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逻辑、内在特征及价值意蕴
1
作者 迟安然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7期41-45,共5页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发展过程中内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特征,准确把...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发展过程中内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特征,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为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生成逻辑 内在特征 价值意蕴
下载PDF
契丹文化与北疆文化研究浅谈
2
作者 孙久龙 迟安然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20-21,共2页
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 契丹文化并非单一族群文化,而是受到奚、渤海及中原汉文化多重影响后形成的一种文化共同体。契丹文化是以游牧文化为主体,融合其他族群文化而形成的。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契丹文化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而且为中华文明的最终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契丹族是发源于松漠地区的鲜卑宇文别种,其原本活动区域在今内蒙古东部草原和戈壁之间,因而契丹文化发源带有浓厚的游牧特色。如契丹人日常居室为可自由拆卸的帐篷,日常出行多骑马或骑骆驼,大多数契丹人在各自的畜牧地内过着游牧生活,日常以放牧牛、羊和马为主。他们平时放牧,战时作为部族一分子而出征。辽朝建立后,辽统治者基于这种生活习惯建立了群牧制和部族军制,使辽朝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可以说,契丹族这种日常游牧生活是辽朝在10—11世纪称雄东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文化 契丹族 辽朝 游牧生活 族群文化 中原汉文化 文化共同体 松漠
下载PDF
金代礼部对外交往职能考论
3
作者 孙久龙 迟安然 《宋史研究论丛》 2023年第3期369-376,共8页
在金朝的对外交往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及其下属官员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承担相应的交聘任务。其中礼部是中央主要承担此类职能的机构。礼部负责对外交往的礼仪制定、境内外来使臣的行程规划、宴饮接待和相关陪伴官吏的选派等事务。同时,... 在金朝的对外交往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及其下属官员根据具体情况需要承担相应的交聘任务。其中礼部是中央主要承担此类职能的机构。礼部负责对外交往的礼仪制定、境内外来使臣的行程规划、宴饮接待和相关陪伴官吏的选派等事务。同时,金朝礼部长贰官和其他官员,也常常按制出使周边政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朝 对外交往 礼部 职掌 出使
下载PDF
辽朝后族传统政治特权探析
4
作者 孙伟祥 迟安然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77-83,共7页
辽朝后族享有的传统政治特权主要包括固定与皇族通婚、世选为高官。随着辽政权的发展,固定通婚特权呈现出通婚家族进一步被限定,并受到外部其他民族势力的挑战,世选为高官特权则出现世选群体细化、世选职官范围增加且级别下移的趋势,从... 辽朝后族享有的传统政治特权主要包括固定与皇族通婚、世选为高官。随着辽政权的发展,固定通婚特权呈现出通婚家族进一步被限定,并受到外部其他民族势力的挑战,世选为高官特权则出现世选群体细化、世选职官范围增加且级别下移的趋势,从而导致后族传统政治特权整体表面上看似被强化,但实际却被弱化。究其原因,是因为皇族政治实力不断提升,导致后族与皇族之间的联合执政局面被打破,后族享有的契丹民族传统政治特权必然要受到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为辽朝由传统边疆游牧民族政权向中原帝制王朝转变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后族 政治特权 固定通婚 世选高官 游牧民族政权
下载PDF
最早的“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的“中国”观 被引量:4
5
作者 赵永春 迟安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共7页
记载西周初年史事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说的"中国",并非仅仅指称天下中心的洛阳地区,还具有指称地理学意义上的京师和政治学意义... 记载西周初年史事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是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出现"中国"一词的历史文献。文中所说的"中国",并非仅仅指称天下中心的洛阳地区,还具有指称地理学意义上的京师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意思,是一个具有多重涵义的概念。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还没有用来指称华夏和华夏文化的意思,它既不是一个仅仅指称华夏族的种族概念,也不是一个指称华夏文化的文化概念。西周初年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是在社会上早已流传有"中国"观念的基础上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实际上,"中国"观念的产生,应该在西周初年以前。一些考古学者根据"中"和"地中"(地之中心)等观念的出现,或认为最早的"中国"出现于陶寺文化时期,或认为出现于庙底沟文化时期,或认为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等等。文章认为,借助文献对"中国"的追述,将"中国"观念最早出现的时间确定在夏王朝建立时期,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中国 中国观
原文传递
最早的“中国”观念或产生于夏
6
作者 赵永春 迟安然 《历史评论》 2021年第5期102-103,共2页
何谓"中国",最早的"中国"何时开始出现?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观念也出现于西周初年。文字记载往往晚于人们的... 何谓"中国",最早的"中国"何时开始出现?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和《尚书·周书·梓材》,但是,这并不等于"中国"观念也出现于西周初年。文字记载往往晚于人们的口耳相传,常常是在社会上流行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见诸文字记载。西周时期见诸文字记载的"中国",应该是在社会上流传了很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初年 西周时期 口耳相传 文字记载 铭文 周书 观念 最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