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髓芯减压联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打压植骨术治疗ARCO ⅢA期股骨头坏死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9
1
作者 王永博 李鹏 +3 位作者 黄世金 马威 连晓玮 李军伟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24-30,共7页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打压植骨术治疗ARCOⅢA期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效果,并分析影响股骨头长期存活的非疾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因ONFH接受10 mm髓芯减压联合含BMP的... 目的:探讨髓芯减压联合含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的打压植骨术治疗ARCOⅢA期的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ONFH)的中期效果,并分析影响股骨头长期存活的非疾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因ONFH接受10 mm髓芯减压联合含BMP的打压植骨术治疗的23例患者。其中,男20例24髋,女3例3髋;年龄20~50岁,平均(35.2±9.2)岁;酒精致ONFH 20髋,特发性ONFH 7髋。患髋均为ARCOⅢA期,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和百分法评估疗效。结果:23例患者随访12~90个月,平均(54.5±17.4)个月。至末次随访,4例5髋行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Z=-17.934,P<0.001;Z=-7.986,P<0.001)和百分法评分(Z=-16.514,P<0.001;Z=-4.225,P<0.001)均较术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所有患髋评分等级均为差;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估:优0髋、良3髋、可9髋、差15髋,百分法评估:优0髋、良6髋、可9髋、差12髋,分别有12、15髋评分等级较术前提升1~2个等级,在评分等级为差的患髋中,除髋关节置换者,所有患髋临床功能均较术前好转。总体好转率81.5%。结论:对ARCOⅢA期的非创伤性ONFH患者,髓芯减压联合含BMP的打压植骨术可有效缓解临床疼痛症状,并一定程度延缓影像学进展,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ARCOⅢA期 髓芯减压
下载PDF
不同年龄C_(3,4)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对照研究
2
作者 连晓玮 李鹏 +1 位作者 黄世金 李军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7-256,共10页
目的探讨老年、中老年和青年C_(3,4)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单节段C_(3,4)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青年组10例,... 目的探讨老年、中老年和青年C_(3,4)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征象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单节段C_(3,4)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术治疗51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青年组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35.8±7.62)岁(范围23~44岁);中老年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53.21±4.14)岁(范围48~60岁);老年组27例,男24例、女3例,年龄(68.04±5.97)岁(范围61~84岁)。分析三组患者临床表现[首发症状、症状、病理体征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的差异;通过影像学资料分析静态因素(骨赘增生、滑移程度、黄韧带厚度)、动态因素(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单节段活动度、颈椎不稳、颈椎项韧带钙化)、解剖因素(C_(2)~C_(7) Cobb角、C_(3)~C_(7) Cobb角、C_(4)~C_(7) Cobb角、C_(3)椎管径、C_(4)椎管径、C_(3) Pavlov比值、C_(4) Pavlov比值)、脊髓压迫(脊髓信号、压迫位置、压迫性质)的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及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多以上肢无力为首发症状、下肢无力感及步态异常为主诉,中老年多以上肢麻木为首发症状、上肢麻木无力为主诉,青年组多以上肢疼痛为首发症状、以上肢麻木为主诉,三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Hoffmann征和Babinski征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老年组较青年组有更高的阳性率(P<0.05)。JOA总评分、运动及下肢运动JOA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组JOA总评分较青年组低,尤其是运动JOA评分,特别是下肢运动JOA评分更低(P<0.05)。