=0.20),早发性乳腺癌患者(≤35岁)突变率为20.00%,χ2=0.79,P=0.39。48例家系成员检测到3个新发现突变位点(BRCA1:1370insA,3459insA;BRCA2:6502insT),总突变率为6.25%。结论中国汉族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率显著低于国外,应重点关注有家族史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家系成员中发现BRCA基因致病性突变,家系成员突变率和发病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易感基因1 乳腺癌易感基因2 基因突变 家系
原文传递
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朱为夷 栾忠良 +5 位作者 刘晓静 韩小伟 进淑娟 李强 郝晓鹏 黄焰 《军事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80-683,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9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使用DN-4量表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随访82... 目的研究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乳腺外科912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随访,使用DN-4量表评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率,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际随访821例患者,其中263例(32.0%)患者出现慢性疼痛,47例(17.9%)DN-4评分>4分,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在手术方式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较高。在行乳腺癌手术时,选择合适且创伤相对较小的术式,以及做好患者的心理保健,对预防乳腺癌术后慢性疼痛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神经病理性疼痛
原文传递
7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致病突变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柳春 刘晓静 +9 位作者 靳彦文 进淑娟 韩小伟 庞汉民 李建鹏 孟迪 左思 公彦栋 曹诚 黄焰 《军事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8-401,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在早发性乳腺癌(确诊年龄≤35岁)患者中突变情况,分析致病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74例,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 目的研究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在早发性乳腺癌(确诊年龄≤35岁)患者中突变情况,分析致病突变与临床特征之间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就诊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的早发性乳腺癌患者74例,采用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分析,对纳入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的49个外显子序列及拼接区序列进行检测分析,并将患者按临床特征分组,X^2检验比较BRCA1和BRCA2致病突变在各组的分布。结果在74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中,检测到15例(20.27%)BRCA1/2致病突变,包括5例(6.76%)BRCA1致病突变,10例(13.51%)BRCA2致病突变。其中11例为新发现致病突变,检测到1例患者携带相对高频致病基因突变BRCA1∶c.5470_5477delTGCCCAAT。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组携带致病突变率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组(40.91%vs 11.54%,X^2=6.534,P=0.011)。结论 BRCA1/2致病突变对早发性乳腺癌意义重大,尤其是伴有乳腺癌或卵巢癌家族史的早发性乳腺癌。新发现的致病突变可能为中国人群特有突变。BRCA1∶c.5470_5477delTGCCCAAT可能成为中国人群的始祖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腺癌易感基因1 乳腺癌易感基因2 突变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多中心乳腺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春梅 黄焰 +5 位作者 进淑娟 韩小伟 栗辰 郝晓鹏 尉承泽 王世彬 《人民军医》 2013年第8期902-904,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北京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8家医院的1009例乳腺癌患者和1013例健康查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肿瘤家族史、乳腺疾病史在内的20项指标,危险度估计值用OR及其95%可信限(CI)表示。结... 目的:探讨影响北京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8家医院的1009例乳腺癌患者和1013例健康查体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肿瘤家族史、乳腺疾病史在内的20项指标,危险度估计值用OR及其95%可信限(CI)表示。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精神压抑、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活检史、其他乳腺疾病史、代谢病、雌激素依赖疾病、长期口服避孕药和行经周期过长共10项因素为乳腺癌显著危险因素(P<0.05,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精神压抑、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乳腺活检史是非常显著的乳腺癌危险因素(P<0.01)。结论:北京地区影响女性乳腺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乳腺癌家族史、精神压抑、月经不调、乳腺增生和乳腺活检史,应进一步加强相关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原文传递
