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彝族海菜腔的族际文化互动研究
1
作者 熊妮 迟燕琼 《艺苑》 2024年第2期82-87,共6页
彝族海菜腔是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是典型性彝汉文化互动的产物,其艺术传承与发展也推动着族际文化互动。文章以彝族海菜腔为个案,讨论了彝族海菜腔基于族际文化互动的生成逻辑,以及反作用于族际文化互... 彝族海菜腔是国家级音乐类非遗项目,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是典型性彝汉文化互动的产物,其艺术传承与发展也推动着族际文化互动。文章以彝族海菜腔为个案,讨论了彝族海菜腔基于族际文化互动的生成逻辑,以及反作用于族际文化互动的功能。其生成逻辑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基础、民族互嵌与交融的地理空间、文化接触与整合的直接动因。其功能体现在:以艺术传承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彰显民族性文化促进世界音乐交流、为文化差异介入族际关系提供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彝族海菜腔 族际文化互动 生成逻辑
下载PDF
生生不息 代代相传——基于云南红河源彝族、回族艺术传承的个案调查
2
作者 迟燕琼 薛其龙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瑰宝。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生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在云南红河源流域民族关系“三圈”语境中展开的彝族服饰、回族手工艺(银饰... 少数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共有的文化瑰宝。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生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过程中。本文通过在云南红河源流域民族关系“三圈”语境中展开的彝族服饰、回族手工艺(银饰、刺绣)、巍山打歌的民族志调查,可揭示出三种传承模式:单一民族内“代代相传”、族际间“合作相传”和多民族中“人人相传”。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表现为交往、交流、交融越密切,则传承越好;传承越好,则交往、交流、交融越密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少数民族艺术及传承的多元价值;少数民族艺术传承有利于民族交往、有助于民族交流、有益于民族交融。云南红河源少数民族艺术传承的经验,对各民族艺术焕发新生具有借鉴意义,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民族团结有诸多启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地方性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往交流交融 少数民族艺术 传承 红河源 个案调查
下载PDF
红河流域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的“两创”路径
3
作者 迟燕琼 熊妮 《民族音乐》 2023年第5期47-52,共6页
舞蹈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是当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和... 舞蹈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更是当代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简称“两创”,是中国共产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观在当代中国新的理论表达,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社会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的当代路径。红河流域是由红河流经地区所形成的多民族区域,流域内有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舞蹈类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为有效促进云南红河流域舞蹈类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建构其传承与发展的“两创”路径,一是表演化,扩大舞蹈类非遗场域性;二是产业化,开发舞蹈类非遗新产业;三是教育化,通过教育促进非遗传承;四是数字化,借助数字媒体传承传播;五是生活化,强化舞蹈类非遗自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流域 “两创” 舞蹈类非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 被引量:25
4
作者 迟燕琼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08年第3期52-56,共5页
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将对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从一个视角揭示民族传统节日的生境... 节日是人类社会各个族群普遍传承的一种重大的显性文化事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具地方特色、蕴含丰富意义的文化符号。本文将对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承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期望从一个视角揭示民族传统节日的生境与传承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文化传承 功能
下载PDF
文化展演视域中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以云南石屏慕善村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迟燕琼 李黎明 《学术探索》 CSSCI 2013年第8期64-67,共4页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以云南石屏慕善村为例,在综合、动态的文化展演视域中描述、阐释艺术传承活动在村落文化结构中生成、传承和调适的过程。揭示文化展演是艺术传承的有效路径,是文化符号资本化运作的基本样式,因经济诉求与收益的... 在民族旅游开发的背景下,以云南石屏慕善村为例,在综合、动态的文化展演视域中描述、阐释艺术传承活动在村落文化结构中生成、传承和调适的过程。揭示文化展演是艺术传承的有效路径,是文化符号资本化运作的基本样式,因经济诉求与收益的叠加而不断被操演、强化,其承载的外在族性符号与地方性文化表征被彰显,而内蕴的族群精神与意义日渐淡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展演 花腰彝 艺术传承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迟燕琼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0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浓郁而独特的艺术活动是民族节庆的精髓,彰显着民族节日的本质与民族的精神内核。本文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以期从一侧面揭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凸显对传统节庆艺术进行挖掘、保护与传... 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浓郁而独特的艺术活动是民族节庆的精髓,彰显着民族节日的本质与民族的精神内核。本文阐释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庆艺术活动的基本特征,以期从一侧面揭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本质,凸显对传统节庆艺术进行挖掘、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节庆 艺术活动 基本特征
下载PDF
花腰彝艺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迟燕琼 李黎明 《民族音乐》 2013年第2期27-29,共3页
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主要聚居在红河州石屏县北部哨冲、龙武、龙朋3个乡镇,自称“尼苏颇”,他称“花腰彝”。源于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花腰彝人口虽少,却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服饰、节日、婚俗... 花腰彝是彝族的一个支系,全世界仅有的3万多花腰彝主要聚居在红河州石屏县北部哨冲、龙武、龙朋3个乡镇,自称“尼苏颇”,他称“花腰彝”。源于其妇女服饰色彩艳丽,图案精美。花腰彝人口虽少,却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服饰、节日、婚俗、歌舞等文化要素。近年来,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花腰彝艺术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大量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学术影响的论著和文章。现就花腰彝艺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做简要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研究 花腰彝 综述 服饰色彩 文化要素 学术影响 石屏县 红河州
下载PDF
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机制探析——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5,共6页
在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族裔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和汉族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危急,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本文拟通过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个案调查,分析其对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的启示,以建立有效的艺术传... 在全球化语境中,少数族裔传统艺术在全球化和汉族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面临危急,对其进行传承与保护迫在眉睫。本文拟通过对石屏县哨冲乡慕善村花腰彝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班的个案调查,分析其对少数族裔传统艺术传承的启示,以建立有效的艺术传承机制,促进少数族裔传统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裔传统艺术 花腰彝文化艺术传承班 传承机制
下载PDF
赞哈在傣族文化艺术中的传承功能 被引量:3
9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53-58,共6页
