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皮两层缝合改为一层缝合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益祥 尹平林 +4 位作者 杨成 冯家中 连子立 刘进 赵虎 《四川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761-761,共1页
目的探讨和改进开颅手术头皮缝合的方法,从而达到在缝合头皮时减少出血和节省时间。方法在缝合头皮时用三角针穿7号丝线贯穿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层进行全层缝合,针距一般为1cm左右,关键是要打紧结,才能达到止血目的。拆线时间一般为1... 目的探讨和改进开颅手术头皮缝合的方法,从而达到在缝合头皮时减少出血和节省时间。方法在缝合头皮时用三角针穿7号丝线贯穿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层进行全层缝合,针距一般为1cm左右,关键是要打紧结,才能达到止血目的。拆线时间一般为11~13d左右。结果76例患者伤口拆线时均为一期愈合,无1例伤口愈合不良或裂开的情况。结论头皮伤口一层缝合既减少缝合时出血,又节省时间,而且伤口愈合良好,同时拆线后无遗留线头排斥反应或线头感染等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手术 头皮一层缝合
下载PDF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CT扫描的动态观察
2
作者 黄益祥 尹平林 +5 位作者 杨成 冯家丰 刘进 连子立 赵虎 王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06S期141-142,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ATICH)CT扫描的动态观察,对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96例ATICH扫描3次以上患者的血肿变化情况。患者伤后首次CT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2~2h76例,2~6h14例,6~12h6例。首次CT扫描病情稳定者...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ATICH)CT扫描的动态观察,对指导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分析96例ATICH扫描3次以上患者的血肿变化情况。患者伤后首次CT扫描的时间分别为:1/2~2h76例,2~6h14例,6~12h6例。首次CT扫描病情稳定者,则观察6h后复查CT;病情有加重者随时复查CT。结果:有57例行手术治疗,除首次CT扫描有手术指征的26例外,其余31例患者是在CT扫描动态观察过程中出现血肿或血肿增大而行手术治疗。结论:对于ATICH的患者一定要重视CT扫描的动态观察,及时了解颅内血肿的变化情况,从而才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 CT扫描 动态观察
下载PDF
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的探讨
3
作者 黄益祥 尹平林 +6 位作者 杨成 冯家丰 刘进 连子立 赵虎 王彦 黄鸿 《四川医学》 CAS 2008年第8期1018-1020,共3页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CT扫描结果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方面问题,从而提高对DAI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72例DAI患者的致伤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CT扫描结果的关系以及诊断治疗方面问题,从而提高对DAI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72例DAI患者的致伤机制,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关系。结果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57例(79.2%),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外伤使颅脑产生旋转加速度和角加速度,使脑组织内部发生剪力作用,导致神经轴索和小血管损伤,CT扫描有出血灶58例。恢复良好19例,轻残13例,中残10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7例(23.6%)。结论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h,临床表现重,而影像学检查有多发散在点状出血灶或无明显脑损伤情况,又无明显占位效应者,即可诊断为DAI。治疗方面,DAI一般都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在昏迷期间主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各种并发症,改善脑微循环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扫描 诊断与治疗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连子立 仲铀 张利兵 《当代医学》 2018年第18期131-133,共3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32例手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32例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就两组患儿... 目的研究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7年1月32例手术介入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32例采用非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作为对照组。就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总有效率、机械通气概率、血培养阳性率、气腹出现率、肠鸣音消失比例进行比较、对观察组治愈患儿和死亡患儿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治疗总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概率、血培养阳性率、气腹出现率、肠鸣音消失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观察组治愈患儿和死亡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显示死亡患儿循环衰竭和多处穿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介入治疗有一定效果,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儿预后不好。手术介入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患儿比较,病情更为严重,炎症水平更高,且机械通气概率、血培养阳性率、气腹出现率、肠鸣音消失比例更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手术介入治疗预后和肠道病变程度、循环衰竭情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手术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下载PDF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性与诊断治疗 被引量:1
5
作者 黄益祥 尹平林 +5 位作者 杨成 冯家卢 刘进 连子立 赵虎 曾静波 《中国综合临床》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68-269,共2页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方法 分析6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关系。结果 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55例(81%),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CT发...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方法 分析68例DAI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并探讨伤后持续昏迷的时间与DAI的诊断、治疗关系。结果 致伤原因主要为交通事故伤55例(81%),多次暴力致伤比较常见,CT发现出血灶者55例。恢复良好17例,轻残12例,中残9例,重残11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6例(23.5%)。结论 脑外伤后持续昏迷时间超过6h,临床表现严重,而CT扫描无明显占位病灶者,即可诊断为DAI。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