140例中国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杨柳春 刘晓静 +10 位作者 靳彦文 进淑娟 韩小伟 庞汉民 李建鹏 孟迪 左思 公彦栋 曹诚 黄焰 姜军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7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探索中国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外科的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140例,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35例)和非三阴... 目的探索中国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探索性研究,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解放军307医院乳腺外科的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140例,按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35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105例),运用二代测序对入组患者BRCA1和BRCA2的49个外显子及其邻近部分内含子序列进行检测,对检测到的致病突变与乳腺癌信息中心(BIC)、ClinVar数据库中进行对照确定是否为新发现致病突变。采用χ~2检验分析致病突变在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BRCA1/2致病突变率为21.4%(30/140),其中BRCA1致病突变率为7.9%(11/140),BRCA2致病突变率为13.6%(19/140)。20个突变位点(BRCA1基因上的17_18delAA,1535_1536insATGA,2013_2014insGT,3266delT,3458delT。BRCA2基因上的1527delA,2059_2063delGATTA,2440delC,3919G>T,5461dup A,6304delG,6368dup A,6446_6447insTA,6552delG,8016dup A,8800C>T,8942_8943delAA,8899delA,9070_9073delAACA,9274_9277delTATT)在BIC、ClinVar数据库均未见报道,并发现1例患者携带BRCA1 c.5470_5477delTGCCCAAT。三阴性遗传高风险性乳腺癌患者携带BRCA1/2致病突变率为34.3%(12/35),高于非三阴性者的17.1%(18/105)(χ2=4.582,P=0.032)。三阴性乳腺癌组中BRCA1致病突变率31.4%(11/35),非三阴性组为0(0/1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604,P<0.001);三阴性乳腺癌组中BRCA2致病突变为2.9%(1/35),非三阴性组为17.1%(18/105),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3.430,P=0.064)。结论新发现的20个突变位点可能为中国人特有,丰富了中国人群BRCA1和BRCA2突变谱。BRCA1 c.5470_5477delTGCCCAAT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的始祖突变,但仍需后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情况值得关注,尤其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三阴性遗传高风险乳腺癌患者BRCA1致病突变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基因 BRCAL 基因 BRCA2 突变
原文传递
乳腺癌患者生存与复发的随访报告: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晓静 杨柳春 +8 位作者 进淑娟 毕艳 韩小伟 左思 孟迪 李建鹏 栾忠良 夏玉婷 黄焰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9年第5期270-276,共7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长期的OS和无复发生存(RF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外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共有2423例患者纳入随访...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长期的OS和无复发生存(RFS)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0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乳腺外科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最终共有2423例患者纳入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分子分型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患者5年OS和RFS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2423例乳腺癌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随访时间为3.5~18.7年,中位随访时间为5.2年,随访率为85.3%(2066/2423)。本组患者5年、10年OS率分别为91.5%和84.4%,5年、10年RFS率(除外Ⅳ期乳腺癌)分别为85.8%和78.4%。在临床分期方面:本组可手术乳腺癌患者占81.0%(1963/2423),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占15.6%(378/2423),Ⅳ期患者占3.4%(82/2423)。0、Ⅰ、Ⅱ、Ⅲ、Ⅳ期患者5年OS率分别为100%、98.5%、93.8%、78.1%和50.8%,5年RFS率(除外Ⅳ期乳腺癌)分别为98.5%、95.4%、87.0%和63.0%。临床分期与患者5年OS及RFS明显关联(χ2=356.067、250.433,P均<0.001)。在分子分型方面:排除205例分子分型不详者后,将剩余2218例按照受体状况分为luminal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3组的比例分别为72.3%(1604/2218)、10.1%(225/2218)、17.5%(389/2218),5年OS率分别为93.1%、88.3%和84.4%,5年RFS率(除外Ⅳ期乳腺癌)分别为87.7%、84.8%和76.7%。3组患者间5年OS率及RFS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124、31.668,P均<0.001)。在手术方式方面:本组患者保留乳房(简称保乳)率为24.8%(600/2423)。Ⅰ期患者保乳率为44.9%(309/688),接受保乳者5年OS率比乳房全切者高(99.3%比98.4%,χ^2=6.338,P=0.012),但5年RFS率与乳房全切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7%比94.8%,χ^2=2.245,P=0.134);Ⅱ期患者保乳率为21.1%(237/1125),保乳手术者与乳房全切者5年OS率分别为97.2%和92.7%,5年RFS率分别为88.5%和87.1%,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93、1.425,P=0.051、0.233)。在患者生存、复发影响因素方面: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分子分型均与OS有关(HR=1.017,95%CI:1.004~1.029,P=0.019;HR=3.242,95%CI:2.763~3.803,P<0.001;HR=1.203,95%CI:1.066~1.357,P=0.003)。结论年龄、临床分期、分子分型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对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而言,保乳手术的疗效优于或不差于乳房全切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存活率 肿瘤复发 局部 保留乳房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