赞哈作为傣族社会中的民间歌手,活跃在民族生活的重要场合。千百年来,在民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节庆习俗等方面担当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然而,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经济文化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民族文化艺术资源... 赞哈作为傣族社会中的民间歌手,活跃在民族生活的重要场合。千百年来,在民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节庆习俗等方面担当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然而,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经济文化不断走向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正在快速变异、同化、消失,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怎样在这种文化转型与变迁的社会中迎接挑战,积极应对是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云南傣族社会中赞哈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为切入点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对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民间艺人的保护、传承有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赞哈 傣族 民族文化艺术 传承功能 民间歌手 民间信仰 伦理道德
下载PDF
少数民族节庆文艺活动的符号建构——对云南新平县漠沙镇花腰傣“花街”文化旅游节的调查 被引量:4
10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47-51,共5页
本文通过对云南新平县漠沙镇花腰傣"花街"节庆文艺活动的调查,解读了在不同权力符号、权威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节庆文艺活动如何得以建构及权力符号对节庆文艺活动建构所产生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从一个独特视角体现政府、社会... 本文通过对云南新平县漠沙镇花腰傣"花街"节庆文艺活动的调查,解读了在不同权力符号、权威的影响下,少数民族节庆文艺活动如何得以建构及权力符号对节庆文艺活动建构所产生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从一个独特视角体现政府、社会力量、本土文化持有者、媒体等不同权力符号在建构节庆文艺活动中的互动状况,揭示在同一场域中随空间转换而发生的权力及权力主体更替与滑移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傣 花街节 文艺活动 权力符号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 被引量:2
11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0-94,共5页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蔚为壮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同质性日趋增强的当代社会,在文化变迁大趋势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面临十分严峻的现代化挑战。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 云南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丰富多彩、蔚为壮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同质性日趋增强的当代社会,在文化变迁大趋势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面临十分严峻的现代化挑战。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分析,期望对大众消费文化语境下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文化 保护与开发 现状和困境
下载PDF
艺术传承:族群认同的建构路径——基于云南石屏县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实践的反思
12
作者 迟燕琼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33-134,共2页
一、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的概况 慕善村是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辖区内一个他称“花腰彝”、自称“尼苏”的彝族支系聚居村落。全村现有251户,共901人,85%的村民是花腰彝。慕善村是具有相对“完整”人文世界的少数族群社区,大多数花... 一、慕善村花腰彝艺术传承的概况 慕善村是红河州石屏县哨冲镇辖区内一个他称“花腰彝”、自称“尼苏”的彝族支系聚居村落。全村现有251户,共901人,85%的村民是花腰彝。慕善村是具有相对“完整”人文世界的少数族群社区,大多数花腰彝的文化艺术传统至今仍存活于村落成员的日常生活中。除了节日庆典和祭祀活动需在特定时间才能看到外,诸如地方传说、传统民居、剪纸刺绣、民间歌舞等几乎随时随处可闻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传承 花腰彝 石屏县 建构路径 族群认同 实践 云南 少数族群
下载PDF
民俗学视野中的族群艺术传承研究综述 被引量:3
13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68-71,共4页
传承是民俗艺术活态存在的生命动力,深入研究传承是做好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艺术民俗学"传承论"、"社会论"和"生活论"三个视角梳理族群艺术传承的研究现状,以丰富族群艺术的传承研究并做... 传承是民俗艺术活态存在的生命动力,深入研究传承是做好文化艺术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艺术民俗学"传承论"、"社会论"和"生活论"三个视角梳理族群艺术传承的研究现状,以丰富族群艺术的传承研究并做一些材料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民俗学 族群艺术 传承 研究
原文传递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云南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迟燕琼 艾佳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50-58,共9页
文化扶贫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当下国家高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战略,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契机,云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作为提升贫困人群文化自信、能力自信的一种有... 文化扶贫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背景下云南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举措。当下国家高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战略,尤其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为契机,云南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作为提升贫困人群文化自信、能力自信的一种有效路径,通过人才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三种较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实践模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调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衔接,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扶贫中独具特色的社会历史底蕴、文化经济价值和积极功效,从而呈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 少数民族 实践模式
原文传递
艺术传承:作为一种族群集体记忆表征的文化实践——以师宗县堵杂村干彝“绑神猴”仪式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迟燕琼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58-65,共8页
本文以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干彝艺术传承为研究对象,以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发展为主线,通过呈现干彝族群村落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经由艺术传承为路径所达成的干彝族群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揭示艺术传承与族群集体记忆共生共存、互证互释的... 本文以师宗县雄壁镇堵杂村干彝艺术传承为研究对象,以族群集体记忆的建构与发展为主线,通过呈现干彝族群村落的历史文化语境和经由艺术传承为路径所达成的干彝族群集体记忆的生成逻辑,揭示艺术传承与族群集体记忆共生共存、互证互释的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绑神猴" 艺术传承 集体记忆 同构关系
原文传递
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星星 迟燕琼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27-33,共7页
在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艺术学门类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大的学科门类以及艺术学各专业间互鉴互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 在艺术学学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成为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必须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列入艺术学门类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大的学科门类以及艺术学各专业间互鉴互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作为架构艺术学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桥梁,在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的扩充层面对艺术学理论专业产生积极影响,并以理论交叉与方法借鉴扩展艺术学理论的边界,探索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诸多可能。最终在研究对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以及人才培养方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之“内”“外”并蓄、理论与实践的互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 艺术学理论 艺术实践 专业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