首发症状分布、症状分布、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及膝腱反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态因素方面,三组患者滑移和黄韧带厚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较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易发生滑移(P<0.05);老年组黄韧带厚度为(2.18±0.68)mm,较青年组的(1.60±0.30)mm及中老年组的(1.60±0.62)mm增厚(P<0.05);骨赘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因素方面,三组患者在C_(3)~C_(7)活动度、C_(4)~C_(7)活动度、C_(3,4)活动度及项韧带钙化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C_(3)~C_(7)活动度为22.18°较青年组(9.52°)更大(P<0.05),而老年组C_(4)~C_(7)活动度为9.60°较青年组(18.97°)更小(P<0.05),老年组C_(3,4)活动度为15.30°较青年组(9.97°)更大(P<0.05),老年组较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更易发生项韧带钙化(P<0.05)。C_(4,5)活动度、C_(5,6)活动度、C_(6,7)活动度和颈椎不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压迫方面,三组患者在脊髓压迫性质、压迫位置及MRI T2WI脊髓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更倾向于前后的骨性压迫;老年组MRI T2WI脊髓信号较青年组更易出现高信号改变(P<0.05)。解剖因素方面,三组患者在C_(2)~C_(7) Cobb角、C_(3)椎管径及C_(3) Pavolv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C_(2)~C_(7) Cobb角为21.06°较青年组(16.45°)更大(P<0.05),老年组C_(3)椎管径为(9.61±0.33)mm,较青年组的(10.38±1.19)mm更小(P<0.05),老年组C_(3) Pavolv比值为0.52±0.03,较青年组的0.59±0.11减小(P<0.05),其中前凸存在时老年组C_(4)~C_(7) Cobb角为4.96°±4.05°,较青年组的12.42°±4.83°及中老年组的10.07°±6.14°减小(P<0.05),后凸存在时老年组C_(4)~C_(7) Cobb角为4.02°±1.19°,较青年组的0.06°±0.01°及中老年组的1.83°±0.93°增大(P<0.05)。C_(3)~C_(7) Cobb角、C_(4)椎管径及C_(4) Pavolv比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患者C_(3,4)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多由前方椎间盘突出软性压迫所致,多以颈部和上肢疼痛为主诉,脊髓压迫及临床表现相对较轻;而老年患者多为C_(3,4)后滑移,脊髓钳夹型骨性压迫为主,多以上肢麻木为主诉,多伴有步态异常等严重脊髓压迫的临床表现;中老年患者以前方钙化椎间盘突出硬性压迫为主,以上肢麻木为主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脊髓压迫症 年龄组 影像学特征
原文传递
C5/6与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影像学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威 李鹏 +3 位作者 黄世金 连晓玮 王永博 李军伟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6期1-6,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C5/6与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X线、CT以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两者解剖参数、脊髓压迫的静动态因素及脊髓损害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个病区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C5/6或C6/7... 目的对比研究C5/6与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X线、CT以及MRI影像学特点,分析两者解剖参数、脊髓压迫的静动态因素及脊髓损害差异。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两个病区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的C5/6或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共85例。其中C5/6节段脊髓型颈椎病57例(C5/6组),C6/7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8例(C6/7组)。比较两组患者颈椎X线、CT和MRI测量的影像学指标,包括静态因素(椎间盘退变、黄韧带肥厚、骨赘增生和椎体滑移)、动态因素(颈椎活动度、颈椎节段活动度、椎体不稳和项韧带骨化)、脊髓受压情况(压迫位置、压迫性质、压迫程度和脊髓信号改变)和解剖参数(颈椎曲度、棘突长度和Pavlov比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解剖参数方面,两组间颈椎曲度、棘突长度和Pavlov比值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静态因素方面,C5/6组椎体滑移发生率高于C6/7组[(21.05%,12/57)比(3.57%,1/28),P<0.05],C5/6组黄韧带肥厚评分低于C6/7组(0.26分比0.89分,P<0.05),两组间骨赘增生和椎间盘退变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动态因素方面,C5/6组颈椎活动度大于C6/7组[(47.28±10.33)°比(39.06±6.25)°,P<0.05],C5/6组C5/6节段活动度大于C6/7组C6/7节段[(10.44±3.81)°比(7.69±2.38)°,P<0.05],C5/6组颈椎不稳发生率高于C6/7组[(26.32%,15/57)比(7.14%,2/28),P<0.05],C5/6组项韧带骨化发生率高于C6/7组[(40.35%,23/57)比(17.86%,5/28),P<0.05]。两组间压迫位置和脊髓信号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压迫性质和压迫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容易发生节段滑移、项韧带骨化和脊髓信号改变,而C6/7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易出现后方黄韧带压迫,提示生物力学因素在两者发病机制中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颈椎病 影像学研究 生理解剖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