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被引量:2
1
作者 迟金声 刘福民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6-57,共2页
1963年,对于京剧界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由于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化,前一两年还十分火爆的传统戏演出,在舞台上一下子走向沉寂,而各团纷纷上马排演现代戏,成了不可阻挡的大形势、大潮流。中央精神已经传达下来,在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 1963年,对于京剧界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由于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化,前一两年还十分火爆的传统戏演出,在舞台上一下子走向沉寂,而各团纷纷上马排演现代戏,成了不可阻挡的大形势、大潮流。中央精神已经传达下来,在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要举办一次全国性的京剧现代戏观摩汇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荡火种》 《沙家浜》 京剧现代戏 社会政治 传统戏 演出 排演
原文传递
整体美的马派艺术 被引量:1
2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1996年第3期24-25,共2页
整体美的马派艺术迟金声今年是马连良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马先生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他故世于1966年)。马先生的一生是京剧艺术探索、革新的一生、观众每次... 整体美的马派艺术迟金声今年是马连良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马先生生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岁次辛丑)、这位杰出的艺术大师,离开我们整整30年了(他故世于1966年)。马先生的一生是京剧艺术探索、革新的一生、观众每次看他的演出都是美的享受。这样美也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美 《赵氏孤儿》 念白 人物性格 韩湘子 新剧目 艺术风格 动感造型 艺术大师 京剧
原文传递
几位京剧名家的故居——百顺胡同 被引量:1
3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2019年第3期90-91,共2页
旧社会北京居民住家的地点与其从事的行业有关,也就是在某行业中工作就集中在某个地区住。那些大业主们,都远离本行业一般群众的住所,而住在另一地方的深宅大院。像戏曲界的演员,大都集中住在正阳门外的西南一带,这与戏园的地点有关。... 旧社会北京居民住家的地点与其从事的行业有关,也就是在某行业中工作就集中在某个地区住。那些大业主们,都远离本行业一般群众的住所,而住在另一地方的深宅大院。像戏曲界的演员,大都集中住在正阳门外的西南一带,这与戏园的地点有关。《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戏园,当年内城禁止,唯正阳门外最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同 故居 名家 京剧 北京居民 正阳门 行业 旧社会
原文传递
美不胜收的画廊——略谈马连良老师在舞台美术上的革新
4
作者 迟金声 《戏曲艺术》 1986年第3期43-49,共7页
一个艺术家的杰出成就,总是由多种原因所构成的,其艺术修养不仅仅是植根于所从事的专业上,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大至社会变革,小到一草一木,都能给艺术家以生动的启示,从而使他有所感,有所... 一个艺术家的杰出成就,总是由多种原因所构成的,其艺术修养不仅仅是植根于所从事的专业上,更重要的是他本人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事情,大至社会变革,小到一草一木,都能给艺术家以生动的启示,从而使他有所感,有所知,进而注入到他的艺术实践中去。 艺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连良 马先生 官衣 富连成社 艺术实践 甩发 戏靴 马派 白蟒台 新新大戏院
原文传递
《打严嵩》学习札记
5
作者 迟金声 《戏曲艺术》 1984年第3期34-38,29,共6页
《打严嵩》是京剧的传统戏,又名《开山府》,这是以剧中人物常宝童住址的名字所取的剧名,多年来一直这样流传下来。1962年,吴晓铃先生向马连良先生提出:《打严嵩》
关键词 打严嵩 邹应龙 马先生 马连良 吴晓铃 常遇春 向先生 长锤 抖袖 开平府
原文传递
薛仁贵的戴,鲁肃的穿?
6
作者 迟金声 《戏曲艺术》 1982年第1期35-,共1页
读《不要以末为本、认铁为金》(见本刊去年第二期)一文后,谈两点不同看法: 一、文章中说,京剧《汾河湾》中薛仁贵不应戴达帽,而应戴荷叶盔。此说不妥。薛仁贵穿箭衣、马褂,戴荷叶盔,是《芦花河》(《女斩子》)中的扮相,而在《汾河湾》中... 读《不要以末为本、认铁为金》(见本刊去年第二期)一文后,谈两点不同看法: 一、文章中说,京剧《汾河湾》中薛仁贵不应戴达帽,而应戴荷叶盔。此说不妥。薛仁贵穿箭衣、马褂,戴荷叶盔,是《芦花河》(《女斩子》)中的扮相,而在《汾河湾》中从未戴过荷叶盔。相传京剧《汾河湾》是从梆子戏移植来的。河北梆子《汾河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盔 斩子 芦花河 薛仁贵 汾河湾 马先生 战马超 长坂坡 借赵云 官衣
原文传递
从“像·音·像·谈“百日集训”
7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0-42,共3页
如果说历时十数载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以及前几年搞的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是一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工程。那么,25年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抓的“百日集训”工程,也堪称是一项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具有特殊... 如果说历时十数载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以及前几年搞的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是一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文化工程。那么,25年前,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抓的“百日集训”工程,也堪称是一项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具有特殊意义的人才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训 音配像工程 中国京剧 文化工程 历史价值 历史条件 人才工程 特定
原文传递
导演《三打陶三春》追忆漫记
8
作者 迟金声 刘福民 《中国戏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27,共3页
1979年建院之后的专业建制,除四个演出团以外,全院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都集中在艺术处,由院领导之一的刘景毅同志负责主抓这方面的工作。1980年的一天,艺术处处长、也是原北京京剧团相知多年的老同事张艾丁怂恿... 1979年建院之后的专业建制,除四个演出团以外,全院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都集中在艺术处,由院领导之一的刘景毅同志负责主抓这方面的工作。1980年的一天,艺术处处长、也是原北京京剧团相知多年的老同事张艾丁怂恿我说:“怎么样,来排一出新剧目吧。”同时,拿来好几个剧本,让我从中挑选一出,看哪出更适宜。于是,我看了几个剧本反复比较之后,选中了吴祖光写的《三打陶三春》。为什么偏偏对这个本子一眼相中、情有独钟呢?理由很明确,首先我考虑到这是一部喜剧,适合当时观众的时尚审美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 追忆 主创人员 舞美设计 审美需求 京剧团 吴祖光 艺术
原文传递
旧话重提陶三春 艺海拾零忆如昨
9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15,共6页
说起导演《三打陶三春》的缘起,可以说是偶然得之兴之所至。记得那是北京京剧院刚刚组建,全院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都集中在艺术处,由院领导统一部署安排创作工作,副院长刘景毅负责主抓,而出任艺术处处长一职... 说起导演《三打陶三春》的缘起,可以说是偶然得之兴之所至。记得那是北京京剧院刚刚组建,全院的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设计等主创人员,都集中在艺术处,由院领导统一部署安排创作工作,副院长刘景毅负责主抓,而出任艺术处处长一职的,则是原北京京剧团相知多年的老同事张艾丁同志。有一天他拿来几个剧本,对我说:“怎么样?来排一出新剧目吧。”并让我根据个人的感觉从中挑选一出,看哪出更适宜,就上马排哪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京剧院 主创人员 舞美设计 副院长 京剧团 导演 艺术 音乐
原文传递
一张珍贵剧照引起的回忆
10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64-65,共2页
《中国京剧》杂志2008年第9期刊登了一幅照片,是尚小云先生、我和李志良三个人的《鞭打芦花》剧照。这张照片让我回忆起了70多年前在尚小云先生的班社里演戏的往事。
关键词 回忆 《中国京剧》 尚小云 照片 演戏 班社
原文传递
往事萦怀成永忆惜哉伤逝意难平
11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3-13,共1页
关键词 京剧 制片人 策划人 观赏 朋友 名字
原文传递
马连良和他的后裔
12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1994年第5期33-34,共2页
马连良和他的后裔迟金声提到马连良人们便想到京剧老生中的“马派”,但是一个流派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在20年代中期就有老生“三大贤”(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之说。这三位先辈都是由一个流派而发展形成的。余、马是宗谭(鑫培... 马连良和他的后裔迟金声提到马连良人们便想到京剧老生中的“马派”,但是一个流派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在20年代中期就有老生“三大贤”(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之说。这三位先辈都是由一个流派而发展形成的。余、马是宗谭(鑫培)派而后形成自己的“余派”、“马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连良 马派 余叔岩 高庆奎 马先生 刘鸿升 富连成 对金瓶 中国京剧院 戏曲学校
原文传递
理念新、审美新、技术新
13
作者 迟金声 《中国京剧》 2019年第6期18-18,共1页
宋德珠先生是文武全才,他的艺术是全面的。武戏自不必细说,青衣戏、花旦戏、花衫戏等他都演,像梅派戏《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筱派戏《马思远》,以及《四郎探母》《英杰烈》《得意缘》《盘丝洞》《翠屏山》《女起解》《玉堂春》等等... 宋德珠先生是文武全才,他的艺术是全面的。武戏自不必细说,青衣戏、花旦戏、花衫戏等他都演,像梅派戏《霸王别姬》《木兰从军》、筱派戏《马思远》,以及《四郎探母》《英杰烈》《得意缘》《盘丝洞》《翠屏山》《女起解》《玉堂春》等等,而且演得甚是精彩,也极受观众的欢迎。武旦演员能够挑班做剧团的主演,宋德珠先生是第一人,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他还整理和创排了许多新剧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德珠 四击头
原文传递
忆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排练演出历程
14
作者 迟金声 《纵横》 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成为京剧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地的剧团集中力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的前身)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其中之一。从1964年《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成为京剧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地的剧团集中力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的前身)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其中之一。从1964年《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公演、获得成功算起,到今年已然是整整50年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家浜》 现代京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北京京剧院 演出 排练 《芦荡火种》 现代题材
原文传递
亲历音配像工程(二):“有生之年多做点事吧”
15
作者 迟金声 高芳(整理) 《纵横》 2013年第7期41-45,共5页
样板戏的导演经验派上了用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音配像”曾在天津由天津京剧团试录过几部,算是试验。后来李瑞环同志委托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我是从1994年开始参加“音配像”的,这时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正... 样板戏的导演经验派上了用场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音配像”曾在天津由天津京剧团试录过几部,算是试验。后来李瑞环同志委托张君秋先生和谢国祥同志具体抓这项工作。我是从1994年开始参加“音配像”的,这时也是京剧音配像工程的正式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配像工程 80年代 京剧团 样板戏 张君秋 李瑞环 天津 同志
原文传递
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完成感言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厚荣 迟金声 +12 位作者 卢子明 阎德威 谭元寿 杜近芳 周龙 唐禾香 柴俊为 马博敏 叶少兰 郑健强 王蓉蓉 刘连群 封杰 《中国京剧》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9,共6页
封杰:《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历经21年的“旅程”终于宣告完成,并于7月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庆功大会。当整套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之情。包容着几代京剧人的心血和生命投注,以及... 封杰:《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历经21年的“旅程”终于宣告完成,并于7月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召开了庆功大会。当整套的(《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呈现在我们面前时,大家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之情。包容着几代京剧人的心血和生命投注,以及对我国传统艺术的不懈追求,才使中华沃土绽放出这朵璀璨的艺术奇葩。对于“音配像”我们不能仅局限在戏剧领域去认识,而是应该放大到整个文化领域观察,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 音配像工程 传统艺术 全国政协 文化领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